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媛媛 编辑/周远方)
瑞幸“鲸吞”Costa,重塑全球咖啡市场格局?
近日,有市场消息称,瑞幸咖啡最大股东大钲资本正在考虑竞购可口可乐旗下咖啡连锁品牌Costa Coffee(咖世家),交易估值或达10亿英镑。
这一举动被业界解读为大钲资本试图通过资本运作,将瑞幸与Costa两大咖啡品牌进行资源整合,构建一个横跨东西方的咖啡“帝国”。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行业分析师林岳向观察者网表示,如果交易成真,两大品牌将在定位上形成互补,瑞幸咖啡重返国际资本市场的道路也将更为顺畅。不过,Costa近几年业绩较为低迷,如何重新“激活”是最大挑战。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认为,若消息属实,大钲资本此举主要目的为“出海”。“类似于联想早期进入欧洲市场需要收购IBM的PC业务一样,瑞幸已经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供应链和产品线,缺少的是一个国际品牌的标签和渠道。”
瑞幸大股东看上星巴克“旧敌”?
根据本月最新市场消息,瑞幸咖啡大股东大钲资本正考虑竞购Costa。不过,潜在交易的具体结构尚未确定,也不清楚大钲资本是自行投标还是通过瑞幸咖啡竞购。
早在今年年初,就曾传出可口可乐有意出售Costa的消息;8月,有知情人士透露,可口可乐已与包括私募股权公司在内的潜在竞标者展开初步谈判,如果流程顺利,2026年一季度可进入排他性谈判,二季度完成交割。除了大钲资本,KKR也曾出现在此次意向收购方名单中。
资料显示,大钲资本创立于2017年,创始人为黎辉,是一家产业投资机构,专注于医疗健康、硬科技、消费及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机会。
其在消费领域的投资案例,最让人熟知的便是瑞幸咖啡。大钲资本是瑞幸咖啡早期财务投资者。2018年,大钲资本、愉悦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君联资本共同参与了瑞幸咖啡A轮融资,金额为2亿美元。
2020年,瑞幸咖啡曝出财务造假危机后,大钲资本依旧坚定看好瑞幸咖啡,不仅追加投资,还主导了瑞幸咖啡的破产重组和管理层“换血”,最终成为瑞幸咖啡的控股股东。
Costa Coffee则是出身“名门正派”的咖啡品牌。1971年,来自意大利的Costa兄弟创立该品牌,1981年在伦敦开了第一家咖啡门店,其后在他们的家庭和朋友协助下,Costa门店以每年新增两家的速度稳步扩张。
1988年,Costa兄弟将烘焙咖啡豆工厂转移到伦敦Lambeth区Old Paradise街,并将此工厂作为存放烘烤器和青咖啡豆之用。随后公司发展迅速,到1999年,Costa门店已增加到186家,2000年时每星期售卖的咖啡多达370万杯。一度被视为星巴克在欧洲市场最有力的竞争者。
该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则是在2006年底。当时,Costa在上海成立悦达咖世家(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并在南京东路步行街开出中国的首家门店。2008年下半年,Costa又在北京成立华联咖世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进入北京市场。
经过数年的发展,到2014年,Costa在中国的门店数已达到344家;2017年底,数字进一步上升至449家。基于此,公司曾宣称,希望到2020年中国门店总数能增长到900家左右,展现出与星巴克正面竞争的雄心。
Costa在华“水土不服”节节败退
然而,Costa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在2018年被可口可乐以39亿英镑天价收购后遭遇了转折。2018年,全球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将Costa收入囊中,被视为可口可乐布局咖啡市场、进军热饮赛道的关键。
时任可口可乐CEO的詹姆斯·昆西曾表示:“热饮是可口可乐公司少数几个没有全球品牌的领域之一,而Costa强大的咖啡平台让我们得以进入这个市场。”
收购完成后,Costa的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直营门店扩张转向了更轻资产的瓶装即饮咖啡和特许经营模式。这一战略转型也使得Costa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步伐明显放缓。
自此,Costa远离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正面战场。
从2020年开始,Costa在中国市场便频繁关店。其中,2020年6月底,青岛门店全部关闭,北京也有20家左右店面关闭。最近两年,门店进一步收缩。
按照窄门餐眼数据,截至今年11月23日,其国内在营门店数仅有334家,几乎回到了十年前水平。
截至11月23日各咖啡品牌国内在营门店数 窄门餐眼
与此同时,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一方面,以瑞幸、库迪、幸运咖、Manner等为代表的本土新锐品牌,凭借数字化运营、极致性价比和灵活的下沉策略快速崛起。
其中,瑞幸在国内门店数已达到2.8万家,以惊人速度覆盖全国;而Manner、M Stand等品质新贵则以差异化定位切入细分赛道,不断推高行业竞争维度,门店数也都在Costa之上。
另一方面,面对本土力量的强势进攻,星巴克、Tims、肯悦等国际品牌亦积极应战。星巴克一面持续深化“第三空间”战略,一面加速下沉渗透,目前中国门店数已是Costa的25倍左右;Tims天好中国则凭借“咖啡+暖食”组合与资本加持快速扩张,在激烈红海中守住一席之地。
在这场混战中,新旧势力相互学习、彼此渗透。本土品牌借鉴国际巨头的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国际品牌则加速数字化与本土化转型。竞争推动行业整体能力与规模双双跃升,而一度处于中间地带的Costa,却在这场双向挤压中逐渐失声。
Costa既未能建立起如星巴克般深厚的场景壁垒,又在价格与便利性上难以与本土品牌抗衡,其标志性的英伦风格,也未能完全融入当下中国年轻消费者不断迭代的咖啡偏好之中,自然而然在中国市场陷入了独特的困境之中。
估值处于低位是竞购好时机
有分析认为,可口可乐收购Costa后,并未能充分发挥预期的协同效应。可口可乐的核心优势在于快消品渠道和品牌营销,而咖啡连锁运营所需的精细化管理和本地化创新并非其强项。
这种“基因不匹配”导致Cost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方向,收益和利润也面临压力。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Costa的收入为12.2亿英镑,虽然同比增长了9%,但仍低于2018年的13亿英镑。更令人担忧的是,Costa在2023年报告了960万英镑的亏损。
这让可口可乐产生了放弃Costa的念头。今年8月,有外媒消息,分析师估计,Costa的出售价格可能仅在20亿英镑左右。这意味着,可口可乐或面临数十亿英镑的损失。
那么,如果消息为真,大钲资本又为何看好业绩低迷的Costa?
林岳向观察者网分析指出,虽然Costa近几年业绩低迷,但其估值目前也在低位,此时大钲资本竞购是个很好的时机。
对一直渴望拓展海外市场的瑞幸来说,Costa的全球门店布局也是一条快速通道。“从价值上来讲,Costa的门店布局特别是海外的2000多家门店,是瑞幸咖啡拓展海外市场的快速通道。另外,Costa品牌定位中高端,可以与瑞幸咖啡形成互补。”林岳说道。
在王振东看来,可口可乐和大钲资本看中Costa的点完全不一样,虽然都是希望借道Costa,但可口可乐是希望能更好地切入到咖啡即饮市场,大钲资本则是想借助Costa的海外渠道和影响力,加强中国咖啡的品牌竞争力。
“可口可乐收购Costa之后,以Costa的品牌推出了大量的咖啡即饮产品,所以听说这次出售Costa,可口可乐还是希望能够保留即饮业务的,从大钲资本应该也不会反对,就像星巴克实际上早就把即饮业务出售给了雀巢,博裕在入股时也不会在意这点”。
王振东进一步补充称,大钲资本可能是希望把瑞幸的模式注入到欧洲的Costa身上,从而打开欧洲市场。因为一个品牌的打造,和国家的文化有很大关联,近现代咖啡的文化起源地在欧洲,中国人到欧洲去卖咖啡,就像欧洲人来中国卖珍珠奶茶一样,很难让人觉得靠谱。只有收购海外品牌,才能增强信任感。
“就像当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一样,通过IBM,让大家对中国的3C类产品以及制造业的能力产生信任,进而加速我们的品牌出海。”王振东如此形容。
1 2 下一页 余下全文本文链接:瑞幸鲸吞Costa,再上美股的一张门票?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5976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退赔18.81亿、罚金100万!金龙鱼为子公司喊冤
下一篇: 高盛:AI驱动的中国股市上涨并非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