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什么样是理想的人生,我们曾以为我们有答案的。因为这个答案似乎太过显而易见,因为大多数人从小耳濡目染都奔在这条路上,去往力之所及的最繁华处,可能是好的学校,可能是好的公司,赚尽可能多的钱,过上一种物质上更优渥的生活。但终于会有一个时间,或早或晚,我们会开始怀疑这样一个答案,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是不是只要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不错的人生?
去年,一个叫阿痴的人出版了一本书,名叫《问道江南西》。在这本书里,她写了很多问道的人,在他们对于“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错过或安然、执着或柳暗花明里,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质朴而毫不摇摆的答案——那就是“早一点变得勇敢起来,早一点去做选择,把一些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的事情给排除掉。”
这本书里有两个主要人物,叶长鹰和报生。叶长鹰是上海人,被下放到江西工作了20年,但无论何时见到他,你永远会感觉“他好像刚刚跳下火车,从上海来到这个地方”,他喜欢画油画,在他看来,“学艺术就应该去央美,去纽约、巴黎开个展”,他铆着一股劲儿,终于回到上海安身立命。而报生是一个在江西的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就像这土地上结出的一个“人参果儿”,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书法天赋,字写得那样好,但他的家庭甚至没有条件支持他去读高中,他后来一直没能走出家乡,做了一名背米工,但他始终在写,人生际遇如何从未影响他从书法里感受到的那种生的喜悦,只要在写字,他“眼睛里的快乐的神情,挡也挡不住”。
叶长鹰和报生这两个人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报生是一个立地成佛式的存在,在报生那里,此地就是佛地,我去哪儿,我就能安住、定住,而叶长鹰实际上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总是会有个问号,我在这儿行吗,这个跟我匹配吗?”而“人生大误”,大抵是“以为道在繁华”,“被许多模模糊糊的念头耽误了正事,糊涂了本心”。
很多作者害怕在故事中有明确的道理,但在《问道江南西》里,阿痴却好像不管不顾,一定要通过这个故事说清楚什么。因为,这部小说所呈现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说,凝结着阿痴过去的全部的生活,那个没能成为数学家的她,那个做了6年销售培训师的她,那个写了很多很多年废稿的她……她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写一些东西的,做培训师和写作像是两段割裂的人生,但她的写作里有着做培训师的“积习未改”。
而在更遥远的过去,或许在好几十辈子里,阿痴早就是这样的阿痴了。大学时候,考研前,听说有一个讲弗洛伊德的老师会算命,阿痴和同学慕名而去,老师看了阿痴的八字,慢慢地说,“你以前是个和尚,还不止一世,二十多世都是和尚……”阿痴震惊地站在那里,早忘了本打算让老师看看她能不能考上研究生的事。
1999年,我没能成为数学家
1999年,我17岁,在读高中。那时,我最爱的科目是数学,因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一直有一幅图景,就是我会生活在甘肃的酒泉,在沙漠戈壁的观测站上班,为火箭发射测算数据。这一直是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觉得自己很特别的一个地方,就是——我太知道我应该干什么了,我就应该去干那件事儿。所以,我就搞学习,搞得非常投入,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不在酒泉上班,没有这种可能。
考大学时,我所有报考的第一志愿都填的数学系,结果,我就是没有读上数学系,而是被录取到了化学系。对这个事儿我百思不得其解,上了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那种与数学系失之交臂的遗憾里,精神上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甚至想过要不要不活了,干脆重开一局,这一局拉倒。但这是不能的,我知道不现实。就这样,我在化学专业的道路上走着,成绩也还不错,甚至拿到了保研名额,但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属于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总是做不好,很痛苦。
阿痴,《问道江南西》作者,江西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时有作品发表在《百花园》《四川文学》《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上。照片摄于2024年冬,《问道江南西》分享活动后。
大学期间,我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那是大学四年我唯一写的东西,到现在,我已经完全忘记具体的情节,只记得大概是写我喜欢一个人,但没有得到他青睐的故事。当时,我在系里有一个好朋友,她同时在中文系读双学位,看完故事,就悄悄拿去给她一个课上的老师看。那位老师是教文学理论的,对我的朋友说,你把这个人喊过来,我跟她聊两句。我很忐忑地去了,我以为老师就是要表扬我一下。见到老师,他说,你写得不错啊,是喜欢看琼瑶吗?我说,不不不,老师,我对琼瑶没有兴趣,我写爱情故事不是……老师说,不用多说了,我看你还行,你要不就考到我们这儿来吧,就考我这个专业。
他就给了我这一句话,在我最迷茫的时候。而以后,在我的人生里,还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就为了带给我那一句话,然后就消失了。有时候,这句话是一句鼓励,有时候甚至只是一句玩笑话,说的人可能都没当回事儿,重要的是那个接收的人。
毕竟是要跨专业考文艺学的研究生,风险比较大,而且我还是没能完全放下不能去酒泉工作的遗憾,心里有些不定。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从家返校的火车上,我见到了当时考大学把我挤下去被数学系录取的那个女孩。我们聊了很多,她高考比我高10分。因为遇见她,我想通了,没考上数学系是我不行,如果我真的厉害,就不应该差这10分,怎么都能上,我不要再为这10分,对命运斤斤计较了。到了学校,已经是半夜,我们不在一栋宿舍楼,但她坚持把我送到我住的宿舍楼的楼层,站在楼梯口看着我进了屋,还送给我一整罐她妈妈做的辣鱼干,一共只有两罐,另外一罐,她说,今天晚上回宿舍要全部分掉,到不了明天早上。
人生就是这么巧,如果当时她在火车上是怼了我两句,我可能就想着非要和她再争个高下,但不是,她那么好,让我心里舒坦了,没能读数学去酒泉最后的怨念也好、遗憾也好,都解开了,我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开始备考文艺学的研究生了。那之后,我和她再也没有见过,只知道她本科毕业去当了一名数学老师。
我以为,数学的故事在我的生命里就此彻底地结束了。但我不知道的是,再过20年,2019年,我生了一个女儿,她长到5岁,也是在报生学字的年纪,开始下围棋,并且显示出了某种天赋,让我有种我之遗愿在她身上的感慨。事实上,在此之前,她身上早就显现的某种端倪都被我忽略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在睡前既不要听故事,也不要看绘本,她总是说,你给我出道数学题吧。她还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爱好者,每次我们开车去别的地方,路上她总是要求我们给她出脑筋急转弯题。
我为她感到高兴,因为我太知道一个人迷茫着没有目标,在社会上漂着有多么痛苦。虽然,还需要努力的时间太长了。而一个人,如果她5岁半的时候,就发现了我这辈子靠这个东西就能吃上饭,不需要去试炼几番才知道自己的爱是什么的话,这是一个巨大的幸运啊,如果她真如我所见的那样。
2008年,我成了销售培训师
2007年,我24岁,研究生毕业了。那时的我就像一道湍流,是没有时间把很多关键问题想清楚的,而当一个毕业生什么也不知道,她就会选择一份所有人都说好的工作。所以,当深圳的一个大型航空公司给出了offer(录取通知),虽然工作的内容与我本科或研究生的专业内容都毫不相关,是做机票报销信息的审核,我还是从武汉去了深圳,选择了这份几乎算得上半个铁饭碗的工作,但只在这里做了一年,我就辞职了。
北京的一家房地产杂志社给了我一个写稿的工作,我决定去北京,那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做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那一年金融危机已经开始,5月份还发生了汶川地震,但对于所有的中国青年学生来说,那仍是一个充满了绝对希望的时代,何况那一年的北京即将举办奥运会,大街小巷都放着《北京欢迎你》。
但我也只在这家杂志社工作了两三个月。临近冬天时,在朋友的介绍下,转去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职位是销售总监的助理。进入公司后,我才知道,销售总监根本不需要助理,在我之前也没有助理这个岗位,她完全是因为朋友的拜托,才为我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职位。结果,我去公司的第二天,就听说在公司例会上高层们讨论的议题之一竟然是“是不是可以把新来的那个人裁掉”。
那段时间,我随时准备走人,在公司不敢放置任何个人物品,只有一个喝水的杯子,只等到时候把它往包里一塞,就直杆杆往电梯走,一个回眸都不会有。心理建设已经做好,但还是相当焦虑、不开心。我常去逛天涯论坛,别的板块哪儿都不去,就在笑话板块待着,每天哈哈一乐,我就觉得今天又能熬过去了。后来,如果在生活中和谁说了一个什么笑话或者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对话,我就立刻把它发到论坛上。
就在这样的时候,我的钱包还被偷了,那里有我的身份证和全部的现金,而如果要补办身份证,必须去深圳。现在回想起来,这很像一个戏剧性事件,就是这明明是让我的生活雪上加霜的一个事儿,但最终却成为了命运给我一条可以谋生道路的转折。
当时,公司正好要在深圳举办一次销售人员的培训大会,我想,我必须要有一个理由跟着去深圳出这趟差。但对于一个随时可以被裁掉、月薪只有4000元的人,公司会愿意出3000块的差旅费吗?我使劲儿想,跑去跟销售总监说,我可以去采访一些优秀的销售,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还可以给他们讲课。销售总监问我,你能讲什么?我脱口而出,《易经》。她猛地定睛,看向我的眼神里冒着“卧槽”两个字。她说,那你准备一下,下午试讲一下。我在纸上大概拉了提纲,带着五页纸就去了,对面坐着两个40多岁久经考验的老江湖,刚毕业一年多我的,竟意外地游刃有余、镇住了场子,他们当场就决定让我去深圳出差。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培训师生涯。
那真是动荡的一年啊,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我是一个人在公司加着班跨年的,但内心好像终于有了一点儿安定感,我计算最后一个月的top sales(最佳销售),我知道,很多人在等着这个数据。
2009年,我的事业进入了上升期,我再也无暇去天涯发笑话。我觉得全北京都离不开我,互联网公司不能没有我,销售们都等着我呢,我想成为全北京最厉害的培训师。突然有一天,有一位编辑找到了我,说在天涯上看了我写的笑话,打算出一本书,会有3000元的稿费。我找了一个同学,一起完成了这本书,并在2010年出版。而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了解,原来写作就是从写一个笑话开始的,甚至是从比写一个笑话更糟糕的东西开始的,然后才是一个1000字的故事,然后再变成更长更长的故事。
又过了好几年后,有一天有一个猎头联系我。她跟我说,我不是因为你简历合适联系你的,我想确认一下,你简历里提到的那本笑话集,真的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她告诉我,这本书是她大学时,一个朋友在她生日那天送给她的,而这本书让她哭了一整个晚上,她说谢谢我。那对于我真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为了如此长久的回响。
2014年,人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写一些东西的
真正成为一名培训师,接触到做销售的朋友,我发现,他们好穷啊,而且都好小啊,才十六七岁,就不得不出来找生活了。而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命运安排,给他们做了培训师,我不会了解那么多人间疾苦,六年的培训师生涯,对于我就像一场漫长的田野调查。
一开始当培训师,我也试过搞一些很高端的东西,PPT(演示文稿)整得可太好了,但在课上,学生们就无精打采,也不看我。对,我喜欢称呼他们为“学生”,我总觉得,他们还不是职场人,他们是很小的小孩儿,而如果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当了老师,他们不就是我会面对的学生吗,哪怕他们没上过高中。
我的培训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战中开始的。有时把学生叫起来,他们并不回答问题,却说我都是最后一名了,你就告诉我,我这个月怎么不被裁掉?我不得不把PPT停下来,录音笔也关掉,说那我们今天就谈一谈,你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困惑是什么?然后就一个人一个人地说。
当时有一位江浙的女孩说,我家里条件不好,我爸妈希望我赶快嫁人,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也想在公司好好做,可是我没做过销售,我只是大专,人家招我来,我就觉得有份工作很好就来了,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干。我说,太好了,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今天老板也在,你的班长也在,你就说说接下来一年你的目标是什么?她说,老师,我想买一辆红色的车。我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牌子?她说,我买辆马自达就知足了。我说,我在北京看很多女孩儿开过,你就定这个目标。然后我就问她老板,一辆红色马自达多少钱?老板说,17万吧,加点儿好的配置的话。我对那个女孩说,那你就定个20万,今年赚满20万,有没有这个信心?她说,我应该怎么赚呢?我说这个问你老板啊,你每个月要达到多少销售额,要对产品掌握到什么程度,要拜访多少客户,卖出什么样的产品,工资达到什么水平可以,你就把目标全部分解了,一年以后你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那女孩觉得行,她说,这个目标我有动力,让我结婚我没有动力。
还有一个男孩儿,给我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内蒙古人,没有父母,所谓没有父母,是他爸爸不知道在牢里还要多少年才能出来。他说,老师,你知道吗,要不是因为你们公司招聘我了,我在街上就想去抢,那时候我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看到一个大姐背了一个包,我认识那个牌子,挺好的,我就想我给她抢了吧,抢了以后我就跑,跑了以后我就有两天饭可以吃了。我惊呆了,和他说,不要这么想,以后也不要这么想,你把那100个销售的技巧或话术背下来,你就是死记硬背、就是不睡觉,也要背下来,你只要能找到一个销售的工作,不管卖什么,卖酒店的客房、卖早餐券,你都能吃上盒饭,但是你不能去抢。那男孩儿说,是的,我以后不能那么干,我当时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
……
课上,销售们的提问就是这样的,非常直接,毫无矫饰,经常让我很受冲击。而当学生们把他的家庭情况、他的困扰说出来以后,我发现,坐在书斋里的人确实是不了解他们的,不明白他的痛苦是什么,什么彼得·德鲁克,什么管理学大师,这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我看见了他们很孤独的心灵、很无助的状态,觉得他们的心灵是最需要安抚的。
所以,我开了很多国学课,《论语》《道德经》《易经》《金刚经》……我想讲那些让他们的心能够安定下来的东西。销售培训里有一类是阳光心态,我常把我的课放在这个类目下,挂羊头卖狗肉。我想让他们看见自己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也是一个学习着的人,让他们感到我是有我骄傲的地方的,我有公司、有组织。当他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社会上工作,他不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我还开了一节冥想课,就是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坠入大海,只剩三句话最想跟谁说?这节课我上了很多次,没有一次课堂不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不是想让他们哭。因为销售这个工作太苦了,这节课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动力是什么,这点很重要,挖掘出了原动力就找到了这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其实和写作是一样的,就是要去回顾爱,想一想你是和谁一起生活的,你为了谁。
渐渐地,我能感觉到课上大家都更专注了,很多学生在离职的时候,也会特意来找我道别。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看书,一名河南的小伙子过来道别,他说,“我没有父母,从小是爷爷带大的。一直以来,我心里总有种说不清的东西,让我觉得挺难受,也睡不好觉。但是上了你的课以后,我觉得你说的特别有意思,我特别喜欢,自己买了好几本书回去看。一看就看进去了。”我立刻拿起桌面上的那本《论语别裁》送他,他不肯要,我让他一定收下,“你爱看书,这是最好的事情了。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只要你自己肯学,一点点看,你以后一定会不一样的。”
我知道,我为学生们做这些绝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和他们就是同一群人。“我除了学历高点,我跟他们处在一个相同的焦灼和混乱中,什么都看不明白,就读了几年黑格尔又怎么了?我一样处理不了生活里面的事情,就勉勉强强找份工作,就这么去干着,先活着。”
而跟他们几年相处下来,我也有很多收获。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想象过自己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大概都是都市白领的样子。看到他们因为获得了一份1500元的工作,包吃住,可以寄钱回家,还能坐在课堂上学点东西,就觉得我太好了、太幸福了,我身上的那种傲慢完全没有了,是他们让我看到活着的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吃饭、睡觉、穿衣,先把这件事儿安顿下来,别想那么多。
到后来,培训这个工作让我感觉如鱼得水,再大的课也是信手拈来。我的领导简直爱我爱得要命,总会来听课,说听我的课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听一个下午也不会累。但因为培训部几乎是所有公司只要出现经营压力就第一个被裁撤的部门,我的职业生涯也并算不上稳当,换过几次公司,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投入,因为我感到自己不是在无用地旋转,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而这个意义是不需要辩驳的,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给我一句话的人又出现了。他是我的同事,龙哥,他和我一样也是某个市的高考状元。有一天,大家正为工作烦呢,龙哥把电脑一推,说“龙哥都不在乎,龙哥是浪子,龙哥是艺术家”,又好笑,又有点安慰,但我想“这句话来形容我还差不多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于要不要一直做培训师,我心里有了一点儿想法。
在《问道江南西》中,除了主要人物叶长鹰和报生,阿痴还写了诸多“问道”之人,比如,报生的父亲老陈,一生勤勤恳恳,命运推给他什么就拿着什么,在钢厂当了一辈子合同工,而他唱《牡丹亭》里的旦角唱得实在好,但他却从未去挖掘什么,这个本事也就在他身上埋了一辈子,直到他下岗,在一个小小的机缘下,开始了跟着盲人戏班唱戏的生活。
2016年,人终归会走上属于自己的路
2014年,我已经做了6年的培训师。那6年里,我就那样满怀热情地讲啊讲啊,几乎走遍了所有省份的省会城市。我最后做培训师是在一家巨型游戏公司,我和同事们所有人都觉得特别好,对未来抱有充足的信念,但它就是不可避免地裁员了。公司在北京的石景山区,和部门的人就近吃完散伙饭,我一个人站在夕阳下等车,当时那一片儿有好多拆迁区,站在碎砖碎瓦上,突然有一句话冒上心头,我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应该去做了,就是开始写作。
那段时间,我一边继续找工作,好为写作做物质上的准备,一边在精神上做建设,主要就是读读书。那时候,市场上的热钱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多,很难有公司会花两三万的月薪请一个培训总监,他们宁可花6000元请一个普通的培训师。后来,我就再也不试着找培训总监的工作了,我给各种各样的岗位投简历,甚至因为当时自媒体直播刚刚兴起,还想过去当直播员卖大米。但大米直播间没找到,找到了一家直播卖字画的公司,我想这个我可能还擅长点儿,就去了。
去了以后,我就看公司已经有的一个直播员怎么工作,那是一个年轻女孩,对字画完全不懂,但她的直播话术实在好用,她说“朋友们,画这幅画的画家今天已经住进病房了,他以后可能不会再画了,他这辈子总共就这200幅画,你今天买了一年以后就是赚的……”我崩溃了,我想,我就算在家再怎么想台词,也想不出这样的台词吧。这个女孩每天从早上9点开播,要一直播到晚上9点,中间只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了播,她找我聊,她说,“我跟你推心置腹地谈,我不是把你当敌人啊,但我看你真要抢我饭碗……你其实不适合待在这儿……”我跟她说,我明天就不来了,你就踏实好好干吧,我就尝试一下,来学习学习。
那两年,我干过很多零零散散的工作,有的短到只干了两三天就离开了。当我遇见一个骗子公司、两个骗子公司、三四个骗子公司的时候,我意识到,不要再瞎折腾了,就顺水推舟吧,完全停止自己的工作生涯,开始正式的写作。而回想起我人生中的好多事情,大概都是无路可走,只能从一个道上拐出来。那是一种逼迫,但也是一种命运的修正。
从2016年开始,我彻底不上班了,报了两个写作的培训班,一个是华策影视的剧本写作培训班,一个是中戏的写作进修班。中戏的这个进修班有四五个月,每天从早到晚都排了课。现在看,这个进修班对我太重要了,它解决了我写作最开始的出发点的问题,也让我自此进入到一个纯粹的创作的世界。
中戏的课是从中国最有名的那些京剧开始入手的。老师说,写作的话,你去研究别的,不如研究戏曲来得快,所有戏曲里都有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比如,京剧里的开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要解决观众入戏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故事是白展开的。京剧也都有煞尾,一个故事结束了,还得来一段,煞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要解决所谓余味的问题,你不能让观众在一个故事的高潮结束之后就没有了,灯就亮了,要把这个韵味往后再推一步。
就是在那几堂课上,我关于家乡的一部分记忆自然而然地复活了,我又看见了自己上小学时,去学校路上都要经过的那棵树下,总有一个瞎子在那拉二胡唱戏。这是我生命中所经历的最真实的体验,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真正的力量来源在哪儿。我的写作中怎么可能完全不写瞎子对我的启发呢,在二十岁以前,我都和瞎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就像老师说的,“写东西不是写八卦,不是写街头巷尾两个人聊天,你要写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性情的那个瞬间”……所以,如果没有在中戏的学习,我是写不出《问道江南西》的,我的回忆不可能返回到瞎子拉二胡的那个事儿上去。
这是阿痴的家乡小城,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庞大的钢铁厂冒着烟在运转着,钢铁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也铸造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在写出《问道江南西》之前,阿痴已经无数次地写过自己的家乡了,虽然豆瓣都有给她作推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尝试都失败了,那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她根本还没有完全写出来。直到有一天,阿痴写到小时候妈妈带她钻车皮抄近路回家,就在这个句子背后,钢城生活的因果一下子都衔接了起来,她感觉自己终于写到了钢城的一些灵魂,可以开始写一个大概是中篇小说的东西了,她想,我一定要把最真实的生活写出来。
或许,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发了个愿,一定要给家乡写一本书。我始终记得进修班的顾岩老师说的——“不要写恋爱经、家庭经……要写一些对国家对民族有帮助的东西,要记录那些最最真实的人和事情。”没有想到,我的第一本书就完成了这件事。我一直身体不太好,我想,万一早点死了的话,我为我的家乡写过这样一本深情款款的书,我太值得了。
2016年年底,中戏的进修班结束了,没有想象中难,因为又学到了一些本事,可以更有底气地进行写作,我感受到的是更直接的焦虑,我的脸上、眼睛上都长了包,我感到自己处理不了这个事儿,无法真的靠此谋生,但又觉得只能走上写作的道路。而这一年,正是我从学校出来的第十年,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但我并未因此有什么压力,我想,最差最差就是没有出息嘛。
那之后,我开始了自己久经废稿的生活,写了很多世情故事,有几十篇。那些故事的主人公都叫徐三,都是男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里可能有一个中年男子,我写了很多他在这个社会上打拼的事儿。我把它们发表在豆瓣上,常常被编辑推荐到首页,这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但有时前一天写完,第二天再读就感觉自己写的东西都是陈词滥调,很绝望,只能推翻重写。但我知道,这是唯一的途径,因为那个写废的故事里一定有某个火种,值得保留,只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节奏或语感再写一遍,也许第二遍也还不行,那就继续删除重写。我日复一日地写着它们,心中充满了欣喜。
而与其说这是那个当下正在被创造的东西所带来的,倒不如说是因为我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自从开始了写作,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加速的生命。回看之前打工的日子,我觉得自己在精神生命上是没有什么进步和提纯的,我的很多看法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被任何一次伟大冲击过,看电影也没有,那是一种麻木的状态,但从事了这个看上去连饭都吃不上的工作以后,我才觉得我真正活过,我真正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
2024年,即使永恒无名
2024年,我做了两件事,一个是阅读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个是写了一篇文章《即使永恒无名》。
没读前,我以为《追忆似水年华》大概是一个很艰涩的长篇,读了以后,我发现,这就是把一个内心敏感的男孩子的微信都截图保存了下来,一条一条,截了200万字,而在这200万字里,每一句都是对生命体验的诗意的表达,每一句话都是对自己活着的存在的评价,就是在解释我为什么是这个德性。
看这本书,我时常觉得我和普鲁斯特的一些感受是相同的。我在《问道江南西》里写了很多生活流的画面,人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我想说不必去求一些很遥远的东西,生活的美不在其他的地方,就去爱这一点一点的生活、一针一线的生活。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发出了类似的感慨,他说,他之所以返回他的童年,一遍又一遍地去写他们家那天的晚餐会,写等待他的妈妈,写他们家农庄附近的果园,有多么爱那棵果树,是想告诉读者,他热爱这一生的生命,他觉得这样的生命很美。
对此,我有一种心有戚戚的感动,他不是说我这辈子吃得好穿得好,我太幸福了,而是他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欣喜和感叹。而阅读他的作品也带给我很多关于写作的思考,就是怎么切切实实地去写我在想什么,我体验到的是什么,而不至于让所写的东西沦为一种庸俗的流水账,那样的故事是会速朽的,会被遗忘的。
《问道江南西》里穿插了诸多艺术家小传,“怀仁章”即是其中之一。怀仁幼时被弃于庙门前,由住持收养,长到四岁,高烧导致半边身子无法动弹,为了好歹有个谋生的本事,在住持的严格教导下习字,渐有声名,后竟成皇家宠僧。住持圆寂时赞他“此生有德”,当时怀仁不解,等到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才了然“住持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在写《问道江南西》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就会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我心中存在多年,我也想写一个阿廖沙,而这个阿廖沙就是报生。我的读者总会觉得我写的一些人物是理想人物,不是的,我在生活中真的碰见过那样的人,比如报生,他是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他就和书里的报生一样那么好,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画画也好,书法也好,也有一种天生的从容,那么能吃苦,却又不把苦当成一回事,也从未被怨恨所折磨,因为他没有怨恨。初中毕业以后,我们就没联系过了,我以为他在哪儿过着好日子呢,后来,大二暑假我从火车站打车回家的路上,突然就看到了他在米店的门口背米。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他,当我想写一个和家乡相关的故事、写出家乡的那种精气神儿时,他就从回忆里出现了。
而我写的这个故事最终的指归也很简单,其实就是更真、更善、更美,那你说这样的东西写出来不滥俗吗?不会,在很多的作者那里,我看到了他们的指归就是如此简单,但就是很好看,因为他们写出了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真实。而如果对于我来讲,这种真实就是真善美,写的是很真实的真善美,那就可以了。
在《问道江南西》里我写了很多问道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人物,而无论成功与否,或许他们也都算幸运的,因为他们感受到或者看到了自己所真正热爱的那种生活,但我知道,关于“问道”的追问我仍然没有写尽,那就是——对于那些始终迷茫着、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那种生活的普通人而言呢?
在接下来要出版的书《钢的城》里,我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很多人,甚至写到了我小时候,在家附近的派出所门口,那个被铐的犯人,他大概是犯了什么小偷小摸不严重的罪才被铐在那里,人来人往,他一整个下午都在看蓝天。那时候,我天然地觉得我怎么可能跟他一样呢,我才不会去干坏事,我会好好读书,而我只要上了大学、读了博士,就不可能遇到这种事儿,但后来我知道了,不会,无论我们以后走得看起来多远、多高,我们都有可能面对这种困难,这是一种处境,你无法更改的人类的、普通人的命运,就像我干了一件错事,我的工作就没了,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把你拍在你的海里。这远比《问道江南西》给出的答案要残忍,因为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生活有的时候就是死熬过去,疯狂地扛,没有第三个途径。
但像每一个作家一样,我的心中依然涌动着一首从来没有写出来的诗,就像奈保尔在《米格尔街》里写的那个乞丐诗人一样。而我相信,所有的作品都可能是这首诗的变形,我会一直努力地去趋近那首诗。但写每一本书时,我也都准备着就此沉默,因为我预感到也许我永远不会在文坛有什么影响。同是作家的朋友蟠桃叔也有同感,他说,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他这个作家写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蟠桃叔的话让我想起了好几年前带孩子去北京郊区密云玩,我们在一家鱼店吃鱼,那家店里有一整墙书架的书,我随手拿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在那本书里,读到了一篇名为《六舅》的故事,六舅是个酒腻子,喝了酒的他总是“美美地睡着了”,而他人生的最后,也是在喝了一顿酒后,躺在床上,笑眯眯地走了。看到结尾,有百味涌上心头,那六舅就是我们呀,我眼眶湿润,使劲看了看作者的名字,想要记住,但如今也还是忘了。
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即使永恒无名》给蟠桃叔,想安慰他,告诉他曾有一个作者写出过六舅这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做出了那样绝色的短篇小说,却完全不为人知,但六舅的故事就那样在鱼店里熠熠发光,总有无穷无尽的回首,即使作者无名,终生不受誉。把故事发给蟠桃叔那天,他正好陪女儿去学琴,他看完了故事,就那样在一个公共场所泪流满面。
我知道,我们都将在自己的“隧道”里继续挖下去。那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挖出那条隧道的是文学史上的大佬们、所有写作的人们,我们走进去,如果能再来那么一下,往深走出自己的那一步,就够了。这很难很难,但确定是一种幸福的苦役。
对于什么样是理想的人生,我们曾以为我们有答案的。因为这个答案似乎太过显而易见,因为大多数人从小耳濡目染都奔在这条路上,去往力之所及的最繁华处,可能是好的学校,可能是好的公司,赚尽可能多的钱,过上一种物质上更优渥的生活。但终于会有一个时间,或早或晚,我们会开始怀疑这样一个答案,心里有一个声音在说,是不是只要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不错的人生?
去年,一个叫阿痴的人出版了一本书,名叫《问道江南西》。在这本书里,她写了很多问道的人,在他们对于“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错过或安然、执着或柳暗花明里,给了这个问题一个质朴而毫不摇摆的答案——那就是“早一点变得勇敢起来,早一点去做选择,把一些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的事情给排除掉。”
这本书里有两个主要人物,叶长鹰和报生。叶长鹰是上海人,被下放到江西工作了20年,但无论何时见到他,你永远会感觉“他好像刚刚跳下火车,从上海来到这个地方”,他喜欢画油画,在他看来,“学艺术就应该去央美,去纽约、巴黎开个展”,他铆着一股劲儿,终于回到上海安身立命。而报生是一个在江西的红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人,就像这土地上结出的一个“人参果儿”,从小就显示出了非凡的书法天赋,字写得那样好,但他的家庭甚至没有条件支持他去读高中,他后来一直没能走出家乡,做了一名背米工,但他始终在写,人生际遇如何从未影响他从书法里感受到的那种生的喜悦,只要在写字,他“眼睛里的快乐的神情,挡也挡不住”。
叶长鹰和报生这两个人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报生是一个立地成佛式的存在,在报生那里,此地就是佛地,我去哪儿,我就能安住、定住,而叶长鹰实际上是我们绝大部分人,总是会有个问号,我在这儿行吗,这个跟我匹配吗?”而“人生大误”,大抵是“以为道在繁华”,“被许多模模糊糊的念头耽误了正事,糊涂了本心”。
很多作者害怕在故事中有明确的道理,但在《问道江南西》里,阿痴却好像不管不顾,一定要通过这个故事说清楚什么。因为,这部小说所呈现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说,凝结着阿痴过去的全部的生活,那个没能成为数学家的她,那个做了6年销售培训师的她,那个写了很多很多年废稿的她……她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写一些东西的,做培训师和写作像是两段割裂的人生,但她的写作里有着做培训师的“积习未改”。
而在更遥远的过去,或许在好几十辈子里,阿痴早就是这样的阿痴了。大学时候,考研前,听说有一个讲弗洛伊德的老师会算命,阿痴和同学慕名而去,老师看了阿痴的八字,慢慢地说,“你以前是个和尚,还不止一世,二十多世都是和尚……”阿痴震惊地站在那里,早忘了本打算让老师看看她能不能考上研究生的事。
1999年,我没能成为数学家
1999年,我17岁,在读高中。那时,我最爱的科目是数学,因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里一直有一幅图景,就是我会生活在甘肃的酒泉,在沙漠戈壁的观测站上班,为火箭发射测算数据。这一直是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觉得自己很特别的一个地方,就是——我太知道我应该干什么了,我就应该去干那件事儿。所以,我就搞学习,搞得非常投入,从来没有想过我会不在酒泉上班,没有这种可能。
考大学时,我所有报考的第一志愿都填的数学系,结果,我就是没有读上数学系,而是被录取到了化学系。对这个事儿我百思不得其解,上了大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那种与数学系失之交臂的遗憾里,精神上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甚至想过要不要不活了,干脆重开一局,这一局拉倒。但这是不能的,我知道不现实。就这样,我在化学专业的道路上走着,成绩也还不错,甚至拿到了保研名额,但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属于化学,尤其是化学实验总是做不好,很痛苦。
阿痴,《问道江南西》作者,江西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时有作品发表在《百花园》《四川文学》《微型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上。照片摄于2024年冬,《问道江南西》分享活动后。
大学期间,我写了一个爱情故事,那是大学四年我唯一写的东西,到现在,我已经完全忘记具体的情节,只记得大概是写我喜欢一个人,但没有得到他青睐的故事。当时,我在系里有一个好朋友,她同时在中文系读双学位,看完故事,就悄悄拿去给她一个课上的老师看。那位老师是教文学理论的,对我的朋友说,你把这个人喊过来,我跟她聊两句。我很忐忑地去了,我以为老师就是要表扬我一下。见到老师,他说,你写得不错啊,是喜欢看琼瑶吗?我说,不不不,老师,我对琼瑶没有兴趣,我写爱情故事不是……老师说,不用多说了,我看你还行,你要不就考到我们这儿来吧,就考我这个专业。
他就给了我这一句话,在我最迷茫的时候。而以后,在我的人生里,还时不时就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就为了带给我那一句话,然后就消失了。有时候,这句话是一句鼓励,有时候甚至只是一句玩笑话,说的人可能都没当回事儿,重要的是那个接收的人。
毕竟是要跨专业考文艺学的研究生,风险比较大,而且我还是没能完全放下不能去酒泉工作的遗憾,心里有些不定。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从家返校的火车上,我见到了当时考大学把我挤下去被数学系录取的那个女孩。我们聊了很多,她高考比我高10分。因为遇见她,我想通了,没考上数学系是我不行,如果我真的厉害,就不应该差这10分,怎么都能上,我不要再为这10分,对命运斤斤计较了。到了学校,已经是半夜,我们不在一栋宿舍楼,但她坚持把我送到我住的宿舍楼的楼层,站在楼梯口看着我进了屋,还送给我一整罐她妈妈做的辣鱼干,一共只有两罐,另外一罐,她说,今天晚上回宿舍要全部分掉,到不了明天早上。
人生就是这么巧,如果当时她在火车上是怼了我两句,我可能就想着非要和她再争个高下,但不是,她那么好,让我心里舒坦了,没能读数学去酒泉最后的怨念也好、遗憾也好,都解开了,我可以没有任何负担地开始备考文艺学的研究生了。那之后,我和她再也没有见过,只知道她本科毕业去当了一名数学老师。
我以为,数学的故事在我的生命里就此彻底地结束了。但我不知道的是,再过20年,2019年,我生了一个女儿,她长到5岁,也是在报生学字的年纪,开始下围棋,并且显示出了某种天赋,让我有种我之遗愿在她身上的感慨。事实上,在此之前,她身上早就显现的某种端倪都被我忽略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在睡前既不要听故事,也不要看绘本,她总是说,你给我出道数学题吧。她还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爱好者,每次我们开车去别的地方,路上她总是要求我们给她出脑筋急转弯题。
我为她感到高兴,因为我太知道一个人迷茫着没有目标,在社会上漂着有多么痛苦。虽然,还需要努力的时间太长了。而一个人,如果她5岁半的时候,就发现了我这辈子靠这个东西就能吃上饭,不需要去试炼几番才知道自己的爱是什么的话,这是一个巨大的幸运啊,如果她真如我所见的那样。
2008年,我成了销售培训师
2007年,我24岁,研究生毕业了。那时的我就像一道湍流,是没有时间把很多关键问题想清楚的,而当一个毕业生什么也不知道,她就会选择一份所有人都说好的工作。所以,当深圳的一个大型航空公司给出了offer(录取通知),虽然工作的内容与我本科或研究生的专业内容都毫不相关,是做机票报销信息的审核,我还是从武汉去了深圳,选择了这份几乎算得上半个铁饭碗的工作,但只在这里做了一年,我就辞职了。
北京的一家房地产杂志社给了我一个写稿的工作,我决定去北京,那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我做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那一年金融危机已经开始,5月份还发生了汶川地震,但对于所有的中国青年学生来说,那仍是一个充满了绝对希望的时代,何况那一年的北京即将举办奥运会,大街小巷都放着《北京欢迎你》。
但我也只在这家杂志社工作了两三个月。临近冬天时,在朋友的介绍下,转去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职位是销售总监的助理。进入公司后,我才知道,销售总监根本不需要助理,在我之前也没有助理这个岗位,她完全是因为朋友的拜托,才为我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职位。结果,我去公司的第二天,就听说在公司例会上高层们讨论的议题之一竟然是“是不是可以把新来的那个人裁掉”。
那段时间,我随时准备走人,在公司不敢放置任何个人物品,只有一个喝水的杯子,只等到时候把它往包里一塞,就直杆杆往电梯走,一个回眸都不会有。心理建设已经做好,但还是相当焦虑、不开心。我常去逛天涯论坛,别的板块哪儿都不去,就在笑话板块待着,每天哈哈一乐,我就觉得今天又能熬过去了。后来,如果在生活中和谁说了一个什么笑话或者发生了一个有趣的对话,我就立刻把它发到论坛上。
就在这样的时候,我的钱包还被偷了,那里有我的身份证和全部的现金,而如果要补办身份证,必须去深圳。现在回想起来,这很像一个戏剧性事件,就是这明明是让我的生活雪上加霜的一个事儿,但最终却成为了命运给我一条可以谋生道路的转折。
当时,公司正好要在深圳举办一次销售人员的培训大会,我想,我必须要有一个理由跟着去深圳出这趟差。但对于一个随时可以被裁掉、月薪只有4000元的人,公司会愿意出3000块的差旅费吗?我使劲儿想,跑去跟销售总监说,我可以去采访一些优秀的销售,把他们的故事写出来,还可以给他们讲课。销售总监问我,你能讲什么?我脱口而出,《易经》。她猛地定睛,看向我的眼神里冒着“卧槽”两个字。她说,那你准备一下,下午试讲一下。我在纸上大概拉了提纲,带着五页纸就去了,对面坐着两个40多岁久经考验的老江湖,刚毕业一年多我的,竟意外地游刃有余、镇住了场子,他们当场就决定让我去深圳出差。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培训师生涯。
那真是动荡的一年啊,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我是一个人在公司加着班跨年的,但内心好像终于有了一点儿安定感,我计算最后一个月的top sales(最佳销售),我知道,很多人在等着这个数据。
2009年,我的事业进入了上升期,我再也无暇去天涯发笑话。我觉得全北京都离不开我,互联网公司不能没有我,销售们都等着我呢,我想成为全北京最厉害的培训师。突然有一天,有一位编辑找到了我,说在天涯上看了我写的笑话,打算出一本书,会有3000元的稿费。我找了一个同学,一起完成了这本书,并在2010年出版。而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了解,原来写作就是从写一个笑话开始的,甚至是从比写一个笑话更糟糕的东西开始的,然后才是一个1000字的故事,然后再变成更长更长的故事。
又过了好几年后,有一天有一个猎头联系我。她跟我说,我不是因为你简历合适联系你的,我想确认一下,你简历里提到的那本笑话集,真的是你写的吗?我说是的,她告诉我,这本书是她大学时,一个朋友在她生日那天送给她的,而这本书让她哭了一整个晚上,她说谢谢我。那对于我真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为了如此长久的回响。
2014年,人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写一些东西的
真正成为一名培训师,接触到做销售的朋友,我发现,他们好穷啊,而且都好小啊,才十六七岁,就不得不出来找生活了。而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命运安排,给他们做了培训师,我不会了解那么多人间疾苦,六年的培训师生涯,对于我就像一场漫长的田野调查。
一开始当培训师,我也试过搞一些很高端的东西,PPT(演示文稿)整得可太好了,但在课上,学生们就无精打采,也不看我。对,我喜欢称呼他们为“学生”,我总觉得,他们还不是职场人,他们是很小的小孩儿,而如果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当了老师,他们不就是我会面对的学生吗,哪怕他们没上过高中。
我的培训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战中开始的。有时把学生叫起来,他们并不回答问题,却说我都是最后一名了,你就告诉我,我这个月怎么不被裁掉?我不得不把PPT停下来,录音笔也关掉,说那我们今天就谈一谈,你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困惑是什么?然后就一个人一个人地说。
当时有一位江浙的女孩说,我家里条件不好,我爸妈希望我赶快嫁人,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也想在公司好好做,可是我没做过销售,我只是大专,人家招我来,我就觉得有份工作很好就来了,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干。我说,太好了,你问的这个问题其实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今天老板也在,你的班长也在,你就说说接下来一年你的目标是什么?她说,老师,我想买一辆红色的车。我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牌子?她说,我买辆马自达就知足了。我说,我在北京看很多女孩儿开过,你就定这个目标。然后我就问她老板,一辆红色马自达多少钱?老板说,17万吧,加点儿好的配置的话。我对那个女孩说,那你就定个20万,今年赚满20万,有没有这个信心?她说,我应该怎么赚呢?我说这个问你老板啊,你每个月要达到多少销售额,要对产品掌握到什么程度,要拜访多少客户,卖出什么样的产品,工资达到什么水平可以,你就把目标全部分解了,一年以后你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那女孩觉得行,她说,这个目标我有动力,让我结婚我没有动力。
还有一个男孩儿,给我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内蒙古人,没有父母,所谓没有父母,是他爸爸不知道在牢里还要多少年才能出来。他说,老师,你知道吗,要不是因为你们公司招聘我了,我在街上就想去抢,那时候我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看到一个大姐背了一个包,我认识那个牌子,挺好的,我就想我给她抢了吧,抢了以后我就跑,跑了以后我就有两天饭可以吃了。我惊呆了,和他说,不要这么想,以后也不要这么想,你把那100个销售的技巧或话术背下来,你就是死记硬背、就是不睡觉,也要背下来,你只要能找到一个销售的工作,不管卖什么,卖酒店的客房、卖早餐券,你都能吃上盒饭,但是你不能去抢。那男孩儿说,是的,我以后不能那么干,我当时就是有这么一个念头。
……
课上,销售们的提问就是这样的,非常直接,毫无矫饰,经常让我很受冲击。而当学生们把他的家庭情况、他的困扰说出来以后,我发现,坐在书斋里的人确实是不了解他们的,不明白他的痛苦是什么,什么彼得·德鲁克,什么管理学大师,这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我看见了他们很孤独的心灵、很无助的状态,觉得他们的心灵是最需要安抚的。
所以,我开了很多国学课,《论语》《道德经》《易经》《金刚经》……我想讲那些让他们的心能够安定下来的东西。销售培训里有一类是阳光心态,我常把我的课放在这个类目下,挂羊头卖狗肉。我想让他们看见自己是一个丰富的人,一个有尊严的人,也是一个学习着的人,让他们感到我是有我骄傲的地方的,我有公司、有组织。当他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社会上工作,他不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我还开了一节冥想课,就是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坠入大海,只剩三句话最想跟谁说?这节课我上了很多次,没有一次课堂不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不是想让他们哭。因为销售这个工作太苦了,这节课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原动力是什么,这点很重要,挖掘出了原动力就找到了这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其实和写作是一样的,就是要去回顾爱,想一想你是和谁一起生活的,你为了谁。
渐渐地,我能感觉到课上大家都更专注了,很多学生在离职的时候,也会特意来找我道别。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办公室看书,一名河南的小伙子过来道别,他说,“我没有父母,从小是爷爷带大的。一直以来,我心里总有种说不清的东西,让我觉得挺难受,也睡不好觉。但是上了你的课以后,我觉得你说的特别有意思,我特别喜欢,自己买了好几本书回去看。一看就看进去了。”我立刻拿起桌面上的那本《论语别裁》送他,他不肯要,我让他一定收下,“你爱看书,这是最好的事情了。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只要你自己肯学,一点点看,你以后一定会不一样的。”
我知道,我为学生们做这些绝不是因为同情,而是因为我真的觉得自己和他们就是同一群人。“我除了学历高点,我跟他们处在一个相同的焦灼和混乱中,什么都看不明白,就读了几年黑格尔又怎么了?我一样处理不了生活里面的事情,就勉勉强强找份工作,就这么去干着,先活着。”
而跟他们几年相处下来,我也有很多收获。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想象过自己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大概都是都市白领的样子。看到他们因为获得了一份1500元的工作,包吃住,可以寄钱回家,还能坐在课堂上学点东西,就觉得我太好了、太幸福了,我身上的那种傲慢完全没有了,是他们让我看到活着的本质是很简单的,就是吃饭、睡觉、穿衣,先把这件事儿安顿下来,别想那么多。
到后来,培训这个工作让我感觉如鱼得水,再大的课也是信手拈来。我的领导简直爱我爱得要命,总会来听课,说听我的课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听一个下午也不会累。但因为培训部几乎是所有公司只要出现经营压力就第一个被裁撤的部门,我的职业生涯也并算不上稳当,换过几次公司,但这并不影响我的投入,因为我感到自己不是在无用地旋转,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而这个意义是不需要辩驳的,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给我一句话的人又出现了。他是我的同事,龙哥,他和我一样也是某个市的高考状元。有一天,大家正为工作烦呢,龙哥把电脑一推,说“龙哥都不在乎,龙哥是浪子,龙哥是艺术家”,又好笑,又有点安慰,但我想“这句话来形容我还差不多吧”。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于要不要一直做培训师,我心里有了一点儿想法。
在《问道江南西》中,除了主要人物叶长鹰和报生,阿痴还写了诸多“问道”之人,比如,报生的父亲老陈,一生勤勤恳恳,命运推给他什么就拿着什么,在钢厂当了一辈子合同工,而他唱《牡丹亭》里的旦角唱得实在好,但他却从未去挖掘什么,这个本事也就在他身上埋了一辈子,直到他下岗,在一个小小的机缘下,开始了跟着盲人戏班唱戏的生活。
2016年,人终归会走上属于自己的路
2014年,我已经做了6年的培训师。那6年里,我就那样满怀热情地讲啊讲啊,几乎走遍了所有省份的省会城市。我最后做培训师是在一家巨型游戏公司,我和同事们所有人都觉得特别好,对未来抱有充足的信念,但它就是不可避免地裁员了。公司在北京的石景山区,和部门的人就近吃完散伙饭,我一个人站在夕阳下等车,当时那一片儿有好多拆迁区,站在碎砖碎瓦上,突然有一句话冒上心头,我有一个更重要的事应该去做了,就是开始写作。
那段时间,我一边继续找工作,好为写作做物质上的准备,一边在精神上做建设,主要就是读读书。那时候,市场上的热钱已经不像之前那么多,很难有公司会花两三万的月薪请一个培训总监,他们宁可花6000元请一个普通的培训师。后来,我就再也不试着找培训总监的工作了,我给各种各样的岗位投简历,甚至因为当时自媒体直播刚刚兴起,还想过去当直播员卖大米。但大米直播间没找到,找到了一家直播卖字画的公司,我想这个我可能还擅长点儿,就去了。
去了以后,我就看公司已经有的一个直播员怎么工作,那是一个年轻女孩,对字画完全不懂,但她的直播话术实在好用,她说“朋友们,画这幅画的画家今天已经住进病房了,他以后可能不会再画了,他这辈子总共就这200幅画,你今天买了一年以后就是赚的……”我崩溃了,我想,我就算在家再怎么想台词,也想不出这样的台词吧。这个女孩每天从早上9点开播,要一直播到晚上9点,中间只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下了播,她找我聊,她说,“我跟你推心置腹地谈,我不是把你当敌人啊,但我看你真要抢我饭碗……你其实不适合待在这儿……”我跟她说,我明天就不来了,你就踏实好好干吧,我就尝试一下,来学习学习。
那两年,我干过很多零零散散的工作,有的短到只干了两三天就离开了。当我遇见一个骗子公司、两个骗子公司、三四个骗子公司的时候,我意识到,不要再瞎折腾了,就顺水推舟吧,完全停止自己的工作生涯,开始正式的写作。而回想起我人生中的好多事情,大概都是无路可走,只能从一个道上拐出来。那是一种逼迫,但也是一种命运的修正。
从2016年开始,我彻底不上班了,报了两个写作的培训班,一个是华策影视的剧本写作培训班,一个是中戏的写作进修班。中戏的这个进修班有四五个月,每天从早到晚都排了课。现在看,这个进修班对我太重要了,它解决了我写作最开始的出发点的问题,也让我自此进入到一个纯粹的创作的世界。
中戏的课是从中国最有名的那些京剧开始入手的。老师说,写作的话,你去研究别的,不如研究戏曲来得快,所有戏曲里都有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比如,京剧里的开篇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要解决观众入戏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后面的故事是白展开的。京剧也都有煞尾,一个故事结束了,还得来一段,煞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要解决所谓余味的问题,你不能让观众在一个故事的高潮结束之后就没有了,灯就亮了,要把这个韵味往后再推一步。
就是在那几堂课上,我关于家乡的一部分记忆自然而然地复活了,我又看见了自己上小学时,去学校路上都要经过的那棵树下,总有一个瞎子在那拉二胡唱戏。这是我生命中所经历的最真实的体验,我突然就明白了自己真正的力量来源在哪儿。我的写作中怎么可能完全不写瞎子对我的启发呢,在二十岁以前,我都和瞎子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就像老师说的,“写东西不是写八卦,不是写街头巷尾两个人聊天,你要写出真正决定一个人性情的那个瞬间”……所以,如果没有在中戏的学习,我是写不出《问道江南西》的,我的回忆不可能返回到瞎子拉二胡的那个事儿上去。
这是阿痴的家乡小城,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庞大的钢铁厂冒着烟在运转着,钢铁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也铸造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在写出《问道江南西》之前,阿痴已经无数次地写过自己的家乡了,虽然豆瓣都有给她作推荐,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些尝试都失败了,那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她根本还没有完全写出来。直到有一天,阿痴写到小时候妈妈带她钻车皮抄近路回家,就在这个句子背后,钢城生活的因果一下子都衔接了起来,她感觉自己终于写到了钢城的一些灵魂,可以开始写一个大概是中篇小说的东西了,她想,我一定要把最真实的生活写出来。
或许,也是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发了个愿,一定要给家乡写一本书。我始终记得进修班的顾岩老师说的——“不要写恋爱经、家庭经……要写一些对国家对民族有帮助的东西,要记录那些最最真实的人和事情。”没有想到,我的第一本书就完成了这件事。我一直身体不太好,我想,万一早点死了的话,我为我的家乡写过这样一本深情款款的书,我太值得了。
2016年年底,中戏的进修班结束了,没有想象中难,因为又学到了一些本事,可以更有底气地进行写作,我感受到的是更直接的焦虑,我的脸上、眼睛上都长了包,我感到自己处理不了这个事儿,无法真的靠此谋生,但又觉得只能走上写作的道路。而这一年,正是我从学校出来的第十年,我的很多同学都已经发展得很好,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但我并未因此有什么压力,我想,最差最差就是没有出息嘛。
那之后,我开始了自己久经废稿的生活,写了很多世情故事,有几十篇。那些故事的主人公都叫徐三,都是男的,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里可能有一个中年男子,我写了很多他在这个社会上打拼的事儿。我把它们发表在豆瓣上,常常被编辑推荐到首页,这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但有时前一天写完,第二天再读就感觉自己写的东西都是陈词滥调,很绝望,只能推翻重写。但我知道,这是唯一的途径,因为那个写废的故事里一定有某个火种,值得保留,只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节奏或语感再写一遍,也许第二遍也还不行,那就继续删除重写。我日复一日地写着它们,心中充满了欣喜。
而与其说这是那个当下正在被创造的东西所带来的,倒不如说是因为我终于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自从开始了写作,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巨大的加速的生命。回看之前打工的日子,我觉得自己在精神生命上是没有什么进步和提纯的,我的很多看法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被任何一次伟大冲击过,看电影也没有,那是一种麻木的状态,但从事了这个看上去连饭都吃不上的工作以后,我才觉得我真正活过,我真正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
2024年,即使永恒无名
2024年,我做了两件事,一个是阅读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个是写了一篇文章《即使永恒无名》。
没读前,我以为《追忆似水年华》大概是一个很艰涩的长篇,读了以后,我发现,这就是把一个内心敏感的男孩子的微信都截图保存了下来,一条一条,截了200万字,而在这200万字里,每一句都是对生命体验的诗意的表达,每一句话都是对自己活着的存在的评价,就是在解释我为什么是这个德性。
看这本书,我时常觉得我和普鲁斯特的一些感受是相同的。我在《问道江南西》里写了很多生活流的画面,人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我想说不必去求一些很遥远的东西,生活的美不在其他的地方,就去爱这一点一点的生活、一针一线的生活。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普鲁斯特发出了类似的感慨,他说,他之所以返回他的童年,一遍又一遍地去写他们家那天的晚餐会,写等待他的妈妈,写他们家农庄附近的果园,有多么爱那棵果树,是想告诉读者,他热爱这一生的生命,他觉得这样的生命很美。
对此,我有一种心有戚戚的感动,他不是说我这辈子吃得好穿得好,我太幸福了,而是他有一种对于生命的欣喜和感叹。而阅读他的作品也带给我很多关于写作的思考,就是怎么切切实实地去写我在想什么,我体验到的是什么,而不至于让所写的东西沦为一种庸俗的流水账,那样的故事是会速朽的,会被遗忘的。
《问道江南西》里穿插了诸多艺术家小传,“怀仁章”即是其中之一。怀仁幼时被弃于庙门前,由住持收养,长到四岁,高烧导致半边身子无法动弹,为了好歹有个谋生的本事,在住持的严格教导下习字,渐有声名,后竟成皇家宠僧。住持圆寂时赞他“此生有德”,当时怀仁不解,等到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才了然“住持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在写《问道江南西》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就会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阿廖沙,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我心中存在多年,我也想写一个阿廖沙,而这个阿廖沙就是报生。我的读者总会觉得我写的一些人物是理想人物,不是的,我在生活中真的碰见过那样的人,比如报生,他是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他就和书里的报生一样那么好,从小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画画也好,书法也好,也有一种天生的从容,那么能吃苦,却又不把苦当成一回事,也从未被怨恨所折磨,因为他没有怨恨。初中毕业以后,我们就没联系过了,我以为他在哪儿过着好日子呢,后来,大二暑假我从火车站打车回家的路上,突然就看到了他在米店的门口背米。这么多年,我一直记得他,当我想写一个和家乡相关的故事、写出家乡的那种精气神儿时,他就从回忆里出现了。
而我写的这个故事最终的指归也很简单,其实就是更真、更善、更美,那你说这样的东西写出来不滥俗吗?不会,在很多的作者那里,我看到了他们的指归就是如此简单,但就是很好看,因为他们写出了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真实。而如果对于我来讲,这种真实就是真善美,写的是很真实的真善美,那就可以了。
在《问道江南西》里我写了很多问道成功或者不成功的人物,而无论成功与否,或许他们也都算幸运的,因为他们感受到或者看到了自己所真正热爱的那种生活,但我知道,关于“问道”的追问我仍然没有写尽,那就是——对于那些始终迷茫着、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那种生活的普通人而言呢?
在接下来要出版的书《钢的城》里,我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很多人,甚至写到了我小时候,在家附近的派出所门口,那个被铐的犯人,他大概是犯了什么小偷小摸不严重的罪才被铐在那里,人来人往,他一整个下午都在看蓝天。那时候,我天然地觉得我怎么可能跟他一样呢,我才不会去干坏事,我会好好读书,而我只要上了大学、读了博士,就不可能遇到这种事儿,但后来我知道了,不会,无论我们以后走得看起来多远、多高,我们都有可能面对这种困难,这是一种处境,你无法更改的人类的、普通人的命运,就像我干了一件错事,我的工作就没了,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把你拍在你的海里。这远比《问道江南西》给出的答案要残忍,因为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生活有的时候就是死熬过去,疯狂地扛,没有第三个途径。
但像每一个作家一样,我的心中依然涌动着一首从来没有写出来的诗,就像奈保尔在《米格尔街》里写的那个乞丐诗人一样。而我相信,所有的作品都可能是这首诗的变形,我会一直努力地去趋近那首诗。但写每一本书时,我也都准备着就此沉默,因为我预感到也许我永远不会在文坛有什么影响。同是作家的朋友蟠桃叔也有同感,他说,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有人知道他这个作家写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蟠桃叔的话让我想起了好几年前带孩子去北京郊区密云玩,我们在一家鱼店吃鱼,那家店里有一整墙书架的书,我随手拿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在那本书里,读到了一篇名为《六舅》的故事,六舅是个酒腻子,喝了酒的他总是“美美地睡着了”,而他人生的最后,也是在喝了一顿酒后,躺在床上,笑眯眯地走了。看到结尾,有百味涌上心头,那六舅就是我们呀,我眼眶湿润,使劲看了看作者的名字,想要记住,但如今也还是忘了。
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即使永恒无名》给蟠桃叔,想安慰他,告诉他曾有一个作者写出过六舅这样鲜活生动的人物,做出了那样绝色的短篇小说,却完全不为人知,但六舅的故事就那样在鱼店里熠熠发光,总有无穷无尽的回首,即使作者无名,终生不受誉。把故事发给蟠桃叔那天,他正好陪女儿去学琴,他看完了故事,就那样在一个公共场所泪流满面。
我知道,我们都将在自己的“隧道”里继续挖下去。那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挖出那条隧道的是文学史上的大佬们、所有写作的人们,我们走进去,如果能再来那么一下,往深走出自己的那一步,就够了。这很难很难,但确定是一种幸福的苦役。
本文链接:她写啊写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件事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16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从电影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
下一篇: 颠覆马克·吐温:戴着镣铐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