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王晓涛报道 8月18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简称“赛迪四川”)重磅发布“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街道作为我国城市发展与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单元,其职能演变映射国家社会治理的转型路径,全面理解街道发展历史脉络,能更好把握街道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全局中的定位。
赛迪四川街道发展与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龙龙表示,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街道可能正处于第三次跃升的前夜,核心命题是发挥好街道在加快微观发展动能传导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将街道从“任务执行者”升级为“价值创造者”。
那么,迈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与治理均呈现出新特征,街道呈现出哪些新变化?杨龙龙认为,如今街道的内涵与外延已发生深刻变革。
首先是“半径”聚焦,但“能级”裂变。过去,多把街道当成“服务半径3公里、人口10万级”的生活圈,核心诉求是“就近可达”;而今天,街道的有效服务半径正在精细化为500米*500米甚至更小的“活力网格”,每一个网格都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活区,而是高度浓缩了产业创新点、商业活力带、社区生活场、精细治理单元等多元要素,为城市经济韧性和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其次是“结构”多元,但流量聚合。超大城市街道人口构成与流动模式早已颠覆过往,每日涌入的通勤白领、观光游客、创业青年、商务访客等动态人口远超常住人口,且呈现出高度碎片化、多元化特征。高效引导、汇聚、转化高度聚集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成为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持续繁荣的新抓手。
最后是“功能”叠加,但“成本”锐减。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常因条块分割导致企业和居民办事“跑断腿”,如今的街道,则通过深度整合与数字化转型,化身为高度集成的“一站式服务接口”,企业和居民体验到的是“扫码即通关、触手即服务”的极致便捷,带来的直接效益是信息搜寻成本、时间等待成本、资金周转成本均显著下降,在追求发展与享受服务的道路上,真正打通了“最高效率、最低摩擦”的最后100米。
杨龙龙认为,面向未来,提升街道活力可通过精准滴灌经营主体、高效转化创新成果、柔性适配消费需求、智慧托底公共服务等方面,将街道治理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使微观单元的活力汇聚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他建议,基于四个维度提高街道的活力。
在经济维度上,聚焦经营主体培育,激活经济发展底盘。街道化身“企业全生命周期管家”,建立“创业—成长—跃迁”三级培育体系,前端打造“零成本创业基座”,降低企业初创成本;中端开发企业成长指数模型,为不同规模与类型企业精准配置政策工具包;后端搭建产业链卡位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嵌入头部企业供应链。
在创新维度上,聚焦科创要素整合,打通技术转化梗阻。在街道层面以专利地图方式绘制辖区技术需求热力图,定向对接高校实验室成果库与辖区企业需求痛点,以专利供需直联、中试场景共享等方式,加速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力转变,使街道500米活力网格成为硬科技破茧的温床。
在消费维度上,聚焦时空价值重塑,释放场景融合效应。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预判人流热力,动态调整午间、夜市市集等“时空拼图”;探索将工业遗存转化为文化叙事空间、将社区边角嵌入快闪展厅,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激活“金角银边”空间。
在服务维度上,聚焦服务均等供给,夯实城市韧性基底。将街道定位为“服务集成商”,通过模块化服务综合体的布局,提高养老托育、基础医疗等设施有效覆盖率;运用智能画像技术识别弱势群体、新市民等差异需求,建立“基础服务政府保底+品质服务多元供给”机制,使基本公共服务从“弱有所扶”进阶为“温情可达”。
本文链接:赛迪四川发布“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http://www.sushuapos.com/show-5-6547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