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去超市能少走半里地呢!”清晨,家住北京西城区牛街街道的崔阿姨,在新启用的40路公交站前拍了拍自己的购物车。过去,40路公交车站与小区距离较远,给周边居民带来不便。随着枣林前街路口北的新站牌亮相,困扰附近居民多年的公交“最后一公里”难题得到解决。(据《人民日报》8月7日报道)
一个新增的公交站点,让附近居民乘车步行距离缩短近500米,日常出行多了份踏实与舒心。这看似微小的改变,是空间距离的缩短,更是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公共服务理念的跃升。当城市用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精心雕琢每一处细节,将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融入日常点滴,群众身边就会有越来越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增量”。
缩短的公交站距,是对“群众需要什么”的真诚回应。它源于有关部门多轮实地踏勘,源于大数据对客流的细致分析,更源于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成家事来办的感情。或许有人会觉得,500米的距离微不足道,但对腿脚不便的老人、赶时间的上班族、接送孩子的家长而言,距离的缩短却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以百姓心为心,始终敏锐捕捉民生“痛点”,把居民的“问题清单”精准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清单”,方能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落到实处。
缩短的公交站距,是对“群众需要什么”的精准回应。北京40路公交车增设站点,不是“部门说了算”的单向决策,而是问需于民的共同商议。有关方面以“行走的议事厅”方式,组织居民代表、驻区单位开了多次意见征询会,公交集团最终拍板实施多方商议方案。一方面,这种“拒绝粗放、追求精准”的治理逻辑,正是城市治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进阶;另一方面,当市民的声音能直接影响具体问题,“城市是我家”的归属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正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城市文明的高度,从不取决于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是取决于对普通人日常需求的重视和满足程度。杭州开通“民意直通车”,市民一句“想在家门口吃上方便健康的热饭”“夏天等红灯晒得厉害”,主城区就多了社区食堂,非机动车道就装了遮阳棚;深圳推进“厕所革命”,让公厕干净整洁,还增设母婴室、无障碍设施,市民如厕体验从“将就”变得舒心、顺心。这些“微场景”如春雨般润物无声,让市民从一件件民生“小事”中,真切体会到自己的诉求被关注的暖意、声音被倾听的尊重、期盼被回应的踏实,收获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需求都能被郑重以待、用心回应,当服务流程的每一处优化都在传递民生温度,“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美好图景便会愈发清晰。藏在500米站距里的民生考量,正是一座城市最深沉的文明密码。(蔡晓辉)
本文链接:纵横谈丨缩短的公交站距,向上的城市文明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815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集思录丨专业干部“精准育”适配产业发展
下一篇: 英雄河北丨李混子:民兵爆炸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