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山,曾用笔名“安妮宝贝”。出版作品散文及短篇小说集:《七月与安生》《告别薇安》《八月未央》《蔷薇岛屿》《素年锦时》《眠空》《且以永日》《得未曾有》《月童度河》《镜湖》《一切镜》;长篇小说:《彼岸花》《二三事》《莲花》《春宴》《夏摩山谷》;图文集:《清冽的内在》
《宝铃》是庆山首部短句诗歌集,作家真挚的心意如泉水涌出,带来清凉与抚慰。后记中,庆山谈到对文体形式的看法:“写诗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我并未琢磨该如何写诗歌,或是否要写和别人一样的诗歌形式,或到底怎么样才是诗歌……按照直觉去书写,让清澈自然的本性流露。留下每一刻的心迹。”诗歌是向内的写作,是作家和读者心灵间最短的桥梁。阅读这本书,如一次走近作家心灵的旅途,看到白塔和花园,听到风叩金铃,发出清越之音。
诗集分为四部,暗合时序流转,与心境的打磨和精进。从春日花园中的勃勃生机,到冬日莹白的琉璃世界,这是肉眼所见的有常变化,在更高一维度观照世间,真相却是无常。《宝铃》透出的哲思内核,即是庆山对诸行无常的觉知和行动。
《宝铃》中有许多关于无常的譬喻,比如“千变万化,世间是幻影盛宴。参与其中,赞叹游戏的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场游戏。”“此刻,这幅不知尽头何在的画卷,在眼前逐一展开。呈现时即在消亡……这无尽变幻的幽暗与炫丽。我赞叹其背后的空无。”世间如千变万化的幻影或游戏,人生只是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虚无、消极的心态生活,相反,更要珍惜人生这趟旅程,精修自己的灵魂。
诗集中,白塔和花园是两个反复出现的物象。白塔建造并供奉于心灵之中,向内观想,使其显现:“在我心内有一座白塔,日夜交替,无人之处,细细描摹金线,复原模型。”建造心中之塔的过程,即是求道修行的过程:“空无中搭建一座塔,一再崩塌,一再重建。不知道这座塔最后应该如何呈现,但求将这条求道之路供养给你。”花园既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景观,也是心中一片自己的园地。万物有灵,庆山敬重自然:“经常对花说话,有时是赞美它们,你好美。有时是表示感谢,说,谢谢你……对花草树木、野地的猫、飞过的鸟群说话,它们均有让人敬重的神魂。”花开花落如轮回生灭,教给人们简单却深刻的道理:“一座花园交给我的知识。生长,壮大,凋落,死亡,按照秩序死去及重生。”在一座花园里看到一个世界,向一朵花、一片叶、一粒微尘学习,这些诗行映照出作家的物我齐一的平等之心。
庆山笔下,心境应是洁净而清明的:“洁净地看世间。洁净地看内。洁净入睡,洁净微笑。在肉体之中,有不死的居所。我决定安住于此,不再为易碎和消失中的事物活着。”洁净地看,需要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天真包容:“用孩童一般的眼睛凝视,愿以大地的心承载生灭。”也意味着,要有一颗不动摇的心:“人性的复杂,世间变幻,并不能动摇和灼伤我内心的天真。”
专注于内在的同时,要珍重肉身和生活。诗集中,庆山写下自在宁静的生活方式:“烧水煮茶,点灯,读诵般若摄颂,铺着榻榻米的阁楼,天窗洒进阳光。”肉体是灵魂的居所,红尘是修行的道场,庆山珍视日常生活的态度,蕴含着关于灵与肉、无常与有常的辩证哲思。
这本诗集深切地注视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与情感。庆山既书写情爱的炽烈与最终的勘破,也以细腻笔触记取对亲情、友情的珍贵体悟。其中,亲人之间那份温柔的爱意尤为动人。《追忆似水年华》中,泡在茶水里的玛德莱娜蛋糕触发记忆,逝去的时光被唤醒,这被称作“普鲁斯特效应”。庆山笔下,气味连接着几代女性之间的情感和记忆:“母亲,你在花园里欣赏一朵新开的白兰花,把它摘下,簪在发髻。你年老之后的声音,越来越像你的母亲。当我年老之后,我的声音也会像你吗。我也会把一朵芳香的白花戴在头发上吗。”“她打包远行的行李,说,妈妈,我要在行李里带上你给我织的毛衣披肩。请给它喷上一些你常用的香水。”熟悉的香气,是母女之间最古老、最直接,也最私密的爱的语言。
庆山对生之孤独有着深刻的体会,写作即是一个人的修行,“为世间供奉这一刻的神魂端正”。与写小说、散文不同,写诗需要足够的阅历和感悟,从日常中萃取精魂:“黑发生出白丝,面容露出衰色,骨骼塑形礼赞,内心自然澄清。渐渐变老,憔悴,血肉透出光亮。当我清白,我会写诗。”
庆山珍惜遇见,和读者通过文字进行的精神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印:“我们很久之前即已相见。面容和身体一再变化,我凭靠文字来找到你。”写作这本诗集,庆山无意于说教,清冽的字句带来轻盈的阅读体验,她所希望的是“让所写下的,成为漂泊旅人途经的一处小祈祷室。”《宝铃》中那些剥落浮华的短句和诗,以语言的清辉照亮通往内在澄明的幽径,宛若观想后于心海显现的花朵,于无常中绽开一抹宁谧的微笑,怀有对世间万物的爱意与敬意。
庆山,曾用笔名“安妮宝贝”。出版作品散文及短篇小说集:《七月与安生》《告别薇安》《八月未央》《蔷薇岛屿》《素年锦时》《眠空》《且以永日》《得未曾有》《月童度河》《镜湖》《一切镜》;长篇小说:《彼岸花》《二三事》《莲花》《春宴》《夏摩山谷》;图文集:《清冽的内在》
《宝铃》是庆山首部短句诗歌集,作家真挚的心意如泉水涌出,带来清凉与抚慰。后记中,庆山谈到对文体形式的看法:“写诗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我并未琢磨该如何写诗歌,或是否要写和别人一样的诗歌形式,或到底怎么样才是诗歌……按照直觉去书写,让清澈自然的本性流露。留下每一刻的心迹。”诗歌是向内的写作,是作家和读者心灵间最短的桥梁。阅读这本书,如一次走近作家心灵的旅途,看到白塔和花园,听到风叩金铃,发出清越之音。
诗集分为四部,暗合时序流转,与心境的打磨和精进。从春日花园中的勃勃生机,到冬日莹白的琉璃世界,这是肉眼所见的有常变化,在更高一维度观照世间,真相却是无常。《宝铃》透出的哲思内核,即是庆山对诸行无常的觉知和行动。
《宝铃》中有许多关于无常的譬喻,比如“千变万化,世间是幻影盛宴。参与其中,赞叹游戏的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场游戏。”“此刻,这幅不知尽头何在的画卷,在眼前逐一展开。呈现时即在消亡……这无尽变幻的幽暗与炫丽。我赞叹其背后的空无。”世间如千变万化的幻影或游戏,人生只是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虚无、消极的心态生活,相反,更要珍惜人生这趟旅程,精修自己的灵魂。
诗集中,白塔和花园是两个反复出现的物象。白塔建造并供奉于心灵之中,向内观想,使其显现:“在我心内有一座白塔,日夜交替,无人之处,细细描摹金线,复原模型。”建造心中之塔的过程,即是求道修行的过程:“空无中搭建一座塔,一再崩塌,一再重建。不知道这座塔最后应该如何呈现,但求将这条求道之路供养给你。”花园既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景观,也是心中一片自己的园地。万物有灵,庆山敬重自然:“经常对花说话,有时是赞美它们,你好美。有时是表示感谢,说,谢谢你……对花草树木、野地的猫、飞过的鸟群说话,它们均有让人敬重的神魂。”花开花落如轮回生灭,教给人们简单却深刻的道理:“一座花园交给我的知识。生长,壮大,凋落,死亡,按照秩序死去及重生。”在一座花园里看到一个世界,向一朵花、一片叶、一粒微尘学习,这些诗行映照出作家的物我齐一的平等之心。
庆山笔下,心境应是洁净而清明的:“洁净地看世间。洁净地看内。洁净入睡,洁净微笑。在肉体之中,有不死的居所。我决定安住于此,不再为易碎和消失中的事物活着。”洁净地看,需要有一双孩童般的眼睛,天真包容:“用孩童一般的眼睛凝视,愿以大地的心承载生灭。”也意味着,要有一颗不动摇的心:“人性的复杂,世间变幻,并不能动摇和灼伤我内心的天真。”
专注于内在的同时,要珍重肉身和生活。诗集中,庆山写下自在宁静的生活方式:“烧水煮茶,点灯,读诵般若摄颂,铺着榻榻米的阁楼,天窗洒进阳光。”肉体是灵魂的居所,红尘是修行的道场,庆山珍视日常生活的态度,蕴含着关于灵与肉、无常与有常的辩证哲思。
这本诗集深切地注视着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与情感。庆山既书写情爱的炽烈与最终的勘破,也以细腻笔触记取对亲情、友情的珍贵体悟。其中,亲人之间那份温柔的爱意尤为动人。《追忆似水年华》中,泡在茶水里的玛德莱娜蛋糕触发记忆,逝去的时光被唤醒,这被称作“普鲁斯特效应”。庆山笔下,气味连接着几代女性之间的情感和记忆:“母亲,你在花园里欣赏一朵新开的白兰花,把它摘下,簪在发髻。你年老之后的声音,越来越像你的母亲。当我年老之后,我的声音也会像你吗。我也会把一朵芳香的白花戴在头发上吗。”“她打包远行的行李,说,妈妈,我要在行李里带上你给我织的毛衣披肩。请给它喷上一些你常用的香水。”熟悉的香气,是母女之间最古老、最直接,也最私密的爱的语言。
庆山对生之孤独有着深刻的体会,写作即是一个人的修行,“为世间供奉这一刻的神魂端正”。与写小说、散文不同,写诗需要足够的阅历和感悟,从日常中萃取精魂:“黑发生出白丝,面容露出衰色,骨骼塑形礼赞,内心自然澄清。渐渐变老,憔悴,血肉透出光亮。当我清白,我会写诗。”
庆山珍惜遇见,和读者通过文字进行的精神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心心相印:“我们很久之前即已相见。面容和身体一再变化,我凭靠文字来找到你。”写作这本诗集,庆山无意于说教,清冽的字句带来轻盈的阅读体验,她所希望的是“让所写下的,成为漂泊旅人途经的一处小祈祷室。”《宝铃》中那些剥落浮华的短句和诗,以语言的清辉照亮通往内在澄明的幽径,宛若观想后于心海显现的花朵,于无常中绽开一抹宁谧的微笑,怀有对世间万物的爱意与敬意。
本文链接:庆山首部短句诗歌集:凭靠文字来找到你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01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连环画百年浮与沉
下一篇: 小津安二郎说,这是一部他拍不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