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东南,GE医疗北京基地的智能工厂虽然只有4万多平方米,却生产着手术机、CT、X光机等多种高端医疗设备和探测器等零部件,供应全球100多个国家。这是“北京智造”水平的缩影,也是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人机协同骨科手术机产线
在这座工厂,工人并不多。一处角落里,不起眼的骨科手术机产线只有百米左右长,但每45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别看这条产线只有20名工人,但产量相当于我们在海外的一座工厂,而海外工厂则需要两三百名工人。”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总经理冯健说。
机器人在其中发挥了不少作用。手术机下线时会进入一条封闭的“测试隧道”,测试过程需要在射线中完成。过去,工人手动调整不同的测试点位,平均一台设备就得调整40次,人进去调整时机器要关掉,调整后人出来再重新曝光;现在是人机协同,不怕射线的机器人一字排开,手术机一路不停“跑”下来就行了。如此一来,过去五六天才完成的测试,现在只需5个小时。除了效率提升,智能设备也不再依赖人工的经验、手法,产品一致性水平更高了。
“整个流程、方案的设计,都是在中国这边做出来的。”冯健介绍,由于仅使用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就有了更高更稳定的产出,今年海外兄弟工厂也对北京基地的这条产线有了极大兴趣,计划来这儿学习,建条类似的产线。
AI加持CT探测器制造
近日,GE医疗北京基地迎来了第3.5万台探测器的下线,实现了量产规模与工艺精度的双重突破。
各种型号的CT机中,探测器被誉为“CT之眼”,是最核心的成像部件之一。2008年,该基地生产了首款X光机用的平板探测器,成为最早布局探测器国产化的企业之一。此后,国产CT探测器制造产线、智能产线等相继落地。
探测器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其精度直接决定成像质量。探测器的核心结构包含捕捉X光的“眼睛”——闪烁晶体层,转换信号的“神经”——光电转换层,处理数据的“大脑”——电子电路层。为了“读懂”每束射线里的信息,每层对齐误差需控制在微米级。只有准确控制精度才能让CT影像捕捉到更细微的病变。
精度灵敏调控,靠的是成像芯片的精准匹配。这些成像芯片已经不需要人工调配,而是通过AI算法实现智能匹配,整个流程从过去的5小时压缩至10分钟。
AI加持不仅限于这一个关键环节。探测器材料对生产环境也极为敏感,一粒尘埃都可能导致质量瑕疵。为此,该基地用工厂积累的超过60万次生产经验训练出AI质检员,在探测器材料筛选的早期阶段,就能“揪出”超90%的原材料质量问题。
“北京产”正在“惠全球”
“智能制造、AI所需的资源、配套,在中国市场上扫一圈都能找到。”冯健说,智能制造加持下,北京基地里的每条产线都可以实现混线生产,X光机、手术机、血管机的产线都相当于GE医疗在海外的一座工厂。
“北京产”正在“惠全球”。作为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北京基地已经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产品涵盖CT、手术机、X光机等全系列影像设备及CT探测器、球管等零部件。
截至今年上半年,乳腺机、X光机、骨密度仪累计发运超2.5万台,骨科手术机设备全球发运超2万台,GE医疗全球销售的CT中60%产自北京基地。“我们将加速高端、绿色、智能产品的国产创新和零部件国产,以链主企业力量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助力国产医疗设备产业链创新。”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说。
京城东南,GE医疗北京基地的智能工厂虽然只有4万多平方米,却生产着手术机、CT、X光机等多种高端医疗设备和探测器等零部件,供应全球100多个国家。这是“北京智造”水平的缩影,也是中国医疗设备行业首家“灯塔工厂”。
人机协同骨科手术机产线
在这座工厂,工人并不多。一处角落里,不起眼的骨科手术机产线只有百米左右长,但每45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别看这条产线只有20名工人,但产量相当于我们在海外的一座工厂,而海外工厂则需要两三百名工人。”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总经理冯健说。
机器人在其中发挥了不少作用。手术机下线时会进入一条封闭的“测试隧道”,测试过程需要在射线中完成。过去,工人手动调整不同的测试点位,平均一台设备就得调整40次,人进去调整时机器要关掉,调整后人出来再重新曝光;现在是人机协同,不怕射线的机器人一字排开,手术机一路不停“跑”下来就行了。如此一来,过去五六天才完成的测试,现在只需5个小时。除了效率提升,智能设备也不再依赖人工的经验、手法,产品一致性水平更高了。
“整个流程、方案的设计,都是在中国这边做出来的。”冯健介绍,由于仅使用十分之一的劳动力就有了更高更稳定的产出,今年海外兄弟工厂也对北京基地的这条产线有了极大兴趣,计划来这儿学习,建条类似的产线。
AI加持CT探测器制造
近日,GE医疗北京基地迎来了第3.5万台探测器的下线,实现了量产规模与工艺精度的双重突破。
各种型号的CT机中,探测器被誉为“CT之眼”,是最核心的成像部件之一。2008年,该基地生产了首款X光机用的平板探测器,成为最早布局探测器国产化的企业之一。此后,国产CT探测器制造产线、智能产线等相继落地。
探测器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其精度直接决定成像质量。探测器的核心结构包含捕捉X光的“眼睛”——闪烁晶体层,转换信号的“神经”——光电转换层,处理数据的“大脑”——电子电路层。为了“读懂”每束射线里的信息,每层对齐误差需控制在微米级。只有准确控制精度才能让CT影像捕捉到更细微的病变。
精度灵敏调控,靠的是成像芯片的精准匹配。这些成像芯片已经不需要人工调配,而是通过AI算法实现智能匹配,整个流程从过去的5小时压缩至10分钟。
AI加持不仅限于这一个关键环节。探测器材料对生产环境也极为敏感,一粒尘埃都可能导致质量瑕疵。为此,该基地用工厂积累的超过60万次生产经验训练出AI质检员,在探测器材料筛选的早期阶段,就能“揪出”超90%的原材料质量问题。
“北京产”正在“惠全球”
“智能制造、AI所需的资源、配套,在中国市场上扫一圈都能找到。”冯健说,智能制造加持下,北京基地里的每条产线都可以实现混线生产,X光机、手术机、血管机的产线都相当于GE医疗在海外的一座工厂。
“北京产”正在“惠全球”。作为GE医疗在中国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北京基地已经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产品涵盖CT、手术机、X光机等全系列影像设备及CT探测器、球管等零部件。
截至今年上半年,乳腺机、X光机、骨密度仪累计发运超2.5万台,骨科手术机设备全球发运超2万台,GE医疗全球销售的CT中60%产自北京基地。“我们将加速高端、绿色、智能产品的国产创新和零部件国产,以链主企业力量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助力国产医疗设备产业链创新。”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说。
本文链接:“北京智造”赋能医疗设备行业“灯塔工厂”http://www.sushuapos.com/show-2-1308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