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冯玉怡 深圳报道
2023年初夏,何鑫和公司团队从深圳动身前往珠海高新区调研考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花了近半年时间,走遍大湾区十多个地方,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产业载体落地。这次行程结束后,公司便迅速做出了落户高新区的决定,并与高新区敲定了共同打造超20万平方米的新型储能示范制造基地。
时间来到2024年4月18日,何鑫回到“原点”深圳,面向在场数百位企业家分享那段深珠“双向奔赴”的历程。“我们在去年6月6日正式跟高新区完成投资协议签约,6月13日完成新公司珠海先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珠海先阳”)的注册,8月就已经完成了过度生产的入驻,10月上规的同时,我们在6月开建的第一期10万平方米的厂房就已经封顶,10月中下旬投入使用,并且实现了以往我们自身甚至都没有设想过的‘边装修边生产边加速产值’的生产模式。”
何鑫是深圳先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先阳”)副总经理,他此次分享发言的所在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距离其总部深圳先阳只有不到三公里距离。分享过程中,他所抛出的一串紧凑衔接的时间线,体现的不仅是一家深圳企业在珠海寻求高标准落地扩产的效率,更是深珠两座城市高效务实的“特区精神”。
这场主题为“桥来风至·扬帆高新”的珠海高新区土地招商大会直指来意,所乘之风便是深中通道。珠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小彬在会上表示,为紧抓深中通道即将通车机遇,此次在深圳举办土地招商推介会,高新区将以最大诚意、最优资源、最强力度推动深珠合作再谋新突破。
交通线承载着高新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期待。但机会袭来,挑战也紧随而至。如何在大湾区的城市招商大战中突围而出?具备多重优势的高新区,又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刷新”自己的定位?
“用脚投票”选择高新区
2021年“规划建设深珠合作示范区”正式纳入广东省《关于支持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意见》,深珠合作示范区选址高新区。2023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珠海被赋予珠西核心城市的使命,高新区区位优势愈加凸显。2024年,深中通道即将开通,作为珠海城市东部门户的高新区距离深中通道落脚点仅15分钟车程。
这些新定位、新优势,都是对高新区投资价值的侧面回答。站在经济地理的方位看,高新区是优势最为明显的投资创业目的地之一。但如何在宏大叙事中找到“一叶扁舟”,讲述真实可信、企业家听得懂又听得进去的投资故事呢?这考验地方政府的诚意和智慧。
在这次深圳专场招商大会上,高新区的推介主官讲述了三个背包客的故事,“他们三位都是从北美回国创业的企业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三位当时都背着背包出现在他们考察序列中的高新区。”
2007年,王兴龙从美国硅谷回到高新区接手彼时处于危难之间的光库通讯,经过十年磨砺,珠海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全球仅有的几家海底长途光网络核心器件供应商之一。同样选择从硅谷来到高新区创业的李迪,于2014年创办了珠海博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其研发的国内首颗50nm 256M NOR Flash(闪存芯片)量产,标志着国产闪存芯片高容量产品正式迈入50纳米制程时代。几乎在同一时期,包晓军在珠海创立广东纳睿雷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内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全极化多功能有源相控雷达关键核心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
在高新区诞生之时,便掀起经济版图中特色鲜明的“海归经济”。当年的“背包客”创造了一批在各自赛道上领先行业的优秀企业,成为珠海当今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格局的重要力量。一批批“背包客”创业者前赴后继来到高新区投资兴业并非偶然。
效率和成本是企业在投资时考虑的重要维度。“我们的锂电制造装备的设备尺寸体积越来越大,对厂房的高度、载重、跨距要求也越高。高新区利用国企代建、以资代买的高效模式,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1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的建设,达到了我们对极限成本和极限效率的需求。”令何鑫感慨的另一个细节是,项目落户以来,因为珠海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宜居的生活环境,至少有20%的同事自发在高新区完成了置业、落户、安家。“这也是我们对高新区未来发展用脚选择投票的结果。”
区位优势和产业契合度也是这次招商大会上被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珠海高新区作为珠海“东大门”,地处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关键位置,是融通广州、深圳、珠西“三大都市圈”的重要交汇地,是深珠合作的桥头堡和示范区。未来将形成与广州地铁相接、与深圳跨海相连、与港澳紧密联通的交通布局,实现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打造“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在知名经济评论员刘晓博看来,南山、前海是深圳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发明专利最集中的区域,高新区是珠海科技企业、上市公司最集中区域,与深圳南山、前海地区高度契合。随着交通进一步联通,珠三角交通将呈现新的格局,深珠两地合作也将迈入新阶段。
“软环境”展现“硬实力”
“过去,地方招商引资主要靠土地、税收和配套优惠‘老三样’,如今人才、产业链、技术密度等营商软环境,已经成为新阶段企业更看重的因素和地方招商的硬实力。”刘晓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分析,高新区青年人才密集、科技创新密度高,具有承接深圳产业的独特优势。
高新区是广东省第二大高校聚集地。其辖区内有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会联合国际学院以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4所本科高校,在校师生突破10万人,可为当地企业源源不断输入优秀青年人才。同时,高新区拥有26名院士、800多名高层次人才、7万多名产业人才,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基地、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和欧美同学会首个留学报国教育基地、教育部“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相继落户。
再来看科技创新浓度,过去一年,珠海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7家、总数突破7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倍增、总数达23家,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升至第17位。
如今,高新区的招商逻辑也在产业变革中迭代嬗变。
2024年高新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盯华芯半导体、格力电子、通桥医疗等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细分产业企业清单、强链补链拓链清单,强化“龙头企业+”“高端人才+”“外资商协会+”系统招商,年内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00个。
除了为“链主”企业开拓“订单式”链条发展,高新区还提出抓住新兴产业风口。瞄准传感器、储能、新型显示、增材制造、低空产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方向,以及人工智能、ChatGPT在工业物联网、智能驾驶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全力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抢占新兴产业增长制高点。
于是便有了深圳产业项目“用脚投票”落地高新区的故事。2021年,深圳重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高新区签约,投资建设诊断科技产业园项目。2022年,深圳安易控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在珠海打造中国首个船舶动力电池系统全球研发制造基地。2023年,珠海先阳与高新区签约,投资逾20亿元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基地。高新区投资促进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深圳是企业落户高新区的最大来源地。
锚定“三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目标,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加大招商力度。此次大会推介土地合计宗地数目29宗,用地面积超2300亩。大会现场举行的重点项目签约仪式,集中签约的10个重点项目包括产业用地项目和商服用地项目,投资总额超百亿元,为珠海高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注入新动能。
企业落地后,地方政府如何耐心陪跑、做好服务,亦是地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宁德时代的子公司,我们的产业配套集中在PCB、工业电源模组等板块,高新区已有一定产业基础,同时我们也呼唤更多产业链协同企业伙伴来到高新区。一方面,我们从集团自身再招引上下游进来,另一方面高新区也在全国招引一些有分量、有体量的新能源企业,共同把高新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生态高地。”何鑫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珠海先阳来到高新区,不但完成了空间扩张和产能提升,同样也能实现创新业务和示范项目的落户生根。
本文链接:珠海高新区赴深招商再谋新突破,讲述深珠“双向奔赴”新叙事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110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