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旅新潮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一个博物馆而奔赴一座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底蕴,感知一座城市的脉搏,最好的去处之一莫过于当地博物馆。
在中国,有一些地市级甚至县级博物馆,其规模虽然不能与大馆相媲美,但同样深藏不露。今天带读者探寻藏在小城里的宝藏博物馆,以及它们背后的一座城。
汉家陵阙藏定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忆秦娥》中所吟诵的。用“汉家陵阙”这个词来形容位于河北的定州博物馆再合适不过。
网友称定州博物馆是县级博物馆中的典范。它虽为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就有3件。我国共发布了195件(套)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中定州博物馆就有两件,很多省市级博物馆都没有这样的殊荣。定州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定州并非知名的文旅城市,为何拥有如此重量级的博物馆?这恐怕与定州的历史有关。
战国时期,先后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诸侯,史称战国七雄,而千乘之国中山国曾盛极一时,有史家称其为第八雄。入汉以后,汉景帝刘启封其子刘胜为诸侯王,封地以卢奴为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定州,号称中山国。自此,两汉十七代中山王在定州疆域内繁衍生息,绵延达320余年之久。正因为历史悠久,定州得以保存众多丰富的古代遗存。
绝顶美玉见工艺
定州博物馆的藏品以汉代王陵藏珍、北朝造像精品、定窑瓷器精华等为主,诠释了2000多年来中山古国的辉煌与荣光。
中山穆王刘畅是第16代中山王,在位34年。1969年发掘的刘畅墓共出土文物1100余件,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之中的两件,就出自刘畅墓。
其中一件叫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被称作“汉玉瑰宝”。它用一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制而成,最上方透雕一龙一螭衔环,两侧分别透雕一龙一螭,龙腾螭跃,极富动感。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一块出廓玉璧。一般的古代玉璧,通高都在十几厘米左右,而这块玉璧通高达到了30.5厘米,且保存完整。其实,刘畅墓早年曾被盗扰,墓室顶部部分已经坍塌,墓室内十分凌乱。这块玉璧之所以保存至今,是因为它滑落在地上银缕玉衣的玉碎片中,没有被盗墓贼发现,才得以幸免。
据专家介绍,绝顶美玉最见工艺,这种在圆形轮廓内部或外部雕刻龙纹、螭纹等镂空纹饰的玉璧形制,被称为“出廓璧”,其工艺远胜于圆形圆孔的传统玉璧,囊括了透雕、圆雕、线雕等技法,代表当时最高的玉器设计和雕刻水平。
“东方维纳斯”身份成谜
馆内的另一件国宝——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也出土于刘畅墓。它采用新疆和田黄玉雕制而成,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质座屏。
它的上屏片神仙人物为西王母,周围有青鸟、朱雀、九尾狐、三足乌、玉兔;下屏片神仙人物为东王公,周围有羽人、熊、玄武。此外,两侧支架上还透雕青龙、白虎。这些都是中国道教题材的神话形象,主要出现在汉代壁画、画像砖上,在玉器上雕刻还是首次被发现。
就目前来说,将人物、景物、动物合雕在玉器的唯一实例,全国就这一件,因此非常珍贵。
定州博物馆内有许多北朝造像,其中的一尊非常独特,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她虽身着佛衣,但和其他佛像不同,面带微笑,双手合十,身姿婀娜。她的身份至今是一个谜。当年,此造像一经出土就引发关注,因为造像太美了,既有蒙娜丽莎一般的神秘感,又不失东方传统的含蓄之美。专家鉴定,这是我国佛教造像史上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定州花瓷琢红玉”
古代定州多发地震,但有一件国宝千年不倒,令人惊叹不已。它就是定州博物馆的第三件国宝——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又被称为“定瓷之王”。因为定窑以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但这件器物形体高大,造型隽秀,装饰华丽,是目前存世定窑瓷器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
苏轼诗中所说“定州花瓷琢红玉”,讲的就是定瓷。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兴盛于晚唐五代,历经北宋、金代的辉煌,衰落于元代。在长达700余年的历史中,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四窑均以釉色取胜,唯独定窑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见长。
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全身刻满了纹饰,从上到下依次是竹节纹、菊纹、莲瓣纹,寓意高洁;龙首高昂,气势飞扬,集中展现了宋人的清雅风尚。历史上除供朝廷御用外,定瓷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送到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1969年5月,在河北定州,一些工人在施工时突然挖到一个石刻的屋顶,屋顶下面是一个方形洞口,里面藏有很多器物。考古人员后在近5平方米的地宫中挖掘出银器、瓷器、丝织品等700多件重要文物。当年11月,有村民又在中山汉墓南侧发现了一个地宫。
这两座地宫后来被认定分别是唐宋时期建造的,里面的文物如今都收藏于河北定州博物馆,它们比常见传世或出土的定窑白瓷器物的白度高很多,品质超乎寻常,正所谓“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
传统手工艺之都
以定州博物馆为圆心,向外延展的定州城,就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悠久的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开元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考场;定州文庙,是河北省保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之一。
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之都,许多人会想到景德镇、苏杭,以及云贵川的一些市镇。其实,河北定州曾经也是一个手工艺集大成的地方。除了白石造像、定瓷等,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的缂丝,兴起于定州。也可以说,定州是中国缂丝艺术的发祥地。缂丝起于汉,盛于唐,宋时曾为皇家御用手工艺。
在定州,还有一件当地特产与苏轼相关。北宋哲宗年间,苏轼出任定州太守。由于爱饮松醪酒,他根据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亲自收集材料,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他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后来,苏轼作《中山松醪赋》,赞美松醪酒“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其美名随之传遍四方。
中山松醪酒采用黍米、松子、陈皮、葛根等数十种传统药材为原料,发酵酿造而成,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如今它还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文旅新潮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一个博物馆而奔赴一座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底蕴,感知一座城市的脉搏,最好的去处之一莫过于当地博物馆。
在中国,有一些地市级甚至县级博物馆,其规模虽然不能与大馆相媲美,但同样深藏不露。今天带读者探寻藏在小城里的宝藏博物馆,以及它们背后的一座城。
汉家陵阙藏定州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曾在《忆秦娥》中所吟诵的。用“汉家陵阙”这个词来形容位于河北的定州博物馆再合适不过。
网友称定州博物馆是县级博物馆中的典范。它虽为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就有3件。我国共发布了195件(套)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中定州博物馆就有两件,很多省市级博物馆都没有这样的殊荣。定州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定州并非知名的文旅城市,为何拥有如此重量级的博物馆?这恐怕与定州的历史有关。
战国时期,先后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诸侯,史称战国七雄,而千乘之国中山国曾盛极一时,有史家称其为第八雄。入汉以后,汉景帝刘启封其子刘胜为诸侯王,封地以卢奴为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定州,号称中山国。自此,两汉十七代中山王在定州疆域内繁衍生息,绵延达320余年之久。正因为历史悠久,定州得以保存众多丰富的古代遗存。
绝顶美玉见工艺
定州博物馆的藏品以汉代王陵藏珍、北朝造像精品、定窑瓷器精华等为主,诠释了2000多年来中山古国的辉煌与荣光。
中山穆王刘畅是第16代中山王,在位34年。1969年发掘的刘畅墓共出土文物1100余件,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之中的两件,就出自刘畅墓。
其中一件叫龙螭衔环谷纹青玉璧,被称作“汉玉瑰宝”。它用一整块新疆和田青玉雕制而成,最上方透雕一龙一螭衔环,两侧分别透雕一龙一螭,龙腾螭跃,极富动感。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一块出廓玉璧。一般的古代玉璧,通高都在十几厘米左右,而这块玉璧通高达到了30.5厘米,且保存完整。其实,刘畅墓早年曾被盗扰,墓室顶部部分已经坍塌,墓室内十分凌乱。这块玉璧之所以保存至今,是因为它滑落在地上银缕玉衣的玉碎片中,没有被盗墓贼发现,才得以幸免。
据专家介绍,绝顶美玉最见工艺,这种在圆形轮廓内部或外部雕刻龙纹、螭纹等镂空纹饰的玉璧形制,被称为“出廓璧”,其工艺远胜于圆形圆孔的传统玉璧,囊括了透雕、圆雕、线雕等技法,代表当时最高的玉器设计和雕刻水平。
“东方维纳斯”身份成谜
馆内的另一件国宝——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也出土于刘畅墓。它采用新疆和田黄玉雕制而成,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玉质座屏。
它的上屏片神仙人物为西王母,周围有青鸟、朱雀、九尾狐、三足乌、玉兔;下屏片神仙人物为东王公,周围有羽人、熊、玄武。此外,两侧支架上还透雕青龙、白虎。这些都是中国道教题材的神话形象,主要出现在汉代壁画、画像砖上,在玉器上雕刻还是首次被发现。
就目前来说,将人物、景物、动物合雕在玉器的唯一实例,全国就这一件,因此非常珍贵。
定州博物馆内有许多北朝造像,其中的一尊非常独特,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她虽身着佛衣,但和其他佛像不同,面带微笑,双手合十,身姿婀娜。她的身份至今是一个谜。当年,此造像一经出土就引发关注,因为造像太美了,既有蒙娜丽莎一般的神秘感,又不失东方传统的含蓄之美。专家鉴定,这是我国佛教造像史上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定州花瓷琢红玉”
古代定州多发地震,但有一件国宝千年不倒,令人惊叹不已。它就是定州博物馆的第三件国宝——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又被称为“定瓷之王”。因为定窑以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但这件器物形体高大,造型隽秀,装饰华丽,是目前存世定窑瓷器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
苏轼诗中所说“定州花瓷琢红玉”,讲的就是定瓷。定窑创烧于唐代中期,兴盛于晚唐五代,历经北宋、金代的辉煌,衰落于元代。在长达700余年的历史中,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四窑均以釉色取胜,唯独定窑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见长。
白釉刻花龙首净瓶全身刻满了纹饰,从上到下依次是竹节纹、菊纹、莲瓣纹,寓意高洁;龙首高昂,气势飞扬,集中展现了宋人的清雅风尚。历史上除供朝廷御用外,定瓷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输送到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互鉴。
1969年5月,在河北定州,一些工人在施工时突然挖到一个石刻的屋顶,屋顶下面是一个方形洞口,里面藏有很多器物。考古人员后在近5平方米的地宫中挖掘出银器、瓷器、丝织品等700多件重要文物。当年11月,有村民又在中山汉墓南侧发现了一个地宫。
这两座地宫后来被认定分别是唐宋时期建造的,里面的文物如今都收藏于河北定州博物馆,它们比常见传世或出土的定窑白瓷器物的白度高很多,品质超乎寻常,正所谓“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
传统手工艺之都
以定州博物馆为圆心,向外延展的定州城,就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悠久的历史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开元寺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考场;定州文庙,是河北省保存规模最宏大、建筑格局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之一。
说起中国传统手工艺之都,许多人会想到景德镇、苏杭,以及云贵川的一些市镇。其实,河北定州曾经也是一个手工艺集大成的地方。除了白石造像、定瓷等,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的缂丝,兴起于定州。也可以说,定州是中国缂丝艺术的发祥地。缂丝起于汉,盛于唐,宋时曾为皇家御用手工艺。
在定州,还有一件当地特产与苏轼相关。北宋哲宗年间,苏轼出任定州太守。由于爱饮松醪酒,他根据当地的松醪酒酿造工艺,亲自收集材料,以当地的黑龙泉水自酿松醪酒。由于中山国曾定都于定州,他便把自己在定州酿制的酒称为“中山松醪酒”。后来,苏轼作《中山松醪赋》,赞美松醪酒“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其美名随之传遍四方。
中山松醪酒采用黍米、松子、陈皮、葛根等数十种传统药材为原料,发酵酿造而成,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如今它还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本文链接:从三件“国宝”打开“时光宝匣”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36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唤醒宋画里的花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