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彭敏静 珠海报道
8月25—27日,2025年第一期中国校(园)长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红培表示,中国校(园)长论坛的持续举办,既是北京师范大学深度推动落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更是将珠海校区打造成校(园)长培养“黄埔军校”、助力珠海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创新高地的关键举措。
珠海市副市长苏虎表示,珠海市委、市政府始终履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神圣使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综合实力不断跃升。中国校(园)长论坛不仅搭建了国内教育同仁高端研修平台,更创新构建了优秀教育经验的辐射机制,让卓越校(园)长的治校智慧、骨干教师的育人实践得以跨区域、跨学段传播,实现优质教育经验的“裂变式传递”,有力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协同发展。
不少国内教育界重量级嘉宾分享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郑永和,以《行动中的科学教育》为题,从科学教育的背景与核心理念切入,围绕“加强技术与工程教育的实践探索”和“加强多主体协同育人生态建设”两大维度,系统阐述了科学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刘勇表示,科学教育与科普同等重要,通过分享“选学生能理解的内容、用通俗语言、让学生参与、启迪思考”四条科学教育准则,提出需构建分层科学教育生态。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副校长周舟从“行知创”课程体系的初衷、构建、实践、成果四个维度展开分享。他详细介绍了该课程体系“纵向贯通小初高,横向联动多学科”的特点,分享了学校在思维课堂、课程资源与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文昌航天城管理局投促中心主任邱金坤,结合自身跨界发展经验,通过介绍文昌发射场的独特优势、对比国际航天旅游教育模式、分享在地实践成果,层层递进地阐明了航天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与发展潜力,为科技特色教育的推广提供了创新视角。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原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畅表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需协同发展、有机统一,并倡导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创造。
澳门培正中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高锦辉分享了澳门培正中学在科技教育领域的长期实践成果,展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培养路径,为其他学校开展科技赋能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科学教育组总课程发展主任林威廉博士介绍了香港小初九年一贯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探讨了科学教育“加法”实践的推进路径,为各地科学教育改革与科技融合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
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介绍了珠海一中科学教育的核心思路、实施路径和实践成效,并表示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新路径。
圆桌对话环节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的生态构建”核心议题,从各地的教育现状和特色出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资源互通、特色共建等议题展开讨论,进一步探索区域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和实践路径。
本文链接:2025年中国校(园)长论坛举办,共探大湾区协同育人新路径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911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广东机器人“天团”亮相,佛山单项奖补5000万造智能机器人
下一篇: 私家车“长”出公仔 看似拉风,实则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