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地球在人类在,可持续发展就是永恒命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SDG中心)主任郭华东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面向未来,应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SDG中心成立于2021年9月,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过去几年间,SDG中心持续开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理论研究,为联合国相关机构、成员国提供全方位数据共享、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
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举行,郭华东受邀出席。期间,他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分享了SDG中心的理念、工作以及未来规划等内容。
五年成绩单
“中国成立SDG中心是一个国家承诺。”郭华东介绍,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宣布将设立SDG中心,由中国科学院作为依托单位。
今年恰逢中国宣布成立SDG中心五周年。9月初,SDG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模型——“灵息·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模型”(以下简称“灵息”)。
在郭华东看来,近年来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优质数据的积累。“灵息”正是依托于SDG中心积累的海量地球大数据而诞生,后续也将更好地服务于SDG中心开展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等工作。
“当AI遇到大数据,新的时代来临了。”郭华东说道。
“灵息”是一个由五大专业智能体协同工作的“智慧大脑”,覆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全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汇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政策文件、科学数据、研究论文、全球及区域进展报告、专著、案例六大多模态资源,能够大幅减少科研人员资料检索、评估科学问题的时间。比如,科研人员需要了解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相关的整体情况,“灵息”可以在几小时内提供一份2万字左右的综述报告,详细分析该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当然,撰写评估报告也是SDG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每年都会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展示大数据支持《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进展,进而为全球各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郭华东补充道。
此外,SDG中心在2021年11月成功发射全球首颗专门服务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SDGSAT-1,至今已有110个国家的专家使用卫星数据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决策工作;开展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并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向联合国和国际组织提供系列可持续发展公共数据产品;组织国际论坛以及面向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培训班……
郭华东表示:“总体来说,SDG中心过去几年开展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和国际多方面的认可。”
用之于全球
作为一家为解决全球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先进技术、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支撑而建设的研究机构,SDG中心的数据取之于全球,用之于全球。
“对科学发现而言,任何学科方向都离不开国际合作。”郭华东表示,“在生物圈保护领域更是如此,无论是生态系统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应对气候变化,都是全球问题。”
在本次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期间,郭华东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以下简称HIST)主任的身份,介绍了HIST在监测与评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方面的工作。
在九寨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2017年九寨沟Ms7.0级地震的灾后恢复“天地一体化”监测,在长白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西坡风灾区植被恢复开展的遥感监测评估,在新疆博格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监测山地冰川消退情况与垂直带谱变化过程;针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32处名录遗产,系统评估目前生物多样性状态,与2050年至2100时段极端气候风险下的脆弱性变化趋势;对普林西比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系统的环境变化风险评估……
结合SDG中心的数据和技术支持,HIST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监测和建设开展了系列工作。这些成果不仅服务于当地的政策制定,也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出版,为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并推动学科发展。
更重要的是,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SDG中心提供数据产品的同时,面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相关的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和能力建设项目,提升南方国家的科技能力。
“不可否认,发展中国家在开展生物圈保护区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方面的挑战。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让当地工作者能够用好数据和技术。”郭华东表示。
集成再集成
“未来5年,任务何其艰巨!”郭华东坦言。
2015年,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设定了17个SDGs和169项具体目标,描绘了接下来1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然而,时间过去了2/3,SDGs才实现了不到1/5。“169项具体目标中,30项缺乏基础数据,剩余139项中仅31项进展顺利。”郭华东指出,“因此有人建议,把议程实现时间延至2050年。但是,目前的方向是尽大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科技创新是加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的驱动器,大数据和AI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接下来的5年该怎么走?郭华东认为,中国为全球“打了样”,他以最近两年SDG中心发布的评估报告为例进行了说明。
2024年9月,SDG中心组织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4)》发布。报告中利用大数据和AI对全球7个SDGs及中国227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定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有126个(55.5%)指标提前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今年9月SDG中心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SDGs十周年特别报告》,则对2015年至2024年十年间全球7个及中国全部SDGs进行定量分析与系统评估。报告显示,中国在落实SDGs方面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24年,全国233个指标中已有141个(占60.5%)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
阶段性成果背后,是顶层设计和科技创新双重发力的结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美丽中国建设等政策,展现了国家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加,则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郭华东解释。
未来的关键词,依然是科技创新和全球发展。
郭华东指出,一方面,全球应进一步凝聚共识,通过制定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建立国际综合对地观测系统等方式,共同保护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等人类瑰宝。
另一方面,则是相信科技的力量,以生物圈保护的需求为牵引,不断发展新技术。“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是生物圈保护以及SDGs目标评估的发展方向。”郭华东表示。
而这也是SDG中心今年年初发起“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计划)的初心。
聚焦“数智技术驱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DSP计划目标为打破数据孤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高精度SDGs监测体系,产出数字公共产品;建设跨境云平台与协作网络,推动开放科学生态系统发展;构建面向SDGs的多尺度、跨学科“数字孪生地球”,生成可计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我们有一个口号——‘集成再集成’,通过不同技术交叉融合,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工作。”郭华东说道。同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人们,也应“合作和集成”,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本文链接:郭华东:应对可持续发展永恒命题,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需并重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707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