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合成生物学的途径,用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生产的淀粉量,就能与5亩土地种植出来的玉米相当。”9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合成生物学专场活动上,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始所长马延和表示,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使不依赖土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的淀粉车间制造成为可能,将在未来重塑生物制造与农业生产的格局。
活动现场,马延和以《空气变馒头:从实验室走向未来生活》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分享。
马延和介绍,合成生物学的概念源于1911年。合成生物学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可通过工程化原理,有目的地设计生物系统甚至创造新生命,实现了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
在合成生物学发展历史上,马延和团队牵头完成的人工合成淀粉研究是一大里程碑式进展。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淀粉合成是一个能量输入过程,生化反应步骤多而代谢复杂,很多生理调控的问题和机制都没有搞清楚。”马延和表示,团队从6568种生化反应中筛选出最优路径,通过定向改造酶分子、创建非自然人工酶,解决了热力学匹配、代谢流平衡等世界级难题,最终成功合成了淀粉。
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将自然的代谢过程重新拆解、组装,以二氧化碳、水和氢能为原料,在实验室生产出了淀粉,让科幻小说中的“空气变馒头”从幻想变为现实。2021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
目前,团队正在将淀粉人工合成的途径优化、整合到3.0版本。与玉米合成淀粉相比,人工合成淀粉的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3.5倍,淀粉的合成速度提升了8.5倍,把此前2-3个月的自然淀粉合成时间缩短到数天。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的进程。”马延和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生物学目前已拓展至蔗糖、己糖、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多碳复杂分子的合成,为食品、能源、医药行业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马延和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邢建民、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副院长付小龙,以及合成生物学技术领域的科创企业代表,就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进展和商业化前景等进行深入讨论。
“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由中科创星、东壁科技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共同主办,致力于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创融合与跨界交流平台。
本文链接:聚焦“空气变馒头”,“好望角科学沙龙”专场活动举行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631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919尿毒症关爱日”公益发布会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