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连环画是年少时经常阅读的一种书籍,它通过多幅图画展现一个故事。
如果对连环画追根溯源,探究它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今天也是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远古壁画上或者敦煌石窟里看到的有着连贯故事的图画,是“连环画”的最早雏形,但是从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看,这些图画与人们熟知的连环画相去甚远。
明清时期,一些戏曲、小说、诗歌刻本都有插图,有的小说一回就有一幅插图,如光绪十年(1884年)印的《聊斋》《千古奇观》《三国》《水浒》《红楼梦》,是这一类型最早的书籍。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石印连环画的第一部书,是朱芝轩绘制的《三国志》(由文益书局出版)。这部书大概有两百多幅的连环图画,用原来的回目作为说明。不过,这本书的连环性还是不够,也并不通俗。
1918年,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了连台曲目“诸葛亮招亲”、“七擒孟获”,朱芝轩约了刘伯良、李澍丞,根据舞台上的形象,制作连环图画。这就比过去的图看上去通俗,并具有连续性。
第一部加说明文字的连环画,是刘伯良的《薛仁贵征东》,这是根据小说画的,往后又发展到画民间故事。
当时人们对连环图画的称呼也不统一,北方叫“小人书”,两广叫“公仔书”,浙江叫“菩萨书”,汉口叫“牙牙书”(即孩子书的意思),上海叫“图画书”。一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一部《西游记》,定名叫做“连环图画”,大家才将“连环画”这一称谓统一叫起来。
连环画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这时,不但从事画图的人多了,有的画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画小人书的专业画家有几十人,领衔的是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他们号称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
当时的连环画有两种载体,除了单行本外,报纸的副刊也是主要载体,它们常刊登4至8幅的“四格漫画”,有时会连载好多年。除在原刊物发表“本传”外,还同时在另一刊物上画“别传”。当时最为读者喜爱的,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叶浅予创作的《王先生》,通过对王先生外貌服饰、行为举止等方面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当时小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
《三毛流浪记》以当时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在黑暗社会制度里,以“三毛”为代表的一批儿童的悲惨命运。漫画的刊行,引起广大读者共鸣。张乐平成了上海滩最受欢迎的连环画家之一。
对识字不多,而又没有钱进剧场影院看戏的劳动人民来说,读“小人书”能满足他们的文娱生活,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受到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茅盾先生曾在《连环图画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景象:“上海的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谁花了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租看摊上的小书二十本或三十本。”
由于少年儿童是它的主要读者,也由于它的开本恰恰适合装入口袋,所以“小人书”的叫法,要多于“连环画”,连环画多用于书面用语,“小人书”的叫法则多用于民间交流。
小人书的故事曲折连续性强,文字通俗易懂,所以特别能够吸引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也因此,旧小人书市场成为新旧文化争夺的阵地,很早就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注。
早在国民政府时期,许多连环图画作者,就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秘密绘制“工人斗争”、“反日故事”等招贴画及单页连环画,进行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加紧查禁和收缴旧连环画,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连环画行业的改造。
面对文化需要普及,人民急需精神食粮的新形势,作为通俗易懂的连环画,承担起歌颂新时代,赞美建设者的任务。这个时期,国家开始对连环画有计划和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编绘和出版。
在国家新政策的感召下,出版社向画家们敞开了大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聚集了赵宏本、程十发、顾炳鑫、贺友直、钱笑呆、陈光镒、颜梅华等名家,而北京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则云集了徐燕孙、卜孝怀、墨浪、刘继卣、王叔晖、任率英、林锴等名家。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连环画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连环画的稿费可不低。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对自己那个时期的收入毫不讳言:“我接出版社一本书的稿子,稿酬标准是13元一页,一个稿子就是1000多块,我通常两个月就完成了。”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收入只有几十元,相比较而言,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
由于图文并茂的形式不管是孩童还是成人都能看懂接受,所以,连环画成了此时最初级的教育读本。
1951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册1840种,总印数为1945万册。至1957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2200种,总印数达1.06亿册。一时间,新连环画被称作“解放书”。
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书,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红岩》《青年近卫军》《高尔基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武松打虎》《西厢记》《山乡巨变》《白毛女》等。
“文革”期间,连环画的创作进入低潮。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代特征很强,大都是舞台人物形象的临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连环画率先迎来发展的复苏期。《地球红飘带》的作者沈尧伊先生回忆说:“凡是那时参与画连环画的画家都是国家稿费制度恢复后的受益者。”
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们也都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来。正是这些画家的投入,对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连环画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续出现如《最后一课》《人到中年》《雪雁》《月牙儿》等高水平的作品。
这一时期,人民美术出版社相继做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连环画集,请戏剧大师曹禺作序,请著名美术史论家黄苗子题笺。浙江美术出版社组织编绘《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集,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大型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前汉演义》,甚至连体育出版社都出版了《神拳》,音乐出版社还出版了《音乐家故事》。
《连环画报》见证了这一时期连环画的辉煌。
1981年,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率先打响第一炮,在《连环画报》的第1期推出了他的新作:《白光》。此后,不少名家在《连环画报》发表作品。此后,《连环画报》不断推陈出新,好作品呈群峰竞秀之势。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连环画报》的发行量曾创下单期128万的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都建立或扩大了连环画出版业务,到1982年全年共出版连环画2100多种,八亿六千多万册,这是1949年以来最高的出版纪录。
在连环画异常繁荣的同时,危机紧随其后。这一时期,一个选题会有多家出版社重复制作,导致“跑马书”(人们对当时粗制滥造的连环画的称呼)泛滥,新华书店库房积压严重。1986年,连环画出版量下降到1.3亿册,1987年下降到7000万册,连环画突然便衰落下去了。
上世纪90年代后,尽管有沈尧伊的《地球红飘带》和汪国新的《长江三部曲》两部长篇连环画问世,依然难掩连环画整体向下滑的颓势。
此后,随着电视、互联网以及电子游戏等迅速普及,进一步挤压了连环画的生存空间。连环画逐渐从大众主流文化退居为小众收藏领域。如今,诸多专业美术出版社几乎不再创作连环画,仅对经典连环画进行再版。
对很多人来说,连环画是年少时经常阅读的一种书籍,它通过多幅图画展现一个故事。
如果对连环画追根溯源,探究它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今天也是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远古壁画上或者敦煌石窟里看到的有着连贯故事的图画,是“连环画”的最早雏形,但是从绘画理念和技法上看,这些图画与人们熟知的连环画相去甚远。
明清时期,一些戏曲、小说、诗歌刻本都有插图,有的小说一回就有一幅插图,如光绪十年(1884年)印的《聊斋》《千古奇观》《三国》《水浒》《红楼梦》,是这一类型最早的书籍。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石印连环画的第一部书,是朱芝轩绘制的《三国志》(由文益书局出版)。这部书大概有两百多幅的连环图画,用原来的回目作为说明。不过,这本书的连环性还是不够,也并不通俗。
1918年,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了连台曲目“诸葛亮招亲”、“七擒孟获”,朱芝轩约了刘伯良、李澍丞,根据舞台上的形象,制作连环图画。这就比过去的图看上去通俗,并具有连续性。
第一部加说明文字的连环画,是刘伯良的《薛仁贵征东》,这是根据小说画的,往后又发展到画民间故事。
当时人们对连环图画的称呼也不统一,北方叫“小人书”,两广叫“公仔书”,浙江叫“菩萨书”,汉口叫“牙牙书”(即孩子书的意思),上海叫“图画书”。一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一部《西游记》,定名叫做“连环图画”,大家才将“连环画”这一称谓统一叫起来。
连环画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后。这时,不但从事画图的人多了,有的画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上世纪30年代,上海画小人书的专业画家有几十人,领衔的是朱润斋、周云舫、沈曼云、赵宏本,他们号称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
当时的连环画有两种载体,除了单行本外,报纸的副刊也是主要载体,它们常刊登4至8幅的“四格漫画”,有时会连载好多年。除在原刊物发表“本传”外,还同时在另一刊物上画“别传”。当时最为读者喜爱的,有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
叶浅予创作的《王先生》,通过对王先生外貌服饰、行为举止等方面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出当时小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
《三毛流浪记》以当时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在黑暗社会制度里,以“三毛”为代表的一批儿童的悲惨命运。漫画的刊行,引起广大读者共鸣。张乐平成了上海滩最受欢迎的连环画家之一。
对识字不多,而又没有钱进剧场影院看戏的劳动人民来说,读“小人书”能满足他们的文娱生活,更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受到大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欢迎。茅盾先生曾在《连环图画小说》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景象:“上海的街头巷尾像步哨似的密布着无数的小书摊……谁花了两个铜子,就可以坐在那条凳上租看摊上的小书二十本或三十本。”
由于少年儿童是它的主要读者,也由于它的开本恰恰适合装入口袋,所以“小人书”的叫法,要多于“连环画”,连环画多用于书面用语,“小人书”的叫法则多用于民间交流。
小人书的故事曲折连续性强,文字通俗易懂,所以特别能够吸引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也因此,旧小人书市场成为新旧文化争夺的阵地,很早就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注。
早在国民政府时期,许多连环图画作者,就在中共上海地下党的领导下,秘密绘制“工人斗争”、“反日故事”等招贴画及单页连环画,进行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加紧查禁和收缴旧连环画,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连环画行业的改造。
面对文化需要普及,人民急需精神食粮的新形势,作为通俗易懂的连环画,承担起歌颂新时代,赞美建设者的任务。这个时期,国家开始对连环画有计划和有规模地进行选题、编绘和出版。
在国家新政策的感召下,出版社向画家们敞开了大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聚集了赵宏本、程十发、顾炳鑫、贺友直、钱笑呆、陈光镒、颜梅华等名家,而北京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则云集了徐燕孙、卜孝怀、墨浪、刘继卣、王叔晖、任率英、林锴等名家。
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可以说是连环画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连环画的稿费可不低。连环画大家贺友直对自己那个时期的收入毫不讳言:“我接出版社一本书的稿子,稿酬标准是13元一页,一个稿子就是1000多块,我通常两个月就完成了。”那个年代普通工人的收入只有几十元,相比较而言,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
由于图文并茂的形式不管是孩童还是成人都能看懂接受,所以,连环画成了此时最初级的教育读本。
1951年,全国出版连环画册1840种,总印数为1945万册。至1957年,全国共出版连环画2200种,总印数达1.06亿册。一时间,新连环画被称作“解放书”。
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好书,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红岩》《青年近卫军》《高尔基三部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武松打虎》《西厢记》《山乡巨变》《白毛女》等。
“文革”期间,连环画的创作进入低潮。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代特征很强,大都是舞台人物形象的临摹。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连环画率先迎来发展的复苏期。《地球红飘带》的作者沈尧伊先生回忆说:“凡是那时参与画连环画的画家都是国家稿费制度恢复后的受益者。”
国画家、油画家、版画家们也都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来。正是这些画家的投入,对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丰富连环画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陆续出现如《最后一课》《人到中年》《雪雁》《月牙儿》等高水平的作品。
这一时期,人民美术出版社相继做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和《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连环画集,请戏剧大师曹禺作序,请著名美术史论家黄苗子题笺。浙江美术出版社组织编绘《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集,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大型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前汉演义》,甚至连体育出版社都出版了《神拳》,音乐出版社还出版了《音乐家故事》。
《连环画报》见证了这一时期连环画的辉煌。
1981年,连环画大家贺友直率先打响第一炮,在《连环画报》的第1期推出了他的新作:《白光》。此后,不少名家在《连环画报》发表作品。此后,《连环画报》不断推陈出新,好作品呈群峰竞秀之势。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连环画报》的发行量曾创下单期128万的纪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都建立或扩大了连环画出版业务,到1982年全年共出版连环画2100多种,八亿六千多万册,这是1949年以来最高的出版纪录。
在连环画异常繁荣的同时,危机紧随其后。这一时期,一个选题会有多家出版社重复制作,导致“跑马书”(人们对当时粗制滥造的连环画的称呼)泛滥,新华书店库房积压严重。1986年,连环画出版量下降到1.3亿册,1987年下降到7000万册,连环画突然便衰落下去了。
上世纪90年代后,尽管有沈尧伊的《地球红飘带》和汪国新的《长江三部曲》两部长篇连环画问世,依然难掩连环画整体向下滑的颓势。
此后,随着电视、互联网以及电子游戏等迅速普及,进一步挤压了连环画的生存空间。连环画逐渐从大众主流文化退居为小众收藏领域。如今,诸多专业美术出版社几乎不再创作连环画,仅对经典连环画进行再版。
本文链接:连环画百年浮与沉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01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茄子 曾被厌恶的“蔬菜之王”
下一篇: 庆山首部短句诗歌集:凭靠文字来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