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水平过低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蛋白粉、治疗基础疾病、改善吸收功能、监测营养指标等方式改善。蛋白质缺乏可能与长期素食、消化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营养不良、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是改善低蛋白血症的基础措施。每日需保证每公斤体重摄入1-1.5克蛋白质,优先选择鸡蛋、牛奶、鱼肉等生物价高的动物蛋白。大豆及其制品作为植物性蛋白来源,可与谷物搭配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可选酸奶或舒化奶替代普通牛奶。
2、补充蛋白粉
乳清蛋白粉或大豆分离蛋白粉可作为膳食补充,建议选择不含添加糖的产品。肾功能不全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蛋白摄入量。冲泡时用温水避免蛋白质变性,分次补充比单次大剂量更利于吸收。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无糖型蛋白粉。
3、治疗基础疾病
慢性胃炎、克罗恩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导致蛋白质吸收障碍,需规范治疗原发病。肝病患者可能出现蛋白质合成不足,需根据肝功能分级调整蛋白质摄入类型与剂量。肾病综合征引起的蛋白尿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配合适量优质蛋白饮食。
4、改善吸收功能
胃肠功能紊乱者可短期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帮助蛋白质分解吸收。合并贫血时补充琥珀酸亚铁片能改善肠黏膜供氧。适量补充复合维生素B片有助于蛋白质代谢。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5、监测营养指标
定期检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敏感指标,比单纯监测白蛋白更能早期发现蛋白质缺乏。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监测肌肉量变化。记录三日膳食日记评估实际蛋白质摄入量。出现下肢水肿或伤口愈合延迟时应及时就医。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后果。日常应注意膳食均衡,避免极端节食。老年人及术后患者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比例。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高温油炸导致的蛋白质破坏。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在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或持续乏力时,建议完善肿瘤筛查。
本文链接:蛋白质太低怎么办http://www.sushuapos.com/show-9-7203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手指风湿是怎么引起的
下一篇: 脚后跟长骨刺该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