2023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迎来创建40周年,多个重磅展览扎堆儿开幕。回望40年来,恭王府博物馆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恭博人”的付出和守护。
时隔100余年,一批恭王府旧藏丝绣首次回家“省亲”。正在举办的“胸罗锦绣——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研究展”上,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馆藏中的“唯一一套”、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世上最“娇贵”的花、辗转海外多年回流恭王府的郎窑红瓷器等,辅以大量老照片和珍贵文献,呈现恭王府旧藏“聚、散、归”的曲折过程。
展览设在乐道堂。主殿是“王谢堂前燕归来”单元,请来的都是“旧友”——恭王府旧藏丝绣为主,还有回流的旧藏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后征集的“乐道堂主人制”斗彩缠枝莲纹高足盘等;西配殿和东配殿分别设“玉指巧成雅丽工”和“莫作寻常黹绣看”单元,展示来自辽博的缂丝与刺绣精品,时代跨越宋元明清。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说:“这是恭博多年来旧藏追溯、藏品征集工作的成果展示。我们也希望借由此展吸引更多恭王府旧藏常回家看看。”
观展·亮点
归“巢”白玉鸟替换最娇贵的“花”
乐道堂主殿正中的独立展柜刚完成了一次交接,辽博藏宋代缂丝赵佶木槿花卉图册页率先登场。该册页约25厘米见方,以宋徽宗画稿缂丝折枝木槿花,右上方织“御书”葫芦印,下有“天下一人”花押。
我国的纺织技艺有1000多年的历史,缂丝称得上是其中重要且珍惜的品种,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缂丝作品采用的原材料是蚕丝,其横截面是半透明状的三角形。当观众从不同角度欣赏缂丝作品时候,可以感受到光的流动,看到色彩的变化。同时,缂丝属于“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成品有“雕镂之象”。这种凹凸有致的立体感是平面绘画作品无法展现的。这些特质在缂丝赵佶木槿花卉图册页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织工巧妙地使用“合花线”,织出色阶变化;花叶采取断断续续的勾勒方式,表现叶片虚实主次。
这种用织机缂出来的“书画”,盛行于艺术空前繁荣的宋代。辽博研究馆员朴文英介绍,宋徽宗本人倡导用织绣的方式复刻书画。如今,以其绘画为蓝本制作的缂丝流传有多件。上展的这件堪称为其中精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展出1个月需要入库房休眠3年。
接棒文物是一对白玉鸟形盖盒,均高8.26厘米,宽15.24厘米。白玉被巧匠做成鸟形,外形酷似斑鸠,昂首直立,鸟嘴里衔的灵芝上嵌有玫瑰石英和翡翠。鸟首尾上半身构成盒盖。传统概念里,鸠鸟寓有长寿之意,《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记载:“年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鸟爪和羽毛雕刻得极为精细,下衬松竹梅纹饰巢形木座。一看就是清宫造办处的工艺。故宫展出过类似器型。”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周劲思说,这两只玲珑剔透的“白玉斑鸠”,正巧可以与展出的“缂丝乾隆临李迪鸡雏待饲图卷”“缂丝乾隆临王穀祥雀雏待饲图卷”中的群雀、小鸡相映成趣。
恭博首件回流文物“郎红”抢眼
包括新展出的白玉鸟形盖盒在内,最近几年,一共有3件/套王府旧藏成功回流。其中首件回流文物——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被摆放在主殿入口附近。这件文物曾是《纽约1913年AAA恭王府竞拍》图录中第460件拍品。2011年,恭博从美国征集到。
在大部分平铺展示的丝织品间,这件瓷器釉色艳丽,格外抢镜。郎窑红瓷器相传为清康熙年间,时任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窑官朗廷极所创烧。得名源于如初凝牛血般鲜红浓艳的釉色。由于对窑火、窑温等控制要求极高,烧制一件郎窑红瓷器非常困难。景德镇一度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展出的郎窑红瓷,粗长颈、扁圆腹、圈足,因状如荸荠得名“荸荠瓶”。虽然隔着展柜玻璃,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釉面散发出的光泽感,细看瓶身上开细纹片。由于施釉较薄,器口边沿处的釉面在高温熔融下有垂流现象。圈足内白釉泛黄且开有细碎纹片,俗称“米汤底”。
另一件回流文物——翡翠苍龙教子纹盖瓶在线上展出。苍龙教子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之一。有望子成龙、教育后代早日成材之意。
还有一批新入藏文物首秀,每一件都与恭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第一代恭亲王奕䜣的彩色肖像首展。这是晚清画师关联昌根据1860年意大利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照片绘制,真实地还原了奕䜣的样貌特征与服饰,画面结构比例精准,技法娴熟,明暗处理到位,对研究早期摄影术传入中国等具有重要价值。展柜里陈列着溥心畬著《华林云叶》。这是恭王府最后一位主人在病逝前数月写完并出版的一本笔记体著作。他在书中回忆了恭王府曾经收藏的名画法帖情况,为如今追寻恭王府旧藏提供佐证。
在线展出实现恭王府旧藏“云团聚”
陆机《平复帖》、颜真卿《自书告身帖》、韩幹《照夜白图》、宋徽宗《五色鹦鹉图》、易元吉《聚猿图》等都曾是恭王府旧藏。
“父亲是皇帝、哥哥也是皇帝,奕䜣的收藏品数量颇丰,佳作精品可观。”站在陈列着《春明梦录》的展柜旁,周劲思说,这本书的作者何刚德是奕䜣好友宝鋆的门生,与恭亲王有过接触。他的笔下,奕䜣为政贤明,但也“好货”。
恭王府丝绣珍品流散主要发生在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时期。他是奕䜣长孙,19岁袭封祖父爵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失去政治、经济依靠的恭王府走上了衰败之路,珍藏被变卖。其中,1913年,以恭亲王收藏为主题的拍卖会分别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举办。
近年来,恭博一直致力于追寻旧藏线索,希望将散佚各地的文物以展览的方式汇聚起来。主殿专设一个展柜,通过一份份故宫所藏老档案,追溯了中国近现代丝绣收藏家朱启钤等人在战乱动荡时期守护国宝的故事。
同时,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揭开面纱,实现了一批馆藏重器与仍流落海外的王府旧藏“云团聚”。
观众轻点鼠标,可以在线上恭王府漫步,进“殿”把玩陈设,甚至在院子里触发珍宝机关。比如一匹鬃毛飘逸的马可以讲述《照夜白图》的前世今生。这是唐代画家韩幹为唐玄宗李隆基最喜欢的坐骑——照夜白画的“肖像画”。图右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幹画照夜白”,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等11人题跋以及乾隆御题诗。1935年前后,英国人戴维德以1万银元的价格从溥心畬处购得此画。此事轰动了当时古玩界,收藏家张伯驹曾致函主政北平的宋哲元,请求阻止,但未获成功。后几经辗转,此画入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至今。
观展·解码
故宫仅此一件
主殿东侧展柜,展出了一组山水花鸟册页。一些册页上盖着恭亲王的章,以示珍爱。猛一眼看,图案活灵活现,用色活泼丰富。若细端详会发现,这些“画”是丝织品——清代刮绒画中的代表,故宫也仅藏此一件。
刮绒是一种“奢华”的技艺——巧匠先用工具,将丝绒刮成薄片,露出光泽,再按照花纹图案剪出形状,最后粘在事先画好的图案上,并在一些细节处用笔点染敷色。整件作品,纹理走向清晰,色泽光亮不衰。
大码缂丝“神品”
众多画作丝绣中,缂丝米芾行书李商隐九成宫诗卷格外显眼。形容它,最恰如其分的用词就盖在上面——“神品”印。一般缂丝机宽度为1米,而这件作品足有2.5米宽,需要3名巧匠协同缂织。
奕䜣当年非常钟爱这件咸丰皇帝的赏赐,不仅广邀好友做咏,还专门写诗记录这件事。观众在文物卷尾就可以看到乐道主人、匡源、殷兆镛等人题咏。周劲思说:“后来,在与辽博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馆收藏的朱启钤旧物中就有这件缂丝作品。”
展厅也有故事
此次展览设在乐道堂展厅。这是恭博第一个恒温、恒湿古建展厅。周劲思直言:“它也是将众多娇嫩丝绣请回家的功臣之一。”
这里曾经居住过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幼女和孝公主,也曾长期作为道光皇帝六子恭亲王奕䜣的起居之所,后因被多家机构使用,原有内部装饰已不存。恭博在改造这里时,特意采用了许多老照片记录的原有内檐图式纹样。“展出旧藏中的某件或许就曾在此陈列。”周劲思说,展厅就像一条时空通道,将时间、空间、人物、藏品、观众融汇在特定场域,在视觉与想象中完成古今景象同构。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
票价 持恭王府门票免费参观
展期 持续至2024年3月14日
2023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迎来创建40周年,多个重磅展览扎堆儿开幕。回望40年来,恭王府博物馆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恭博人”的付出和守护。
时隔100余年,一批恭王府旧藏丝绣首次回家“省亲”。正在举办的“胸罗锦绣——恭王府旧藏丝绣珍品研究展”上,故宫博物院180余万件馆藏中的“唯一一套”、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世上最“娇贵”的花、辗转海外多年回流恭王府的郎窑红瓷器等,辅以大量老照片和珍贵文献,呈现恭王府旧藏“聚、散、归”的曲折过程。
展览设在乐道堂。主殿是“王谢堂前燕归来”单元,请来的都是“旧友”——恭王府旧藏丝绣为主,还有回流的旧藏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后征集的“乐道堂主人制”斗彩缠枝莲纹高足盘等;西配殿和东配殿分别设“玉指巧成雅丽工”和“莫作寻常黹绣看”单元,展示来自辽博的缂丝与刺绣精品,时代跨越宋元明清。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说:“这是恭博多年来旧藏追溯、藏品征集工作的成果展示。我们也希望借由此展吸引更多恭王府旧藏常回家看看。”
观展·亮点
归“巢”白玉鸟替换最娇贵的“花”
乐道堂主殿正中的独立展柜刚完成了一次交接,辽博藏宋代缂丝赵佶木槿花卉图册页率先登场。该册页约25厘米见方,以宋徽宗画稿缂丝折枝木槿花,右上方织“御书”葫芦印,下有“天下一人”花押。
我国的纺织技艺有1000多年的历史,缂丝称得上是其中重要且珍惜的品种,自古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缂丝作品采用的原材料是蚕丝,其横截面是半透明状的三角形。当观众从不同角度欣赏缂丝作品时候,可以感受到光的流动,看到色彩的变化。同时,缂丝属于“通经断纬”的织造方法,成品有“雕镂之象”。这种凹凸有致的立体感是平面绘画作品无法展现的。这些特质在缂丝赵佶木槿花卉图册页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织工巧妙地使用“合花线”,织出色阶变化;花叶采取断断续续的勾勒方式,表现叶片虚实主次。
这种用织机缂出来的“书画”,盛行于艺术空前繁荣的宋代。辽博研究馆员朴文英介绍,宋徽宗本人倡导用织绣的方式复刻书画。如今,以其绘画为蓝本制作的缂丝流传有多件。上展的这件堪称为其中精品,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展出1个月需要入库房休眠3年。
接棒文物是一对白玉鸟形盖盒,均高8.26厘米,宽15.24厘米。白玉被巧匠做成鸟形,外形酷似斑鸠,昂首直立,鸟嘴里衔的灵芝上嵌有玫瑰石英和翡翠。鸟首尾上半身构成盒盖。传统概念里,鸠鸟寓有长寿之意,《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记载:“年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鸟爪和羽毛雕刻得极为精细,下衬松竹梅纹饰巢形木座。一看就是清宫造办处的工艺。故宫展出过类似器型。”恭王府博物馆研究馆员周劲思说,这两只玲珑剔透的“白玉斑鸠”,正巧可以与展出的“缂丝乾隆临李迪鸡雏待饲图卷”“缂丝乾隆临王穀祥雀雏待饲图卷”中的群雀、小鸡相映成趣。
恭博首件回流文物“郎红”抢眼
包括新展出的白玉鸟形盖盒在内,最近几年,一共有3件/套王府旧藏成功回流。其中首件回流文物——清康熙郎窑红荸荠瓶被摆放在主殿入口附近。这件文物曾是《纽约1913年AAA恭王府竞拍》图录中第460件拍品。2011年,恭博从美国征集到。
在大部分平铺展示的丝织品间,这件瓷器釉色艳丽,格外抢镜。郎窑红瓷器相传为清康熙年间,时任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窑官朗廷极所创烧。得名源于如初凝牛血般鲜红浓艳的釉色。由于对窑火、窑温等控制要求极高,烧制一件郎窑红瓷器非常困难。景德镇一度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展出的郎窑红瓷,粗长颈、扁圆腹、圈足,因状如荸荠得名“荸荠瓶”。虽然隔着展柜玻璃,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釉面散发出的光泽感,细看瓶身上开细纹片。由于施釉较薄,器口边沿处的釉面在高温熔融下有垂流现象。圈足内白釉泛黄且开有细碎纹片,俗称“米汤底”。
另一件回流文物——翡翠苍龙教子纹盖瓶在线上展出。苍龙教子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之一。有望子成龙、教育后代早日成材之意。
还有一批新入藏文物首秀,每一件都与恭王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第一代恭亲王奕䜣的彩色肖像首展。这是晚清画师关联昌根据1860年意大利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照片绘制,真实地还原了奕䜣的样貌特征与服饰,画面结构比例精准,技法娴熟,明暗处理到位,对研究早期摄影术传入中国等具有重要价值。展柜里陈列着溥心畬著《华林云叶》。这是恭王府最后一位主人在病逝前数月写完并出版的一本笔记体著作。他在书中回忆了恭王府曾经收藏的名画法帖情况,为如今追寻恭王府旧藏提供佐证。
在线展出实现恭王府旧藏“云团聚”
陆机《平复帖》、颜真卿《自书告身帖》、韩幹《照夜白图》、宋徽宗《五色鹦鹉图》、易元吉《聚猿图》等都曾是恭王府旧藏。
“父亲是皇帝、哥哥也是皇帝,奕䜣的收藏品数量颇丰,佳作精品可观。”站在陈列着《春明梦录》的展柜旁,周劲思说,这本书的作者何刚德是奕䜣好友宝鋆的门生,与恭亲王有过接触。他的笔下,奕䜣为政贤明,但也“好货”。
恭王府丝绣珍品流散主要发生在第二代恭亲王溥伟时期。他是奕䜣长孙,19岁袭封祖父爵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失去政治、经济依靠的恭王府走上了衰败之路,珍藏被变卖。其中,1913年,以恭亲王收藏为主题的拍卖会分别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举办。
近年来,恭博一直致力于追寻旧藏线索,希望将散佚各地的文物以展览的方式汇聚起来。主殿专设一个展柜,通过一份份故宫所藏老档案,追溯了中国近现代丝绣收藏家朱启钤等人在战乱动荡时期守护国宝的故事。
同时,恭王府旧藏文物数字展揭开面纱,实现了一批馆藏重器与仍流落海外的王府旧藏“云团聚”。
观众轻点鼠标,可以在线上恭王府漫步,进“殿”把玩陈设,甚至在院子里触发珍宝机关。比如一匹鬃毛飘逸的马可以讲述《照夜白图》的前世今生。这是唐代画家韩幹为唐玄宗李隆基最喜欢的坐骑——照夜白画的“肖像画”。图右上有南唐后主李煜题“韩幹画照夜白”,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等11人题跋以及乾隆御题诗。1935年前后,英国人戴维德以1万银元的价格从溥心畬处购得此画。此事轰动了当时古玩界,收藏家张伯驹曾致函主政北平的宋哲元,请求阻止,但未获成功。后几经辗转,此画入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至今。
观展·解码
故宫仅此一件
主殿东侧展柜,展出了一组山水花鸟册页。一些册页上盖着恭亲王的章,以示珍爱。猛一眼看,图案活灵活现,用色活泼丰富。若细端详会发现,这些“画”是丝织品——清代刮绒画中的代表,故宫也仅藏此一件。
刮绒是一种“奢华”的技艺——巧匠先用工具,将丝绒刮成薄片,露出光泽,再按照花纹图案剪出形状,最后粘在事先画好的图案上,并在一些细节处用笔点染敷色。整件作品,纹理走向清晰,色泽光亮不衰。
大码缂丝“神品”
众多画作丝绣中,缂丝米芾行书李商隐九成宫诗卷格外显眼。形容它,最恰如其分的用词就盖在上面——“神品”印。一般缂丝机宽度为1米,而这件作品足有2.5米宽,需要3名巧匠协同缂织。
奕䜣当年非常钟爱这件咸丰皇帝的赏赐,不仅广邀好友做咏,还专门写诗记录这件事。观众在文物卷尾就可以看到乐道主人、匡源、殷兆镛等人题咏。周劲思说:“后来,在与辽博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馆收藏的朱启钤旧物中就有这件缂丝作品。”
展厅也有故事
此次展览设在乐道堂展厅。这是恭博第一个恒温、恒湿古建展厅。周劲思直言:“它也是将众多娇嫩丝绣请回家的功臣之一。”
这里曾经居住过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幼女和孝公主,也曾长期作为道光皇帝六子恭亲王奕䜣的起居之所,后因被多家机构使用,原有内部装饰已不存。恭博在改造这里时,特意采用了许多老照片记录的原有内檐图式纹样。“展出旧藏中的某件或许就曾在此陈列。”周劲思说,展厅就像一条时空通道,将时间、空间、人物、藏品、观众融汇在特定场域,在视觉与想象中完成古今景象同构。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恭王府博物馆乐道堂
票价 持恭王府门票免费参观
展期 持续至2024年3月14日
本文链接:恭王府旧藏丝绣首次回家“省亲”http://www.sushuapos.com/show-6-477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桂林旅游2023年预计盈利约1600万元
下一篇: 青年写作“求新”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