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将来一个时期城市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遵循。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夯实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
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绿色低碳发展不仅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能够促进创新要素聚集、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复杂有机体,良好生态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系统观念,把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全面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等各个环节,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为城市注入持久活力。
守护好城市生态空间。城市生态空间既包括城市周边的林地、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区域,也包括城市中的绿道、隔离带、河流等生态廊道以及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共生态空间。这些生态空间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态网络体系,是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撑。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将生态空间纳入法定规划,强化规划刚性,严格执行生态空间占补平衡制度。进一步加强数智技术在常态化管控中的应用,借助无人机巡查、大数据监测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生态空间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监管,及时发现违规开发、非法排污等侵害生态空间行为,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力促产业绿色转型。产业转型升级是城市绿色发展的核心引擎。要加大传统高耗能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对重点行业实施智能化、循环化和全链条改造,采用市场手段倒逼企业使用绿色低碳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推动更多企业向“生态贡献者”转变。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培育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附加值与低排放兼容的绿色经济新增长极。深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通过在产业园区共享治污、供能等基础设施,提升整体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物料循环与数据互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构筑高效协同的产业共生网络。
完善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具有修复生态系统、固碳减排、优化人居体验等多重作用,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对于带动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城市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要做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以森林、湿地、绿道为骨架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以公园城市理念推动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打造“公园+商圈”“公园+博物馆”模式,实现休闲、消费与文旅的有机统一。推动绿色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和低碳化改造,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空气质量等数据,整合导航、人流监测、应急服务等功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使用效率,降低养护成本。明确责任主体,厘清权责边界,建立包括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多元共治的协同保障机制,确保绿色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和稳定运行。
协同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既要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又要着力提升城市功能。生态修复是基础前提,能为城市发展筑牢生态本底;功能提升是主要目标,可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高城市吸引力。要进一步做好水体生态修复,通过控源截污、生态护岸、生物净化等方式,恢复河道与湖泊的自我净化能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河道硬化、湿地萎缩等问题。做好绿地生态修复,通过建设更多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连接分散绿地,提升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解决城市绿地碎片化、植被单一化等问题。做好土壤与山体修复,采用物理修复、生物修复等技术治理污染土壤,通过山体整形、植被复绿等措施,恢复山体的生态屏障功能。做好生态多样性恢复,积极构建城市生物多样性网络,为多种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空间。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改造提升既有建筑,在老旧小区适当增加绿地,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大力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依托城市绿色空间布局公共服务设施,让居民在享受生态环境的同时,能更便捷获取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个系统工程、社会工程,和每个居民息息相关。要增强居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在消费时主动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反对铺张浪费、推广“光盘行动”、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汇聚成守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磅礴力量。要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并畅通环保举报热线、网络监督平台等渠道,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进行全方位、常态化社会监督,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为城市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赵培红 作者系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
本文链接:思想观澜|夯实城市发展的绿色底色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0056-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热点透视|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