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名字都寄予一定含义和特殊情感,一个好名字让人容易记住,也比较容易传之久远。在京城的众多古刹中,拈花寺的寺名令人耳目一新。“拈花”二字寓意深刻,含义隽永。
拈花寺坐落在什刹海街道大石桥胡同61号,其前身为明代千佛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缮后改寺名为拈花寺,雍正亲撰御制拈花寺碑文,和硕果亲王允礼书丹。寺内现存明代建筑遗存,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朝皆有皇室加持
万历年间,西蜀名僧遍融由庐山来到北京,曾至法通寺、杲日寺。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一向尊崇佛教,出资兴建了许多佛寺。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皇帝的幼时大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为了讨李太后欢心,特意买下御用监太监赵明杨的住宅,说动李太后出资为高僧遍融修建庙宇。
李太后慷慨解囊,捐出她个人的“膏沐资”(点灯洗浴钱)出资捐助,潞王朱翊镠、寿阳公主朱尧娥也捐钱若干缗,由太监杨用负责建寺工程及督造佛像。据记载,“(千佛)寺南向为山门,为天王殿,为钟鼓楼;中为大雄宝殿,为伽蓝殿;后为方丈,为禅堂,为僧寮,为庖湢,为园圃;左右侧则有龙王庙及井亭。养老、礼宾,诸所靡不备。”“殿供毗卢舍那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故名千佛寺。此外寺内还有铜铸十八罗汉像、二十四诸天像,“其像铜也,而光如漆”。
据吏部尚书赵志皋撰《大护国千佛寺遍融大师塔院碑记》记载:“(李太后)赐金百镒,范像千身,千佛寺者所由建也。”金百镒,当为二千四百两金,相当于二万四千两白银,是很大一笔钱。“寺成,即请(遍融)师居之”。建成后的寺院后楼下层为念佛堂,上层为千佛阁,阁内藏有明代所铸的铜佛毗卢世尊莲花宝座,佛座周围有千朵莲花环绕,每座莲花上有一尊铜佛,制作极为精美。大雄宝殿内有十八尊铜制罗汉像。寺内原有两通石碑,一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立的《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碑记》碑,另一通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御制拈花寺碑。
至清雍正年间,千佛寺历经明清易代的战乱与风雨侵蚀,已是“琳宫颓敝,钟鼓寂寥”(《拈花寺碑记》)。雍正帝与佛教渊源颇深,其对待汉传佛教的态度既受个人修行影响,亦与巩固统治的需求密切相关。登基初期,雍正为强化儒家君主形象,曾宣称“十年不见一僧,未尝涉及禅之一字”,但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转而以“禅门宗匠”身份整饬佛教。彼时京师虽“刹寺棋布,开堂秉拂者日众”,禅宗却因流派纷争渐失正统,雍正遂敕修千佛寺,旨在树立禅宗典范。工程历时一年,竣工后雍正亲题“觉岸慈航”匾额,并敕赐寺名为“拈花寺”,至乾隆年间,乾隆帝续题“普明宗镜”匾。
到20世纪30年代,寺内曾创办拈花寺小学,招收幼僧。1948年,拈花寺被原热河省流亡学生占据,寺内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与流失。1959年大雄宝殿被拆除期间,原二十四诸天造像中的十八尊鎏金铜像被移至白塔寺七佛殿,另四尊移至广济寺大雄宝殿,雍正御制拈花寺碑则被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年12月,拈花寺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允礼为御制碑书丹
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积极融入汉文化,从顺治帝之后的历代清朝帝王都受到了严格的教育,满族学者、作家也有很多,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近代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等。由于长期重视文化教育,有清一代宗室成员的文化素养也普遍较高,比如清代中叶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成亲王永瑆,清末著名书法大家溥心畬等。
雍正御制拈花寺碑由和硕果亲王允礼书丹,允礼在书法领域成就斐然,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原型即允礼,不过剧情多属艺术虚构。允礼是康熙帝十七子,除书法成就外,他在治理西藏事务中亦有建树。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使雍正帝的继承大统充斥着阴谋论。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雍正帝写下《大义觉迷录》,详细叙述了康熙临终授命的情形并诏告全国。目前多数历史学家倾向认为,雍正是康熙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但也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比较严厉苛刻的帝王。从皇族中人对雍正继位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看出,雍正的兄弟虽然有很多,但真正支持他的只有皇十三子允祥一人。康熙诸皇子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当属皇八子允禩和皇九子允禟,二人被雍正议罪圈禁,迫害致死,并且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分别改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皇三子允祉也被圈禁,其子弘晟被削去世子之位。同为“八爷党”成员的皇十子被圈禁十三年,直到乾隆登基之后才被放出。雍正的同母兄弟皇十四子允禵先是被罚去看守皇陵,后又遭到了幽禁,也是在乾隆朝才重获自由。皇长子允禔、废太子允礽,在康熙朝时期就被圈禁,雍正则狠心地将他们圈禁至死。
皇十七子允礼和康熙的其他年龄较小的皇子,未卷入皇位的争夺,与雍正的兄弟感情尚存,因此得以保全。雍正初政,在急欲笼络皇亲的用人之际,除允祥得到重用外,允礼也被迅速启用。雍正一朝,允礼深受倚重,累获升迁,先后管理工部、宗人府、户部等事务。雍正去世前,遗命果亲王允礼和庄亲王允禄为顾命大臣,还特别指出:“庄亲王心地淳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乾隆继位后,允礼又受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允礼逝世,乾隆亲临其丧,赐谥“毅”,因其膝下无子,乾隆特地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他。
尊崇佛教是清朝的重要国策,雍正帝也很好地坚持了这一既定方针。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发内帑在京师地区敕修了法源寺、广通寺、贤良祠、十方普觉寺、大慈观音寺多座佛寺庙宇。同时,雍正帝在宫中举行“当今法会”,现身说法并收多位王公大臣及僧道为门徒,其中果亲王允礼与拈花寺住持超善均位列其中,允礼被雍正帝认为是“能彻底洞明者”之一,是他参悟佛教的“禅道密友”。
允礼工书法,善诗词,颇受其父康熙皇帝书风影响,行书承董其昌遗韵,兼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楷书取法欧阳询与虞世南,其书遒劲有神,潇洒飘逸,融唐代法度与宋人意境,深得雍正帝推崇。雍正十二年(1734年),允礼奉命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雍正十三年(1735年)返京途中经华清池,沐浴温泉后作《骊山温泉诗》并刊刻立碑。该碑书法遒劲华丽,柔和风逸。其撰书的《望太白积雪诗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允礼曾奉敕题写雍正御制拈花寺碑及山门匾额,北京觉生寺山门匾额、文殊院“开甘露门”匾额等亦出自其手笔。雍正帝驾崩后,允礼奉旨撰写泰陵碑文,然未竟全功而卒,后由臣工续成。
碑文解读“拈花”含义
“拈花”一词源于“拈花一笑”或“拈花微笑”,与佛教禅宗渊源颇深。雍正御制拈花寺碑对赐名“拈花”做了解读:“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民六畜,城郭市廛,有情无情,即色非色,处处是拈花道场法会,刻刻是拈花时节因缘,物物是如来手中之花……居此寺者,尚其证琇国师(顺治皇帝时名僧)之所证,入此大圆觉海,步步踏得正修行处,不负世尊当日拈花示众,与世祖皇帝护持佛法深恩,以为直省刹寺倡,朕有厚望焉。”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中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自此“拈花一笑”的故事也流传开来。这里的世尊指的是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则被中国禅宗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佛陀把平时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一并授予了迦叶,这一行为也成为历代禅宗继承人在传法时所举行的“衣钵真传”仪式。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影响最大。禅宗深受佛门大德、士大夫阶层喜爱,而净土宗则广泛流传在社会底层。禅宗的创始人相传是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达摩,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传人、禅宗始祖,祖庭在少室山少林寺。真正把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六祖慧能。据说,一次他看到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听人读后,目不识丁的慧能请人题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认为慧能的这个偈子和他的佛性优于神秀,于是决定传衣钵于慧能。
禅宗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比如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诗人都熟谙禅语,写出了许多酷似禅偈的诗作,其中苏轼还与高僧佛印有很多典故流传至今。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其山水诗蕴含禅味,空灵神妙。大量的禅宗公案和各种语录偈颂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雍正作为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帝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对拈花寺的命名或许就是这位帝王佛学素养的一个体现和佐证。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名字都寄予一定含义和特殊情感,一个好名字让人容易记住,也比较容易传之久远。在京城的众多古刹中,拈花寺的寺名令人耳目一新。“拈花”二字寓意深刻,含义隽永。
拈花寺坐落在什刹海街道大石桥胡同61号,其前身为明代千佛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修缮后改寺名为拈花寺,雍正亲撰御制拈花寺碑文,和硕果亲王允礼书丹。寺内现存明代建筑遗存,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朝皆有皇室加持
万历年间,西蜀名僧遍融由庐山来到北京,曾至法通寺、杲日寺。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一向尊崇佛教,出资兴建了许多佛寺。万历九年(1581年),万历皇帝的幼时大伴、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为了讨李太后欢心,特意买下御用监太监赵明杨的住宅,说动李太后出资为高僧遍融修建庙宇。
李太后慷慨解囊,捐出她个人的“膏沐资”(点灯洗浴钱)出资捐助,潞王朱翊镠、寿阳公主朱尧娥也捐钱若干缗,由太监杨用负责建寺工程及督造佛像。据记载,“(千佛)寺南向为山门,为天王殿,为钟鼓楼;中为大雄宝殿,为伽蓝殿;后为方丈,为禅堂,为僧寮,为庖湢,为园圃;左右侧则有龙王庙及井亭。养老、礼宾,诸所靡不备。”“殿供毗卢舍那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故名千佛寺。此外寺内还有铜铸十八罗汉像、二十四诸天像,“其像铜也,而光如漆”。
据吏部尚书赵志皋撰《大护国千佛寺遍融大师塔院碑记》记载:“(李太后)赐金百镒,范像千身,千佛寺者所由建也。”金百镒,当为二千四百两金,相当于二万四千两白银,是很大一笔钱。“寺成,即请(遍融)师居之”。建成后的寺院后楼下层为念佛堂,上层为千佛阁,阁内藏有明代所铸的铜佛毗卢世尊莲花宝座,佛座周围有千朵莲花环绕,每座莲花上有一尊铜佛,制作极为精美。大雄宝殿内有十八尊铜制罗汉像。寺内原有两通石碑,一为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立的《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碑记》碑,另一通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御制拈花寺碑。
至清雍正年间,千佛寺历经明清易代的战乱与风雨侵蚀,已是“琳宫颓敝,钟鼓寂寥”(《拈花寺碑记》)。雍正帝与佛教渊源颇深,其对待汉传佛教的态度既受个人修行影响,亦与巩固统治的需求密切相关。登基初期,雍正为强化儒家君主形象,曾宣称“十年不见一僧,未尝涉及禅之一字”,但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转而以“禅门宗匠”身份整饬佛教。彼时京师虽“刹寺棋布,开堂秉拂者日众”,禅宗却因流派纷争渐失正统,雍正遂敕修千佛寺,旨在树立禅宗典范。工程历时一年,竣工后雍正亲题“觉岸慈航”匾额,并敕赐寺名为“拈花寺”,至乾隆年间,乾隆帝续题“普明宗镜”匾。
到20世纪30年代,寺内曾创办拈花寺小学,招收幼僧。1948年,拈花寺被原热河省流亡学生占据,寺内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与流失。1959年大雄宝殿被拆除期间,原二十四诸天造像中的十八尊鎏金铜像被移至白塔寺七佛殿,另四尊移至广济寺大雄宝殿,雍正御制拈花寺碑则被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2003年12月,拈花寺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允礼为御制碑书丹
入关之后,清朝统治者积极融入汉文化,从顺治帝之后的历代清朝帝王都受到了严格的教育,满族学者、作家也有很多,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近代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等。由于长期重视文化教育,有清一代宗室成员的文化素养也普遍较高,比如清代中叶书法四大家之一的成亲王永瑆,清末著名书法大家溥心畬等。
雍正御制拈花寺碑由和硕果亲王允礼书丹,允礼在书法领域成就斐然,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果郡王”原型即允礼,不过剧情多属艺术虚构。允礼是康熙帝十七子,除书法成就外,他在治理西藏事务中亦有建树。
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使雍正帝的继承大统充斥着阴谋论。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雍正帝写下《大义觉迷录》,详细叙述了康熙临终授命的情形并诏告全国。目前多数历史学家倾向认为,雍正是康熙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但也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比较严厉苛刻的帝王。从皇族中人对雍正继位的态度和反应可以看出,雍正的兄弟虽然有很多,但真正支持他的只有皇十三子允祥一人。康熙诸皇子中结局最为悲惨的当属皇八子允禩和皇九子允禟,二人被雍正议罪圈禁,迫害致死,并且还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名字都被分别改为了“阿其那”和“塞思黑”。皇三子允祉也被圈禁,其子弘晟被削去世子之位。同为“八爷党”成员的皇十子被圈禁十三年,直到乾隆登基之后才被放出。雍正的同母兄弟皇十四子允禵先是被罚去看守皇陵,后又遭到了幽禁,也是在乾隆朝才重获自由。皇长子允禔、废太子允礽,在康熙朝时期就被圈禁,雍正则狠心地将他们圈禁至死。
皇十七子允礼和康熙的其他年龄较小的皇子,未卷入皇位的争夺,与雍正的兄弟感情尚存,因此得以保全。雍正初政,在急欲笼络皇亲的用人之际,除允祥得到重用外,允礼也被迅速启用。雍正一朝,允礼深受倚重,累获升迁,先后管理工部、宗人府、户部等事务。雍正去世前,遗命果亲王允礼和庄亲王允禄为顾命大臣,还特别指出:“庄亲王心地淳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乾隆继位后,允礼又受命“总理事务,解宗令,管刑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允礼逝世,乾隆亲临其丧,赐谥“毅”,因其膝下无子,乾隆特地将自己的弟弟弘曕过继给他。
尊崇佛教是清朝的重要国策,雍正帝也很好地坚持了这一既定方针。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发内帑在京师地区敕修了法源寺、广通寺、贤良祠、十方普觉寺、大慈观音寺多座佛寺庙宇。同时,雍正帝在宫中举行“当今法会”,现身说法并收多位王公大臣及僧道为门徒,其中果亲王允礼与拈花寺住持超善均位列其中,允礼被雍正帝认为是“能彻底洞明者”之一,是他参悟佛教的“禅道密友”。
允礼工书法,善诗词,颇受其父康熙皇帝书风影响,行书承董其昌遗韵,兼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楷书取法欧阳询与虞世南,其书遒劲有神,潇洒飘逸,融唐代法度与宋人意境,深得雍正帝推崇。雍正十二年(1734年),允礼奉命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雍正十三年(1735年)返京途中经华清池,沐浴温泉后作《骊山温泉诗》并刊刻立碑。该碑书法遒劲华丽,柔和风逸。其撰书的《望太白积雪诗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允礼曾奉敕题写雍正御制拈花寺碑及山门匾额,北京觉生寺山门匾额、文殊院“开甘露门”匾额等亦出自其手笔。雍正帝驾崩后,允礼奉旨撰写泰陵碑文,然未竟全功而卒,后由臣工续成。
碑文解读“拈花”含义
“拈花”一词源于“拈花一笑”或“拈花微笑”,与佛教禅宗渊源颇深。雍正御制拈花寺碑对赐名“拈花”做了解读:“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人民六畜,城郭市廛,有情无情,即色非色,处处是拈花道场法会,刻刻是拈花时节因缘,物物是如来手中之花……居此寺者,尚其证琇国师(顺治皇帝时名僧)之所证,入此大圆觉海,步步踏得正修行处,不负世尊当日拈花示众,与世祖皇帝护持佛法深恩,以为直省刹寺倡,朕有厚望焉。”宋代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中记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自此“拈花一笑”的故事也流传开来。这里的世尊指的是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佛,迦叶尊者则被中国禅宗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佛陀把平时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一并授予了迦叶,这一行为也成为历代禅宗继承人在传法时所举行的“衣钵真传”仪式。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影响最大。禅宗深受佛门大德、士大夫阶层喜爱,而净土宗则广泛流传在社会底层。禅宗的创始人相传是来自天竺的高僧菩提达摩,被认为是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传人、禅宗始祖,祖庭在少室山少林寺。真正把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六祖慧能。据说,一次他看到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听人读后,目不识丁的慧能请人题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认为慧能的这个偈子和他的佛性优于神秀,于是决定传衣钵于慧能。
禅宗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比如白居易、苏轼、黄庭坚这样的大诗人都熟谙禅语,写出了许多酷似禅偈的诗作,其中苏轼还与高僧佛印有很多典故流传至今。素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其山水诗蕴含禅味,空灵神妙。大量的禅宗公案和各种语录偈颂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雍正作为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帝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他对拈花寺的命名或许就是这位帝王佛学素养的一个体现和佐证。
本文链接:雍正帝为何赐名“拈花寺”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504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古籍旧藏焕新归来觅知音
下一篇: 最狠的“黄雀”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