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容
作家、编剧。
原名谌德容,祖籍四川巫山,1936年生于湖北汉口。
1951年因家境原因辍学,尝从事书店营业员、报社干事等工作。
1954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毕业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俄文翻译。
1962年转至北京市教育局等待重新分配工作,其间几次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
1973年被分配至北京市第五中学任俄语教员。
1964年开始文学创作,完成过三个没有正式发表的剧本。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
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
1979年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巴金先生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先生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初步繁荣”的代表。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后获评“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荣获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另有作品《谌容小说选》(1981)、《赞歌》(1983)、《谌容中篇小说集》(1983)、《错、错、错!》(1986)、《谌容集》(1986)等。小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等收录于《谌容文集》。
2024年2月4日9时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谌容,是不能忘记的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2024年2月5日,传来谌容的消息,享年88岁。
手头没有她的作品,想重温一下。没想到,微信读书竟然搜不出任何一部谌容的作品,包括最最有名的《人到中年》。
不应该啊。我一边下单了2019年版的六卷本《谌容文集》,一边很纳闷地想。难道是版权没谈妥?希望是吧,如果谌容从电子书时代的阅读生活里被抹去,那可真不应该。
《人到中年》算是谌容的成名作,发表在《收获》1980年第1期,当年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由作者编剧,王启民、孙羽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横扫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后发)三大奖,风头一时无两。
来讲讲内容吧:1979年秋,某医院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心肌梗死急性发作,送去抢救。陆文婷(潘虹饰)医术精湛,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但在医院工作18年仍是住院医生,月工资只有56元5角。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达式常饰)是被她治愈的患者,从事金属力学研究。
人到中年,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担把陆文婷压垮了。她在发病那天上午连续做了三个手术,其中一个是某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部长夫人对既不是主任级大夫又不是主治医生更不是党员的陆文婷很不放心,却不知道“十年动乱”中正是陆文婷不畏红卫兵的威胁,为部长的另一只眼睛做的白内障摘除手术。
陆文婷看完病人才赶到托儿所,看到高烧的女儿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歉疚。这也是她心梗发作的原因之一。经过抢救,陆文婷恢复了知觉,在病床上忏悔自己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嘱咐丈夫照顾好孩子。陆文婷的遭遇让即将出国的好友在告别宴上感慨中年人的甘苦。
最后,陆文婷病愈出院,医院专门派车将她送回家中。一个“光明”的尾巴,似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有望,陆文婷一家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就这么讲讲,你应该能体会到谌容是一个对时代变化与个体处境非常敏感的作家。《人到中年》充斥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主流话语,比如“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以十年动乱里的表现看人”等等,但放在今天,读者就没有共鸣吗?人到中年万事哀,工作家庭一齐来,最不计较得失的人就只能承受失去没有得到……
1980年我才7岁,没能力直接读小说。电影我看了的,但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不知道为什么,潘虹那么漂亮,我总能在看她的电影时睡着。《人到中年》如是,《杜十娘》亦如是。《人到中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连环画报》上的画配文。用油画风格,记得一幅是陆文婷疲惫地趴在家里的小书桌上,女儿躺在仅有的一张床上发烧,锅里热着牛奶。静止的画面常常比动态更能动人扎心。
去年11月底,我去长春开会,参观长影博物馆时,还看到了《人到中年》的美术气氛图,真是无比熟悉的小知识分子的小屋啊!一桌一椅一书架,一张床,都是粗粗笨笨公家配发的毫无个性的家具。蜂窝煤炉子,洗脸架与洗脸盆。房间一角是杂乱拥挤的厨房,碗柜、菜案、雨伞、水桶、铁锹。那就是什么都得靠自己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但《人到中年》也给谌容贴上了标签。新时期一篇爆款的作家作品很多。但谌容远不止于《人到中年》。去年,因为杨苡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连带着去看了杨苡女儿赵蘅的《我的舅舅杨宪益》,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中篇小说选刊》上读过的《散淡的人》,又去找出来读了一遍。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杨宪益。谌容在自述中说她有幸常常参与文化老人们的饭局,从中撷取了这篇小说。
《散淡的人》最大的主题是那些民国生长的知识分子,对革命事业的向往与不离不弃,之死靡他,还有当年革命引路人的忏悔,等等。但我小时候读,感兴趣的是小说里俯拾皆是的趣闻轶事,对每个参加者的素描,穷形尽相。难怪去年再看《我的舅舅杨宪益》,里面的场景人物,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
当然,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没有用在小说里:杨宪益与英籍妻子戴乃迭曾分别被捕(大概是有间谍嫌疑),双方都以为对方尚有自由,还能照顾孩子。杨宪益先被放出来,组织上要求他去买鲜花水果,欢迎晚出狱的妻子。
谌容的敏锐不止于此。她的作品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有《减去十岁》,传闻上面要发文件,每个人都能减去被耽误的十岁,老同志与中年人欢欣鼓舞,“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干了:把我们塞回去吗?《懒得离婚》,几个案例,离婚离得人焦躁不堪,痛苦万状,最后的结论是“懒得离婚”——那时候可还没有离婚冷静期这一说呢,有本事别结呀。
这些小说,一出来,标题就成为热词,被茶余饭后反复引用。用现在的话说,谌容就长在时代的痛点上。她家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天赋啊?大儿子梁左,从相声《虎口遐想》《特大新闻》《电梯奇遇》到情景神剧《我爱我家》(女儿梁欢也是该剧文学师),用母亲一半的寿命达成了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代言的成就;小儿子梁天,那一张似愁似笑的脸,八字眉,说什么都显得不正经的腔调语态,那是一个时代中国人最典型的面孔与表情。
这些年去世的明星、作家多矣,但谌容在我心里引起的悸动不一样。好多年轻人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甚了解,谌容,是不能忘记的。
注意,名从主人,谌,该念“甚”,发音不见于《新华字典》,但谌容专门致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正过。
“人到中年”之后的谌容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2024年2月4日,作家谌容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我当中国新闻社记者的时候,采访过一次谌容,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宿舍她的家里。那是1986年,她小说力作《人到中年》问世已经六年,但这个作品所引发的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社会影响还在发酵。
谌容1975年开始写作。三年后,正逢我国新时期文学大发展,那时,她和另一位女作家张洁齐名,几乎红透中国文坛半边天。
1985年以后,她就逐渐淡出,在文坛上很少见到她的踪影。我这次登门采访,就是抓住香港香江出版社出版《谌容幽默小说选》的机会,对她进行采访的。
采访稿在海外和港澳报纸上刊登以后,好评如潮。我再次上门送报样给她——她没有要求事先审稿,说:“随便你写。”——她饶有兴趣地把报纸翻看了一遍,说:“不错。我没想到你是这样写的。”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谌容,她消失得更彻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能零星读到她的一些作品,记得我读那篇《懒得离婚》时,许多段落引我会心又无奈地一笑。后来,就是她的那些才华横溢的孩子们——梁左、梁天、梁欢,新一代走上前台了。
重新找出我1986年的报道,展示如下,为谌容送行:
“人到中年”之后的谌容
谌容的笔依然勤奋。
冬去春来,伏案笔耕,她已经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不过那支曾经淋漓酣畅地倾诉了中年知识分子甜酸苦辣的笔,似乎有些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着迟暮之年不同的心态,从她的笔端走出来。
她舒服地把自己埋在家中客厅一张宽大的沙发里,向笔者谈到她最新的写作:“完成《人到中年》之后,不少人对我说,你应该再写人到老年,最近,我的脑子里确实在转这个题目。”
今年她最先问世的中篇小说《献上一束夜来香》,写的就是一位五十八岁的老职员,循规蹈矩地工作,到快要退休之际,突发异想,渴望寻找少年时代对一种普通草花的美好而温馨的回忆。当他找到时,随之而来的却是误会、嘲弄甚至侮辱,竟加重了他走向死亡。“我写这篇小说时,心情很沉重。”谌容说。
她接着发了短篇小说《等待电话》,笔锋触及了离休老干部独特的心理世界,“这里写的是一种失落感,我有一个很熟悉的亲戚,当他从局长的岗位离休之后,竟茫然若失,不知该怎么生活了。我还见到周围不少这样年迈的长者,对这种失落感,我还在琢磨,不知怎么写更好。”
谌容素来有一种执着劲儿,偏爱碰时下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进入《人到老年》这个题目,她就不会轻易罢手,一定要寻找出人生这个领域的真谛。她说:“写作最需要的是自信,是独立的劳动,要信赖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不要去迎合。”
当然,对于最得心应手的知识分子题材,她也还在写,中篇小说《真真假假》《散淡的人》都是新作。她多次表示: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谌容的笔更加幽默。
中国文坛泰斗冰心老人说过:谌容是中国女作家里最有幽默感的。她今年发表的四篇新作,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间,常常奇峰突起,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别林斯基认为幽默感的实质是“揭示了生活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没有对生活入木三分的洞察和剖析,恐怕很难幽默得起来。蕴含着智慧与机敏的谌容式幽默,标志着她的创作越来越成熟了。
香港香江出版社今年出版了《谌容幽默小说选》,收集了她的八篇作品。她最得意的是,这本书装帧精美,著名画家黄永玉、韩美林、丁聪、方成等为她作了近三十幅插图。黄苗子也欣然应邀,题了两幅书名,一幅用于封面,一幅用于扉页。
《大公鸡悲喜剧》一文九千字,却配着黄永玉的六幅插画。谌容说:我写了一只牢骚满腹思想复杂的大公鸡,它对现代化养鸡十分不满——“这么多鸡按在一个笼子里,脑袋、爪子都分不清谁是谁的,人家能画吗?黄永玉才气横溢也白搭。”放下笔我感到不安,怎么信手把大画家扯进去了?她连忙抓起电话告诉黄永玉。不料黄永玉听了很感兴趣,立刻骑上摩托车飞驰到谌容家。一口气挥笔画了六福,还说:“我轻易不给别人画插图,这次是专为阁下画的。”
谌容的笔多才多艺。
她不仅擅写,而且会画。她画的是中国画大写意,在她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谌容的亲笔之作,寥寥几笔,洒脱而疏密有致。画的究竟是什么?谌容笑着说:随你自己去想象吧。
她有自己独享的一间书房。她的丈夫范荣康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办报纸的都是大忙人,白天夜晚难着家。这倒成全了谌容,她可以整天清爽安静地在家写书。谌容笑着谈起他们夫妻之间常有口角,充满了新闻和文学的矛盾:“他经常给我一点忠告,不过我不大听他的。”
这间书房完全是谌容的天地,房内陈设极简单,最明显的是大小两张写字台,小的用来写作,上面堆的稿纸墨迹未干;大的用来作画,放着笔、砚、镇尺。最近,两张写字台上都添了点新物件:英汉对照读物和磁带,原来谌容专心学起英文来了。她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俄语学院的老底子,学外文无师自通。不过她声明:“我不学语法,所以讲起英文来只有单词,没有文法,横竖外国人能听懂就行了。”
在女作家圈子里,谌容还以善做菜出名。今年春节,冰心老人吃了她做的葱油鸭子,夸赞不已。张洁结婚的时候,谌容送了她一句话:“烹饪是通向家庭幸福的桥梁。”从来不下厨的张洁看来接受了谌容的经验之谈,有时会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请教某个菜怎么做。谌容笑着说:“张洁大有长进,她已经会做打卤面、红烧肉了。”
谌容对“怎样做女人”自有一番高论,她说:“不久前有家杂志讨论理想的妇女和妇女的理想,我看前一半可以删去,妇女只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行了。不必管是否符合别人的理想,特别是男人的理想。”
谌容
作家、编剧。
原名谌德容,祖籍四川巫山,1936年生于湖北汉口。
1951年因家境原因辍学,尝从事书店营业员、报社干事等工作。
1954年考入北京俄语学院,毕业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俄文翻译。
1962年转至北京市教育局等待重新分配工作,其间几次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
1973年被分配至北京市第五中学任俄语教员。
1964年开始文学创作,完成过三个没有正式发表的剧本。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个人首部长篇小说《万年青》。
1978年出版长篇小说《光明与黑暗》。
1979年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发表在巴金先生担任主编的《收获》杂志上,茅盾先生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对该作品点名称赞,称其为“中篇小说出现初步繁荣”的代表。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后获评“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之一。同名电影荣获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谌容本人也凭借该片荣获第5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
另有作品《谌容小说选》(1981)、《赞歌》(1983)、《谌容中篇小说集》(1983)、《错、错、错!》(1986)、《谌容集》(1986)等。小说《减去十岁》《懒得离婚》等收录于《谌容文集》。
2024年2月4日9时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
谌容,是不能忘记的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2024年2月5日,传来谌容的消息,享年88岁。
手头没有她的作品,想重温一下。没想到,微信读书竟然搜不出任何一部谌容的作品,包括最最有名的《人到中年》。
不应该啊。我一边下单了2019年版的六卷本《谌容文集》,一边很纳闷地想。难道是版权没谈妥?希望是吧,如果谌容从电子书时代的阅读生活里被抹去,那可真不应该。
《人到中年》算是谌容的成名作,发表在《收获》1980年第1期,当年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由作者编剧,王启民、孙羽执导的同名电影上映,横扫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后发)三大奖,风头一时无两。
来讲讲内容吧:1979年秋,某医院中年眼科医生陆文婷,心肌梗死急性发作,送去抢救。陆文婷(潘虹饰)医术精湛,全心全意服务患者,但在医院工作18年仍是住院医生,月工资只有56元5角。陆文婷的爱人傅家杰(达式常饰)是被她治愈的患者,从事金属力学研究。
人到中年,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重担把陆文婷压垮了。她在发病那天上午连续做了三个手术,其中一个是某副部长的白内障摘除,部长夫人对既不是主任级大夫又不是主治医生更不是党员的陆文婷很不放心,却不知道“十年动乱”中正是陆文婷不畏红卫兵的威胁,为部长的另一只眼睛做的白内障摘除手术。
陆文婷看完病人才赶到托儿所,看到高烧的女儿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歉疚。这也是她心梗发作的原因之一。经过抢救,陆文婷恢复了知觉,在病床上忏悔自己没有尽到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嘱咐丈夫照顾好孩子。陆文婷的遭遇让即将出国的好友在告别宴上感慨中年人的甘苦。
最后,陆文婷病愈出院,医院专门派车将她送回家中。一个“光明”的尾巴,似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有望,陆文婷一家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就这么讲讲,你应该能体会到谌容是一个对时代变化与个体处境非常敏感的作家。《人到中年》充斥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主流话语,比如“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以十年动乱里的表现看人”等等,但放在今天,读者就没有共鸣吗?人到中年万事哀,工作家庭一齐来,最不计较得失的人就只能承受失去没有得到……
1980年我才7岁,没能力直接读小说。电影我看了的,但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不知道为什么,潘虹那么漂亮,我总能在看她的电影时睡着。《人到中年》如是,《杜十娘》亦如是。《人到中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连环画报》上的画配文。用油画风格,记得一幅是陆文婷疲惫地趴在家里的小书桌上,女儿躺在仅有的一张床上发烧,锅里热着牛奶。静止的画面常常比动态更能动人扎心。
去年11月底,我去长春开会,参观长影博物馆时,还看到了《人到中年》的美术气氛图,真是无比熟悉的小知识分子的小屋啊!一桌一椅一书架,一张床,都是粗粗笨笨公家配发的毫无个性的家具。蜂窝煤炉子,洗脸架与洗脸盆。房间一角是杂乱拥挤的厨房,碗柜、菜案、雨伞、水桶、铁锹。那就是什么都得靠自己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但《人到中年》也给谌容贴上了标签。新时期一篇爆款的作家作品很多。但谌容远不止于《人到中年》。去年,因为杨苡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连带着去看了杨苡女儿赵蘅的《我的舅舅杨宪益》,突然想起小时候在《中篇小说选刊》上读过的《散淡的人》,又去找出来读了一遍。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杨宪益。谌容在自述中说她有幸常常参与文化老人们的饭局,从中撷取了这篇小说。
《散淡的人》最大的主题是那些民国生长的知识分子,对革命事业的向往与不离不弃,之死靡他,还有当年革命引路人的忏悔,等等。但我小时候读,感兴趣的是小说里俯拾皆是的趣闻轶事,对每个参加者的素描,穷形尽相。难怪去年再看《我的舅舅杨宪益》,里面的场景人物,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
当然,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没有用在小说里:杨宪益与英籍妻子戴乃迭曾分别被捕(大概是有间谍嫌疑),双方都以为对方尚有自由,还能照顾孩子。杨宪益先被放出来,组织上要求他去买鲜花水果,欢迎晚出狱的妻子。
谌容的敏锐不止于此。她的作品留在我记忆深处的还有《减去十岁》,传闻上面要发文件,每个人都能减去被耽误的十岁,老同志与中年人欢欣鼓舞,“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不干了:把我们塞回去吗?《懒得离婚》,几个案例,离婚离得人焦躁不堪,痛苦万状,最后的结论是“懒得离婚”——那时候可还没有离婚冷静期这一说呢,有本事别结呀。
这些小说,一出来,标题就成为热词,被茶余饭后反复引用。用现在的话说,谌容就长在时代的痛点上。她家人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天赋啊?大儿子梁左,从相声《虎口遐想》《特大新闻》《电梯奇遇》到情景神剧《我爱我家》(女儿梁欢也是该剧文学师),用母亲一半的寿命达成了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代言的成就;小儿子梁天,那一张似愁似笑的脸,八字眉,说什么都显得不正经的腔调语态,那是一个时代中国人最典型的面孔与表情。
这些年去世的明星、作家多矣,但谌容在我心里引起的悸动不一样。好多年轻人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甚了解,谌容,是不能忘记的。
注意,名从主人,谌,该念“甚”,发音不见于《新华字典》,但谌容专门致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更正过。
“人到中年”之后的谌容
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2024年2月4日,作家谌容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我当中国新闻社记者的时候,采访过一次谌容,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宿舍她的家里。那是1986年,她小说力作《人到中年》问世已经六年,但这个作品所引发的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讨论,社会影响还在发酵。
谌容1975年开始写作。三年后,正逢我国新时期文学大发展,那时,她和另一位女作家张洁齐名,几乎红透中国文坛半边天。
1985年以后,她就逐渐淡出,在文坛上很少见到她的踪影。我这次登门采访,就是抓住香港香江出版社出版《谌容幽默小说选》的机会,对她进行采访的。
采访稿在海外和港澳报纸上刊登以后,好评如潮。我再次上门送报样给她——她没有要求事先审稿,说:“随便你写。”——她饶有兴趣地把报纸翻看了一遍,说:“不错。我没想到你是这样写的。”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谌容,她消失得更彻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能零星读到她的一些作品,记得我读那篇《懒得离婚》时,许多段落引我会心又无奈地一笑。后来,就是她的那些才华横溢的孩子们——梁左、梁天、梁欢,新一代走上前台了。
重新找出我1986年的报道,展示如下,为谌容送行:
“人到中年”之后的谌容
谌容的笔依然勤奋。
冬去春来,伏案笔耕,她已经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不过那支曾经淋漓酣畅地倾诉了中年知识分子甜酸苦辣的笔,似乎有些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着迟暮之年不同的心态,从她的笔端走出来。
她舒服地把自己埋在家中客厅一张宽大的沙发里,向笔者谈到她最新的写作:“完成《人到中年》之后,不少人对我说,你应该再写人到老年,最近,我的脑子里确实在转这个题目。”
今年她最先问世的中篇小说《献上一束夜来香》,写的就是一位五十八岁的老职员,循规蹈矩地工作,到快要退休之际,突发异想,渴望寻找少年时代对一种普通草花的美好而温馨的回忆。当他找到时,随之而来的却是误会、嘲弄甚至侮辱,竟加重了他走向死亡。“我写这篇小说时,心情很沉重。”谌容说。
她接着发了短篇小说《等待电话》,笔锋触及了离休老干部独特的心理世界,“这里写的是一种失落感,我有一个很熟悉的亲戚,当他从局长的岗位离休之后,竟茫然若失,不知该怎么生活了。我还见到周围不少这样年迈的长者,对这种失落感,我还在琢磨,不知怎么写更好。”
谌容素来有一种执着劲儿,偏爱碰时下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进入《人到老年》这个题目,她就不会轻易罢手,一定要寻找出人生这个领域的真谛。她说:“写作最需要的是自信,是独立的劳动,要信赖你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不要去迎合。”
当然,对于最得心应手的知识分子题材,她也还在写,中篇小说《真真假假》《散淡的人》都是新作。她多次表示: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还没有解决好。
谌容的笔更加幽默。
中国文坛泰斗冰心老人说过:谌容是中国女作家里最有幽默感的。她今年发表的四篇新作,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间,常常奇峰突起,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别林斯基认为幽默感的实质是“揭示了生活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没有对生活入木三分的洞察和剖析,恐怕很难幽默得起来。蕴含着智慧与机敏的谌容式幽默,标志着她的创作越来越成熟了。
香港香江出版社今年出版了《谌容幽默小说选》,收集了她的八篇作品。她最得意的是,这本书装帧精美,著名画家黄永玉、韩美林、丁聪、方成等为她作了近三十幅插图。黄苗子也欣然应邀,题了两幅书名,一幅用于封面,一幅用于扉页。
《大公鸡悲喜剧》一文九千字,却配着黄永玉的六幅插画。谌容说:我写了一只牢骚满腹思想复杂的大公鸡,它对现代化养鸡十分不满——“这么多鸡按在一个笼子里,脑袋、爪子都分不清谁是谁的,人家能画吗?黄永玉才气横溢也白搭。”放下笔我感到不安,怎么信手把大画家扯进去了?她连忙抓起电话告诉黄永玉。不料黄永玉听了很感兴趣,立刻骑上摩托车飞驰到谌容家。一口气挥笔画了六福,还说:“我轻易不给别人画插图,这次是专为阁下画的。”
谌容的笔多才多艺。
她不仅擅写,而且会画。她画的是中国画大写意,在她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谌容的亲笔之作,寥寥几笔,洒脱而疏密有致。画的究竟是什么?谌容笑着说:随你自己去想象吧。
她有自己独享的一间书房。她的丈夫范荣康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办报纸的都是大忙人,白天夜晚难着家。这倒成全了谌容,她可以整天清爽安静地在家写书。谌容笑着谈起他们夫妻之间常有口角,充满了新闻和文学的矛盾:“他经常给我一点忠告,不过我不大听他的。”
这间书房完全是谌容的天地,房内陈设极简单,最明显的是大小两张写字台,小的用来写作,上面堆的稿纸墨迹未干;大的用来作画,放着笔、砚、镇尺。最近,两张写字台上都添了点新物件:英汉对照读物和磁带,原来谌容专心学起英文来了。她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俄语学院的老底子,学外文无师自通。不过她声明:“我不学语法,所以讲起英文来只有单词,没有文法,横竖外国人能听懂就行了。”
在女作家圈子里,谌容还以善做菜出名。今年春节,冰心老人吃了她做的葱油鸭子,夸赞不已。张洁结婚的时候,谌容送了她一句话:“烹饪是通向家庭幸福的桥梁。”从来不下厨的张洁看来接受了谌容的经验之谈,有时会突然打来一个电话,请教某个菜怎么做。谌容笑着说:“张洁大有长进,她已经会做打卤面、红烧肉了。”
谌容对“怎样做女人”自有一番高论,她说:“不久前有家杂志讨论理想的妇女和妇女的理想,我看前一半可以删去,妇女只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行了。不必管是否符合别人的理想,特别是男人的理想。”
本文链接:谌容 此生不负心中笔http://www.sushuapos.com/show-6-564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甚属罕见 北海公园铁影壁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