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激素受体在个体发育与生命活动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以往研究聚焦于单个或单类激素受体,鲜有关于人类激素受体的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秀杰研究组,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单细胞组学等多层级数据,对151个人类激素受体进行分析,全面解析其基因组分布、亚细胞定位、结合激素类型、组织细胞表达特征,并探讨激素受体的表达变化与衰老、性别差异和疾病的关联。
对人类激素受体的系统性表达分析发现,核激素受体在多种组织和细胞类型中广泛表达,膜激素受体具有更强的细胞类型特异性。从功能分类看,超过一半的激素受体属于肽类激素受体,其余为脂质衍生激素受体、氨基酸衍生激素受体、孤儿受体。进一步,单细胞数据显示,NR4A1、NR4A2和NR3C1等激素受体,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均高表达,提示其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
在衰老相关性方面,超过100个激素受体随年龄增长呈现转录水平变化,这一变化在女性生殖系统中更为明显。已有研究表明,NR4A2和DRD4等激素受体随年龄增长呈现的表达上调,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部分激素受体在非生殖组织中也表现出性别差异性表达,提示其可能参与性别差异的相关调控。
疾病关联分析显示,全部151个激素受体均与一种或多种疾病相关,涉及神经系统疾病、癌症、代谢紊乱等。其中,超过六成已成为FDA批准的药物靶点,表明激素受体在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团队构建的“受体–疾病”网络图,揭示了不同激素受体在多种疾病中的交互作用,为新药物靶点发现提供了参考。
在跨器官层面,团队绘制了性别特异的激素–受体–器官互作网络。结果表明,大脑在全身激素信号调控中处于核心地位,肝脏、肾上腺、垂体、生殖系统和小肠等也是重要的激素调节器官。进一步的比较发现,男性的肝–肺、心脏-肾脏等器官间的激素调控更强,女性生殖系统对其他器官的调控较男性更丰富。这为探讨性别差异相关疾病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团队开发出可视化交互式软件,便于科研人员查询激素–受体–器官之间的互作关系。
9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人类激素-受体跨器官的互作网络图
本文链接:研究解析人类激素受体的表达特征与疾病关联http://www.sushuapos.com/show-12-178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多孔钽金属植骨研究取得进展
下一篇: 热带森林土壤碳汇机制获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