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漫长的季节》《风吹半夏》《人世间》……我们在近年的荧幕上看到了一系列回望上世纪至千禧年的年代剧作品;《南货店》《实用主义者的爱情》等文学作品也将叙述的时间设定在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别于当代的时段中;微短剧《家里家外》的故事则开始于1981年……当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想当年”,年代叙事再度站上当代文娱舞台的C位。
节奏越发紧张的当代生活向所有人涌来,大众文化中的复古潮流与社会情感诉求交织生成为当下的年代叙事热。
才话里弄,又说小巷
小说《繁花》以市井烟火重绘上海精神图谱,弄堂里独上阁楼。《繁花》之后,聚焦城市化前城市居民生活的年代叙事作品逐渐增多。当代文学在中国全面铺开城市化进程多年后,从乡土文学的弥漫中尝试走出,探索书写城市的道路。
这些年代叙事作品将视角投向现在高楼大厦、从前里弄小巷的城市地理空间,将个体的生命记忆与集体的文化记忆罗织成故事的养料。私人史与公共史交替浮现,历史大事记与故事主人公们的生命历程交替穿插行进,在虚构的故事里将我们曾经历过的年代生活再度想象,并藉此扣响此刻的心灵共鸣。
《小巷人家》(大米)的故事线从1977年恢复高考徐徐展开,《大江大河》(阿耐)中宋运辉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终于不再受“家庭成分”桎梏,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校门。在那个时代转折点上,《实用主义者的爱情》(孟中得意)中“费霓每天下班就去医院里做好人好事,周末也去。她实在太想进步,太想当先进,太想上大学了。”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历史长河中的崭新起点,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时代浪潮紧紧相扣。
年代叙事中的人物命运与抉择,与时代风云密切交织,背后有更宏大的时代命题投影。《人世间》以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亦呈现共和国几十年风云变幻的缩影:公务人员的仕途沉浮、知识青年的离城与归返、普通工人在企业改制下的生活图景。与剧中人的心情一并起伏的,还有国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道路讨论。建设各自的人生与建设我们的城市在年代叙事中一次次同频共振,想象中的主人公生命与过去的时代脉搏重合。
年代叙事常通过职业选择映射制度变迁,《风吹半夏》中许半夏从收废品到勇闯钢铁行业,其充满野心的创业历程正是彼时市场经济活力迸发,拼搏者在时代浪潮中展现主动姿态的写照。命运转折与制度变迁形成轻盈的映照——当个体的选择从“没得选”转向“我要选”,时代转型的深刻烙印反而在对比中愈发清晰可感,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都成为制度变迁的微观注脚。
宏大叙事退潮后,生活细节成了历史的浮标。荧幕上的年代剧蒙着昏黄的滤镜,“老黄风”的装修,满墙土黄色实木柜子,往往在电视剧播出时掀起全网热议,“这黄柜子和我老家长得一模一样”。短视频平台的“小卖部”赛道兴起,用褪色的糖罐、铁皮饼干盒和老式冰柜搭建场景,复刻消失已久的“抽奖零食盲盒”。这些从我们生活中退场的旧事物,正通过荧幕完成一场物质史的巡礼。
复古、梦核与滤镜
你是否曾见过大象滑梯?上一次看到大象滑梯是什么时候?豆瓣网友们在小组“寻找大象朋友 大象滑梯粉丝团”分享自己探访的大象滑梯地址与照片,小组介绍写道:“是寻找大象朋友,也是寻找童年的梦。”
大象滑梯,连同蓝色玻璃大楼、童年的联欢会布景等构成“中式梦核”的典型意象。“中式梦核”是一个网络文化中形成的概念,指以怀旧、梦幻手法来表现过去年代日常生活留在记忆中的碎片,并以此建立起新的“怀旧乌托邦”。这种复古的表达构成新的审美潮流,以温情的过去之想象,哺育当下的文化体验。
这种审美表达与年代叙事的内在精神一脉相承。当下流行的年代文、年代剧围绕家长里短、经营生计、情感探索的日常经验,年代创作想象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生存轨迹,传达一种辛苦但幸运且有收获的浪漫怀旧。当观众凝视这些“已克服的困境”时,现实焦虑在想象性解决中获得舒缓,如同一份“时差的礼赠”。苦尽甘来的生活图景具有温情的治愈力量,为当下提供持续前行的精神慰藉。
年代叙事作为“时差的礼赠”更追加一份令人愿意相信的信念。如果我们当下生活中的辛苦将在十几年后成为心灵按摩的素材,用你我的经历对十几年后的人们说要相信“道路曲折,前路光明”,相信“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至少现在回望千禧年的光芒,我们在当下愿意相信。
年代叙事常调遣物质性的文化符号尝试组织起一代人的精神谱系与共鸣。比如一些作品中会反复提及《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又如展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活动的盛景:“同济大礼堂内外挤满了人,水泄不通。《上海文学》《萌芽》等杂志的编辑们、上海市众多文化界表演艺术家和学生们齐聚一堂……狂热的掌声时不时地狂风暴雨般响起。”然而,在微信读书的划线评论区引起最多激动共鸣的则是《十万个为什么》《儿童文学》,读者们纷纷表达“小时候最喜欢《儿童文学》”“是小时候的启蒙书之一”“《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第一套科普书”。1981年,年代故事中的学生手抄报写着“迷茫”“苦闷”,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或许是1980年的“潘晓之问”。文艺青年已经换过几个代际,八九十年代的灵药不知是否仍与新世代的文艺苦恼对症。
年代叙事还原一代文艺青年的精神生活,展现以一时代之人文热为背景的怀旧。这些用记忆滤镜将历史碎片重铸而成的情感方舟,试图以旧日面孔疗愈当下的时代焦虑,并在小说、影视剧、短视频等媒介共同形成了一场集体造梦的潮流。
旧日面孔表征时代天气
年代叙事通过对集体记忆再度想象,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强化着大众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共识。
观察近年文艺市场可见,年代剧在电视荧屏持续回暖,年代文成为各大网络文学平台的增长主题,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以“怀旧记忆”为流量密码的创作账号。在这些创作中,除了前述提及的“小卖部”赛道,还有展现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简易条件下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的家庭手工制作等内容,通过模糊具体年代背景的沉浸式场景,将观众带入半是乡土记忆、半是怀旧幻境的特殊体验。博主们对过往生活场景的循环展演,既满足当代人对质朴岁月的补偿式想象,也通过记忆符号的反复强化,使年代叙事最终回归其本质功能——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构筑共同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向心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与新型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汇融合,催生出当下流行的文艺作品类型——年代叙事。这类创作以大众的个体日常生活为叙事主轴,家长里短与生计经营成为历史进程的可感刻度,彰显了人民史观在当代文艺的回响,主流价值与大众审美深度融合,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
年代叙事的怀旧取向与全球性的复古浪潮形成共振。当Y2K美学与梦核艺术重构千禧记忆,年代叙事正以独特路径参与这场集体寻根。有年代文里反复出现的票证,有年代剧里昏黄的滤镜,有短视频复刻的1980年代婚房。可以预见,在可见的未来,这种以复古建构文化认同的创作仍将持续生长,我们仍有大把时间和机会感受年代怀旧的往日氛围。
作者:黄蕾 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生
《小巷人家》《漫长的季节》《风吹半夏》《人世间》……我们在近年的荧幕上看到了一系列回望上世纪至千禧年的年代剧作品;《南货店》《实用主义者的爱情》等文学作品也将叙述的时间设定在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别于当代的时段中;微短剧《家里家外》的故事则开始于1981年……当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在“想当年”,年代叙事再度站上当代文娱舞台的C位。
节奏越发紧张的当代生活向所有人涌来,大众文化中的复古潮流与社会情感诉求交织生成为当下的年代叙事热。
才话里弄,又说小巷
小说《繁花》以市井烟火重绘上海精神图谱,弄堂里独上阁楼。《繁花》之后,聚焦城市化前城市居民生活的年代叙事作品逐渐增多。当代文学在中国全面铺开城市化进程多年后,从乡土文学的弥漫中尝试走出,探索书写城市的道路。
这些年代叙事作品将视角投向现在高楼大厦、从前里弄小巷的城市地理空间,将个体的生命记忆与集体的文化记忆罗织成故事的养料。私人史与公共史交替浮现,历史大事记与故事主人公们的生命历程交替穿插行进,在虚构的故事里将我们曾经历过的年代生活再度想象,并藉此扣响此刻的心灵共鸣。
《小巷人家》(大米)的故事线从1977年恢复高考徐徐展开,《大江大河》(阿耐)中宋运辉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终于不再受“家庭成分”桎梏,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校门。在那个时代转折点上,《实用主义者的爱情》(孟中得意)中“费霓每天下班就去医院里做好人好事,周末也去。她实在太想进步,太想当先进,太想上大学了。”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历史长河中的崭新起点,人物的命运轨迹与时代浪潮紧紧相扣。
年代叙事中的人物命运与抉择,与时代风云密切交织,背后有更宏大的时代命题投影。《人世间》以三兄妹的人生轨迹亦呈现共和国几十年风云变幻的缩影:公务人员的仕途沉浮、知识青年的离城与归返、普通工人在企业改制下的生活图景。与剧中人的心情一并起伏的,还有国家关于“计划”与“市场”的道路讨论。建设各自的人生与建设我们的城市在年代叙事中一次次同频共振,想象中的主人公生命与过去的时代脉搏重合。
年代叙事常通过职业选择映射制度变迁,《风吹半夏》中许半夏从收废品到勇闯钢铁行业,其充满野心的创业历程正是彼时市场经济活力迸发,拼搏者在时代浪潮中展现主动姿态的写照。命运转折与制度变迁形成轻盈的映照——当个体的选择从“没得选”转向“我要选”,时代转型的深刻烙印反而在对比中愈发清晰可感,每个普通人的选择都成为制度变迁的微观注脚。
宏大叙事退潮后,生活细节成了历史的浮标。荧幕上的年代剧蒙着昏黄的滤镜,“老黄风”的装修,满墙土黄色实木柜子,往往在电视剧播出时掀起全网热议,“这黄柜子和我老家长得一模一样”。短视频平台的“小卖部”赛道兴起,用褪色的糖罐、铁皮饼干盒和老式冰柜搭建场景,复刻消失已久的“抽奖零食盲盒”。这些从我们生活中退场的旧事物,正通过荧幕完成一场物质史的巡礼。
复古、梦核与滤镜
你是否曾见过大象滑梯?上一次看到大象滑梯是什么时候?豆瓣网友们在小组“寻找大象朋友 大象滑梯粉丝团”分享自己探访的大象滑梯地址与照片,小组介绍写道:“是寻找大象朋友,也是寻找童年的梦。”
大象滑梯,连同蓝色玻璃大楼、童年的联欢会布景等构成“中式梦核”的典型意象。“中式梦核”是一个网络文化中形成的概念,指以怀旧、梦幻手法来表现过去年代日常生活留在记忆中的碎片,并以此建立起新的“怀旧乌托邦”。这种复古的表达构成新的审美潮流,以温情的过去之想象,哺育当下的文化体验。
这种审美表达与年代叙事的内在精神一脉相承。当下流行的年代文、年代剧围绕家长里短、经营生计、情感探索的日常经验,年代创作想象时代浪潮中普通人的生存轨迹,传达一种辛苦但幸运且有收获的浪漫怀旧。当观众凝视这些“已克服的困境”时,现实焦虑在想象性解决中获得舒缓,如同一份“时差的礼赠”。苦尽甘来的生活图景具有温情的治愈力量,为当下提供持续前行的精神慰藉。
年代叙事作为“时差的礼赠”更追加一份令人愿意相信的信念。如果我们当下生活中的辛苦将在十几年后成为心灵按摩的素材,用你我的经历对十几年后的人们说要相信“道路曲折,前路光明”,相信“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至少现在回望千禧年的光芒,我们在当下愿意相信。
年代叙事常调遣物质性的文化符号尝试组织起一代人的精神谱系与共鸣。比如一些作品中会反复提及《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又如展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活动的盛景:“同济大礼堂内外挤满了人,水泄不通。《上海文学》《萌芽》等杂志的编辑们、上海市众多文化界表演艺术家和学生们齐聚一堂……狂热的掌声时不时地狂风暴雨般响起。”然而,在微信读书的划线评论区引起最多激动共鸣的则是《十万个为什么》《儿童文学》,读者们纷纷表达“小时候最喜欢《儿童文学》”“是小时候的启蒙书之一”“《十万个为什么》是我的第一套科普书”。1981年,年代故事中的学生手抄报写着“迷茫”“苦闷”,与之对应的历史事件或许是1980年的“潘晓之问”。文艺青年已经换过几个代际,八九十年代的灵药不知是否仍与新世代的文艺苦恼对症。
年代叙事还原一代文艺青年的精神生活,展现以一时代之人文热为背景的怀旧。这些用记忆滤镜将历史碎片重铸而成的情感方舟,试图以旧日面孔疗愈当下的时代焦虑,并在小说、影视剧、短视频等媒介共同形成了一场集体造梦的潮流。
旧日面孔表征时代天气
年代叙事通过对集体记忆再度想象,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强化着大众对改革开放的时代共识。
观察近年文艺市场可见,年代剧在电视荧屏持续回暖,年代文成为各大网络文学平台的增长主题,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以“怀旧记忆”为流量密码的创作账号。在这些创作中,除了前述提及的“小卖部”赛道,还有展现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简易条件下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的家庭手工制作等内容,通过模糊具体年代背景的沉浸式场景,将观众带入半是乡土记忆、半是怀旧幻境的特殊体验。博主们对过往生活场景的循环展演,既满足当代人对质朴岁月的补偿式想象,也通过记忆符号的反复强化,使年代叙事最终回归其本质功能——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构筑共同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向心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与新型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交汇融合,催生出当下流行的文艺作品类型——年代叙事。这类创作以大众的个体日常生活为叙事主轴,家长里短与生计经营成为历史进程的可感刻度,彰显了人民史观在当代文艺的回响,主流价值与大众审美深度融合,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
年代叙事的怀旧取向与全球性的复古浪潮形成共振。当Y2K美学与梦核艺术重构千禧记忆,年代叙事正以独特路径参与这场集体寻根。有年代文里反复出现的票证,有年代剧里昏黄的滤镜,有短视频复刻的1980年代婚房。可以预见,在可见的未来,这种以复古建构文化认同的创作仍将持续生长,我们仍有大把时间和机会感受年代怀旧的往日氛围。
作者:黄蕾 山东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生
本文链接:年代叙事,一份时差的礼赠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16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没跳过广场舞,演出怎算结束?
下一篇: 杨贵妃未必好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