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白塔四季影像展
展期:2025.6.20-9.20
地点:西城区赵登禹路429号
赵登禹路429号,是热闹马路旁一处安静的院落,在这里,展出着七位摄影记者持续四十余年对白塔寺周边的记录。走进展厅,感受到的是最平实最生活化的街区风貌,以及时代变化和岁月更替留下的痕迹。这里没有炫目的装置艺术,没有刻意营造的怀旧场景,只有青砖灰瓦间自然生长的时光痕迹——这种对真实的坚守,打开了城市记忆的门,让我们得以在胶片与数码的叠影中,触摸一座城市最本真的样子。
纪实伦理:拒绝表演性的“城市切片”
“白塔四季”的影像始终恪守着纪实摄影的核心伦理:无摆布、无干预,让镜头成为时间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塑造者。这种态度与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的创作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1981年至1982年间,秋山五次来到中国,用禄莱相机和樱花牌胶片为孩子们拍摄照片时,从不刻意引导拍摄对象摆出“标准姿势”。他会挂着三台相机吸引孩子注意,陪他们玩游戏,在自然互动中捕捉孩子们课间眼保健操的专注、分享橘子汽水的雀跃——那些未经修饰的瞬间,最终构成了影集《你好小朋友》里最动人的篇章。
参与“白塔四季”展的七位摄影师将这种“温柔地旁观”推向极致:张兆增为捕捉路口反光镜与墙壁相呼应的画面,长时间蹲守在胡同口,等待路过行人在墙上的镜像与反光镜中自然重合的瞬间;张洁镜头里冬日飞檐而过的猫,是在寒风中蹲守三小时捕捉的偶然,猫腾空而起的姿态在照片上留下真实的模糊轨迹,没有任何后期修饰。
“白塔四季”展中的影像拒绝一切“表演性”——1998年的胡同里,简陋的篮球筐下,男孩们跳起争球的瞬间,以及2000年围观乐队排练时男孩吃糖葫芦的专注,都是未加干预自然发生的瞬间。正如秋山亮二在访谈中所说,好的摄影“不会给对方带来不愉快”。“白塔四季”的摄影师们的镜头也从未惊扰过这片居民区的日常,只是安静地成为时光的记录者,将偶然凝固成必然。当观众在室外的展示墙上看到玩呼啦圈的几个孩子时,能感受到孩子们当时的紧张与快乐,这种情感的真实传递,正是纪实伦理最珍贵的地方。
时空对话:城市记忆的双重曝光
赵登禹路429号的展览空间,以物理边界划分出两个时空。室外的庭院与廊道间,悬挂着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老照片:1983年的白塔寺饭馆,两个工人正在粉刷招牌上面的标识;1991年的白塔寺东夹道,几个孩子在白塔下欢快地玩着呼啦圈,其中一个男孩展示了不同于别人的技巧,呼啦圈在他的脖子上飞快地旋转着,背景里白塔寺围墙上墙皮剥落,露出了一块块的青砖;1998年的夏末秋初,胡同里几个男孩激烈的篮球对决,胡同交叉口光秃秃的架子上钉着一个篮筐,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似乎穿透了画面,旁边观战的少年拿着篮球,跃跃欲试等待上场;2000年,胡同里的乐队与吃着糖葫芦围观的小男孩,乐队成员投入地排练,男孩的注意力却一直集中在手里的糖葫芦上;2006年冬天,冒着鹅毛大雪的骑车人,眼睛被风吹得眯了起来,车把上还挂着手提包,在风雪中蹬着车蜿蜒向前……这些照片带着胶片特有的颗粒感,照片上的人好像是曾经的街坊甚至是自己,让人忍不住仔细辨认他们的样子,努力寻找那些差点丢失的胡同记忆。
室内展厅中2024年的新照片,延续着这些场景的生命力。白塔寺东夹道的游人们骑着共享单车穿梭,旁边是坐在小凳上写生的学生们,画中还是那蓝天白云下的白塔红墙;曾经的乐队排练变成了主播对着手机进行直播,围观者也不再是吃糖葫芦的小孩子,而是路边店铺的客人;夜晚的胡同里,外卖骑手的电动车成为居民的火锅桌旁的虚影,与2006年骑车人的足迹形成时空对话。
这些数码照片的锐利质感,恰似美国摄影师斯蒂芬·肖尔从黑白摄影转向彩色时对“视觉精确性”的追求。肖尔曾在上世纪70年代用35毫米相机拍摄彩色照片挑战传统,如今“白塔四季”展出的摄影师们用数码技术延续这种探索——他们既像肖尔拍摄《美国表象》那样关注日常场景,又通过“同角度时空对比”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当观众从室外步入室内,如同穿过一道无形的时光门,在同一空间里见证四十年的变迁,这种“双重曝光”的展览设计,让城市记忆有了可触摸的实体。
平常视角:从新闻纪实到城市史诗
参展的七位摄影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亲历改革开放的新闻记者,这让“白塔四季”超越了普通的艺术摄影展,成为一部带有纪录片意味的城市志。他们不像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那样追求纯粹艺术角度的画意美学,也不像当代摄影师那样强调观念表达,而是延续着新闻摄影的职业本能:用镜头做笔录,让影像成为历史的证人,通过对同一空间的持续凝视,让个体故事成为时代变迁的微观注脚。
宫门口二条的居民清理房檐上的积雪、白塔寺东夹道里练习篮球的少年、坐在家门口自斟自饮的老人、在胡同里的涂鸦下亲吻的情侣……这些影像没有刻意放大戏剧性,只以平视角度捕捉日常的流动,最终汇集成一部有温度的城市生活史。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纪实摄影的内容太过平常,所谓“平常”,往往源于表象上的误读。纪实摄影的力量恰在于从寻常中洞察非凡——一个街角的光影、一次沉默的对视、一件磨损的工装,都可能承载时代印记与情感共鸣。若只追求戏剧性画面,反而会失去真实世界的厚重与细腻。真正的平庸,不是题材的普通,而是观察的肤浅。
身为银行家的业余摄影师骆伯年,曾将摄影视为“调剂生活的方法”。“白塔四季”的摄影师们也秉持着类似的态度——他们不是职业艺术家,而是日常的记录者与生活的参与者,这种身份让他们的镜头获得了超越旁观的穿透力。当王文扬拍摄胡同里玩耍的孩子们时,他记录的也是自己的童年生活;当李德林拍下扛着十字绣画框回家的工人时,他捕捉的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种“在场者的记录”让这些照片成为一面面镜子,每个镜头里都有摄影师自己的影子,也有观众的影子。
变与不变:城市更新的视觉哲学
白塔寺片区的变迁中,藏着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变的是表象,不变的是内核。这种辩证关系在影像中清晰可辨:室外老照片里1995年的“大厂清真鲜牛羊肉”店铺,旁边卖熟食的小铺和主食坊,都有着满满的市井生活气息;如今同样的位置已经变成了咖啡馆,店里除了游客,依然有不少在附近生活工作的居民,老街坊们仍聚在原来的位置聊天,只是手里的搪瓷缸换成了保温杯,话题从“凭票供应”变成了“社区养老”。
随着街区功能日渐丰富,物质空间的功能正在发生着变化。但如果这里没有了邻里相聚的温情,没有了经营几十年的裁缝铺和炸糕店,只留下红墙青瓦的建筑外壳和网红打卡的咖啡馆,恐怕白塔寺也将不是白塔寺。这种融洽共生、多元和谐的城市文化,恰似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当代摄影,成为白塔寺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内核。
建筑肌理的延续更具象征意义。1991年的老照片里,白塔寺东夹道的墙面斑驳,墙根处大多数墙皮已经脱落,墙上到处是露出的砖块;2024年的新照片中,红墙经过修缮,墙面被抹平并用红色颜料重新绘制,但保留了下半部分砖块的原有轮廓,特意留下了墙面上的排水口。这种“修旧如旧”的智慧,是对文化的承袭和尊重,是对美好记忆的珍视。这些影像证明:城市更新不必以遗忘为代价,传统可以在现代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最动人的不变,是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里,几个孩子在白塔下玩呼啦圈,动作张力十足;2024年的新照片中,一位年轻人在同一位置甩开自己的彩色长发,姿态舒展,背景里的白塔依旧矗立。不同的人物动作,相同的舒展活力,这种情感的延续,让城市在变迁中保持着自我,也让“白塔四季”有了超越时空的共鸣力。
闭展前的黄昏,阳光透过树梢,在《胡同篮球》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这一刻,现实与影像的边界变得模糊,在四十余年的时光里,那些看似易逝的瞬间,其实早已凝结成永恒。七位摄影师用四十年证明:真正的纪实摄影,不是给时间下定论,而是保留着它们,让每个时代都能在镜头里呼吸;最好的城市记忆,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市井烟火的热气中,在青砖灰瓦的纹理里,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
离开展厅时,门口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条留言:“西城老邻在此重拾二十年前的回忆,老塔老墙老猫老人,一切皆有岁月的美好。”这或许是“白塔四季”最珍贵的价值——它没有借怀旧刻意引发情感共鸣,而是以真实的镜头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城市的记忆并非只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存在于我们凝视它的目光中,存在于愿意为它驻足的脚步里。当城市更新的进程与记忆的留存同步推进时,这些照片提供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不同时代在光影中实现交融,让每位观众都能在时间的长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印记。
摄影师说
在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白塔周边,幸好还有不少原住民,他们是构成胡同烟火气的重要元素。涮羊肉和咖啡的香味混合在巷子里,那是种独特的味道。提笼架鸟的、牵狗遛弯的、接孩子上下学的原住民与运动博主、时尚达人、金融街的白领们成了白塔寺混搭的新世相。我喜欢这种胡同文化与时尚混搭的构成,我也在拍摄中努力寻找着这种“酱香拿铁”般的独特味道。
——康泰森,《中国化工报》原摄影记者,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我是“50后”,在白塔寺太平街胡同出生。小时候的我每天都在院里看白塔,听白塔,您要问我看什么,听什么,我也不知道,就是没有一天没看过,没听过。我对白塔下的百姓生活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我拍白塔四季,愿意把焦距定格在白塔下的众生相,可以说是老北京人的生活缩影。
宫门口东岔的“塔儿咖”咖啡厅,已是网红打卡地。要上一杯咖啡,坐在房顶大露台上,看着白塔,听着飞跃头顶从远而近的鸽哨声,确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北京惬意。在我小时候这里是个小酒铺,有时候我妈让我给我爸去打酒……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早到晚白塔那幽静的铃声,胡同内从早到晚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汇出了京韵京腔。
——张兆增,《中国煤炭报》原摄影记者,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白塔的檐角,白塔寺生活便开始了一天的热闹。小贩热情吆喝、顾客讨价还价,新鲜蔬菜上面的露珠,早点摊上升腾的热气,交织成这个城市最生动的图景。春夏秋冬几十年如一日,我见证了白塔寺周边的巨变。从破旧的胡同到整洁的街巷,从杂乱的电线到有序的市容,白塔寺在保护与更新中焕发新生。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如今已是“最美街巷”,红墙白塔下,是北京老城保护与街区治理的缩影。
白塔寺的情怀,是胡同里的烟火气,是市井中的人情味,是岁月变迁中不变的温暖。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故事,每一街一巷都诉说着历史。我将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这份情怀,直到白塔依旧,情怀不老。
——王文扬,《中国知识产权报》原摄影部主任,中国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
展览:白塔四季影像展
展期:2025.6.20-9.20
地点:西城区赵登禹路429号
赵登禹路429号,是热闹马路旁一处安静的院落,在这里,展出着七位摄影记者持续四十余年对白塔寺周边的记录。走进展厅,感受到的是最平实最生活化的街区风貌,以及时代变化和岁月更替留下的痕迹。这里没有炫目的装置艺术,没有刻意营造的怀旧场景,只有青砖灰瓦间自然生长的时光痕迹——这种对真实的坚守,打开了城市记忆的门,让我们得以在胶片与数码的叠影中,触摸一座城市最本真的样子。
纪实伦理:拒绝表演性的“城市切片”
“白塔四季”的影像始终恪守着纪实摄影的核心伦理:无摆布、无干预,让镜头成为时间的被动接受者而非主动塑造者。这种态度与日本摄影师秋山亮二的创作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1981年至1982年间,秋山五次来到中国,用禄莱相机和樱花牌胶片为孩子们拍摄照片时,从不刻意引导拍摄对象摆出“标准姿势”。他会挂着三台相机吸引孩子注意,陪他们玩游戏,在自然互动中捕捉孩子们课间眼保健操的专注、分享橘子汽水的雀跃——那些未经修饰的瞬间,最终构成了影集《你好小朋友》里最动人的篇章。
参与“白塔四季”展的七位摄影师将这种“温柔地旁观”推向极致:张兆增为捕捉路口反光镜与墙壁相呼应的画面,长时间蹲守在胡同口,等待路过行人在墙上的镜像与反光镜中自然重合的瞬间;张洁镜头里冬日飞檐而过的猫,是在寒风中蹲守三小时捕捉的偶然,猫腾空而起的姿态在照片上留下真实的模糊轨迹,没有任何后期修饰。
“白塔四季”展中的影像拒绝一切“表演性”——1998年的胡同里,简陋的篮球筐下,男孩们跳起争球的瞬间,以及2000年围观乐队排练时男孩吃糖葫芦的专注,都是未加干预自然发生的瞬间。正如秋山亮二在访谈中所说,好的摄影“不会给对方带来不愉快”。“白塔四季”的摄影师们的镜头也从未惊扰过这片居民区的日常,只是安静地成为时光的记录者,将偶然凝固成必然。当观众在室外的展示墙上看到玩呼啦圈的几个孩子时,能感受到孩子们当时的紧张与快乐,这种情感的真实传递,正是纪实伦理最珍贵的地方。
时空对话:城市记忆的双重曝光
赵登禹路429号的展览空间,以物理边界划分出两个时空。室外的庭院与廊道间,悬挂着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老照片:1983年的白塔寺饭馆,两个工人正在粉刷招牌上面的标识;1991年的白塔寺东夹道,几个孩子在白塔下欢快地玩着呼啦圈,其中一个男孩展示了不同于别人的技巧,呼啦圈在他的脖子上飞快地旋转着,背景里白塔寺围墙上墙皮剥落,露出了一块块的青砖;1998年的夏末秋初,胡同里几个男孩激烈的篮球对决,胡同交叉口光秃秃的架子上钉着一个篮筐,球鞋摩擦地面的声响似乎穿透了画面,旁边观战的少年拿着篮球,跃跃欲试等待上场;2000年,胡同里的乐队与吃着糖葫芦围观的小男孩,乐队成员投入地排练,男孩的注意力却一直集中在手里的糖葫芦上;2006年冬天,冒着鹅毛大雪的骑车人,眼睛被风吹得眯了起来,车把上还挂着手提包,在风雪中蹬着车蜿蜒向前……这些照片带着胶片特有的颗粒感,照片上的人好像是曾经的街坊甚至是自己,让人忍不住仔细辨认他们的样子,努力寻找那些差点丢失的胡同记忆。
室内展厅中2024年的新照片,延续着这些场景的生命力。白塔寺东夹道的游人们骑着共享单车穿梭,旁边是坐在小凳上写生的学生们,画中还是那蓝天白云下的白塔红墙;曾经的乐队排练变成了主播对着手机进行直播,围观者也不再是吃糖葫芦的小孩子,而是路边店铺的客人;夜晚的胡同里,外卖骑手的电动车成为居民的火锅桌旁的虚影,与2006年骑车人的足迹形成时空对话。
这些数码照片的锐利质感,恰似美国摄影师斯蒂芬·肖尔从黑白摄影转向彩色时对“视觉精确性”的追求。肖尔曾在上世纪70年代用35毫米相机拍摄彩色照片挑战传统,如今“白塔四季”展出的摄影师们用数码技术延续这种探索——他们既像肖尔拍摄《美国表象》那样关注日常场景,又通过“同角度时空对比”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当观众从室外步入室内,如同穿过一道无形的时光门,在同一空间里见证四十年的变迁,这种“双重曝光”的展览设计,让城市记忆有了可触摸的实体。
平常视角:从新闻纪实到城市史诗
参展的七位摄影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亲历改革开放的新闻记者,这让“白塔四季”超越了普通的艺术摄影展,成为一部带有纪录片意味的城市志。他们不像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那样追求纯粹艺术角度的画意美学,也不像当代摄影师那样强调观念表达,而是延续着新闻摄影的职业本能:用镜头做笔录,让影像成为历史的证人,通过对同一空间的持续凝视,让个体故事成为时代变迁的微观注脚。
宫门口二条的居民清理房檐上的积雪、白塔寺东夹道里练习篮球的少年、坐在家门口自斟自饮的老人、在胡同里的涂鸦下亲吻的情侣……这些影像没有刻意放大戏剧性,只以平视角度捕捉日常的流动,最终汇集成一部有温度的城市生活史。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些纪实摄影的内容太过平常,所谓“平常”,往往源于表象上的误读。纪实摄影的力量恰在于从寻常中洞察非凡——一个街角的光影、一次沉默的对视、一件磨损的工装,都可能承载时代印记与情感共鸣。若只追求戏剧性画面,反而会失去真实世界的厚重与细腻。真正的平庸,不是题材的普通,而是观察的肤浅。
身为银行家的业余摄影师骆伯年,曾将摄影视为“调剂生活的方法”。“白塔四季”的摄影师们也秉持着类似的态度——他们不是职业艺术家,而是日常的记录者与生活的参与者,这种身份让他们的镜头获得了超越旁观的穿透力。当王文扬拍摄胡同里玩耍的孩子们时,他记录的也是自己的童年生活;当李德林拍下扛着十字绣画框回家的工人时,他捕捉的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种“在场者的记录”让这些照片成为一面面镜子,每个镜头里都有摄影师自己的影子,也有观众的影子。
变与不变:城市更新的视觉哲学
白塔寺片区的变迁中,藏着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变的是表象,不变的是内核。这种辩证关系在影像中清晰可辨:室外老照片里1995年的“大厂清真鲜牛羊肉”店铺,旁边卖熟食的小铺和主食坊,都有着满满的市井生活气息;如今同样的位置已经变成了咖啡馆,店里除了游客,依然有不少在附近生活工作的居民,老街坊们仍聚在原来的位置聊天,只是手里的搪瓷缸换成了保温杯,话题从“凭票供应”变成了“社区养老”。
随着街区功能日渐丰富,物质空间的功能正在发生着变化。但如果这里没有了邻里相聚的温情,没有了经营几十年的裁缝铺和炸糕店,只留下红墙青瓦的建筑外壳和网红打卡的咖啡馆,恐怕白塔寺也将不是白塔寺。这种融洽共生、多元和谐的城市文化,恰似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融入当代摄影,成为白塔寺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内核。
建筑肌理的延续更具象征意义。1991年的老照片里,白塔寺东夹道的墙面斑驳,墙根处大多数墙皮已经脱落,墙上到处是露出的砖块;2024年的新照片中,红墙经过修缮,墙面被抹平并用红色颜料重新绘制,但保留了下半部分砖块的原有轮廓,特意留下了墙面上的排水口。这种“修旧如旧”的智慧,是对文化的承袭和尊重,是对美好记忆的珍视。这些影像证明:城市更新不必以遗忘为代价,传统可以在现代中找到新的生长点。
最动人的不变,是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上世纪90年代的老照片里,几个孩子在白塔下玩呼啦圈,动作张力十足;2024年的新照片中,一位年轻人在同一位置甩开自己的彩色长发,姿态舒展,背景里的白塔依旧矗立。不同的人物动作,相同的舒展活力,这种情感的延续,让城市在变迁中保持着自我,也让“白塔四季”有了超越时空的共鸣力。
闭展前的黄昏,阳光透过树梢,在《胡同篮球》上投下斑驳的光斑。这一刻,现实与影像的边界变得模糊,在四十余年的时光里,那些看似易逝的瞬间,其实早已凝结成永恒。七位摄影师用四十年证明:真正的纪实摄影,不是给时间下定论,而是保留着它们,让每个时代都能在镜头里呼吸;最好的城市记忆,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市井烟火的热气中,在青砖灰瓦的纹理里,在每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
离开展厅时,门口的留言簿上有这样一条留言:“西城老邻在此重拾二十年前的回忆,老塔老墙老猫老人,一切皆有岁月的美好。”这或许是“白塔四季”最珍贵的价值——它没有借怀旧刻意引发情感共鸣,而是以真实的镜头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城市的记忆并非只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存在于我们凝视它的目光中,存在于愿意为它驻足的脚步里。当城市更新的进程与记忆的留存同步推进时,这些照片提供了一种温和的方式,让不同时代在光影中实现交融,让每位观众都能在时间的长河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印记。
摄影师说
在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白塔周边,幸好还有不少原住民,他们是构成胡同烟火气的重要元素。涮羊肉和咖啡的香味混合在巷子里,那是种独特的味道。提笼架鸟的、牵狗遛弯的、接孩子上下学的原住民与运动博主、时尚达人、金融街的白领们成了白塔寺混搭的新世相。我喜欢这种胡同文化与时尚混搭的构成,我也在拍摄中努力寻找着这种“酱香拿铁”般的独特味道。
——康泰森,《中国化工报》原摄影记者,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我是“50后”,在白塔寺太平街胡同出生。小时候的我每天都在院里看白塔,听白塔,您要问我看什么,听什么,我也不知道,就是没有一天没看过,没听过。我对白塔下的百姓生活实在是太熟悉了。所以我拍白塔四季,愿意把焦距定格在白塔下的众生相,可以说是老北京人的生活缩影。
宫门口东岔的“塔儿咖”咖啡厅,已是网红打卡地。要上一杯咖啡,坐在房顶大露台上,看着白塔,听着飞跃头顶从远而近的鸽哨声,确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北京惬意。在我小时候这里是个小酒铺,有时候我妈让我给我爸去打酒……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早到晚白塔那幽静的铃声,胡同内从早到晚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汇出了京韵京腔。
——张兆增,《中国煤炭报》原摄影记者,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白塔的檐角,白塔寺生活便开始了一天的热闹。小贩热情吆喝、顾客讨价还价,新鲜蔬菜上面的露珠,早点摊上升腾的热气,交织成这个城市最生动的图景。春夏秋冬几十年如一日,我见证了白塔寺周边的巨变。从破旧的胡同到整洁的街巷,从杂乱的电线到有序的市容,白塔寺在保护与更新中焕发新生。宫门口东西岔胡同,如今已是“最美街巷”,红墙白塔下,是北京老城保护与街区治理的缩影。
白塔寺的情怀,是胡同里的烟火气,是市井中的人情味,是岁月变迁中不变的温暖。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故事,每一街一巷都诉说着历史。我将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这份情怀,直到白塔依旧,情怀不老。
——王文扬,《中国知识产权报》原摄影部主任,中国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
本文链接:老塔老墙老猫老人 皆有岁月的美好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43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宋朝人消暑 花样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