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北京大学非遗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文旅部非遗司副司长李晓松,山西省文旅厅副厅长张志仁,贵州省妇联副主席蒋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罗玲出席论坛。
论坛合影。(北大供图)
本次论坛是“美遇东方·北京大学非遗传承与创新计划”的系列项目之一,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科学家汇聚一堂,展开了深入的跨界对话。
向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乡土记忆的活态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全球化和自动化的浪潮中,如何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未来,是大家共同面对的课题。
初晓波作开场致辞。他表示,北大始终致力于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研究,积极推动“北大气派、中国特色、世界眼光”的人文社科体系,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也呼唤着我们进一步构建整全性的知识图景和行动框架。
在主旨演讲环节,学界与业界代表带来了多维度的精彩分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以“从发现美到还原美: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为题进行分享,强调我们需要关注传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可阐释性,在传承中做到“还之于系统”“还之于结构”“意义之赋予”。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教授高丙中围绕“非遗保护与现代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展开阐述,强调现代社会非遗保护对公共性的生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以“非遗:艺术与生活的新生态”为题,展示了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教授杨利慧论述了非遗传承创新的意义和模式、非遗转化的底线和原则。小红书公益运营负责人、小红书公益项目“创造有意司”负责人吴言悔从“非遗与社会创新”出发,分享了小红书激发乡村非遗新势能的经验。
在主题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三个不同的议题展开对话。议题一聚焦“乡土美学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创新路径”,山西剪纸传承人、乡土绘画艺术家郭梅花结合自身创作,提倡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肜则强调了守护传统与乡土的价值。随后,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主任王雪峰,广西三江县文联主席荣任,中国艺术报社项目策划、作家、文艺评论家伊红梅就乡土绘画的当代传承与转化问题发表了各自的洞见。
议题二围绕“非遗可持续发展与国际传播”展开,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委会秘书长马继东主持。
议题三围绕“非遗跨学科融合与新生态搭建”展开,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院邓丽丽主持对话。
此外,会场周围举办的“丹青溢彩·韵染燕园”北京大学绵竹年画艺术精品展,也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论坛最终在热烈的研讨中落下帷幕,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兰园书院协办。
本文链接:北京大学非遗创新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728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 甘肃首只人工圈养大熊猫幼崽满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