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增强,科技创新模式也在持续演进。由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科学实验室、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逐渐成为创新平台建设发展的趋势,这些联合创新平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当前,河北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以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夯实校企地协同创新基础
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能够有效平衡各方投入产出诉求,确保各方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中的合理收益,避免因利益分配失衡阻碍资源聚合,推动创新要素持续高效流动与深度融合,增强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实行成果共有,以利益共享助力合作深化。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收益按比例分配”的联合创新机制,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案,明确各方在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环节的权益比例,激发联合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跨区域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整合京津冀三地的技术供需信息、专利资源与产业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研发在高校、中试在企业、产业化在园区”的良性循环,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
坚持风险共担,以责任为纽带促使校企地结成创新共同体。设立科技创新风险补偿基金,由政府财政牵头、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联合攻关项目。对参与联合创新的企业给予研发投入风险补偿,对高校科研团队提供持续的科研经费保障。构建政保银企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政策性保险、银行信贷等金融工具分散创新风险,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效合作机制。
依托平台共建,以资源的高度整合实现校企地发展互促共进。重点在我省主导产业领域建设省级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整合省内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龙头企业的工程化能力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资源。例如,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布局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产业研究院,聚焦电池技术、电控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工程化、产品化转化,形成创新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构建实时快捷的技术对接机制,全面提高协同创新效率
构建实时快捷的技术对接机制,能够打破信息壁垒,让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即时匹配,减少供需错配损耗,加速技术转化流转,全面提升协同创新效率,为平台注入高效运转动能,推动创新资源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优化对接流程、降低沟通成本,使校企合作更加顺畅高效。
瞄准国际技术前沿,实施校企地协同攻关。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联合攻关模式。加快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聚焦省内智能制造企业技术需求,整合京津冀高校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等学科力量,重点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常态化技术需求征集机制,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渠道,面向全省企业征集产业关键技术需求,编制发布需求榜单,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开展“揭榜挂帅”式攻关,推动产学研各方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
聚焦产业需求,力促科技成果转化。在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地的产业集聚区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重点解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中试放大难题。每个中试基地根据产业特点配置中试生产线、检测设备和专业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从工艺优化到产品中试的全流程服务。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和高校成果库双向对接机制,开发线上技术交易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匹配。重点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实验室成果开展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缩短成果转化周期,提高转化成功率。
完善创新链条,以系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全链条创新试点,重点围绕精品钢铁、绿色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产业化应用”创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建立产业研究院,针对产业发展痛点开展工艺革新、装备升级、产品迭代等系统性创新。在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实施“技术攻关+场景应用”示范工程,积极推动风电、光伏发电等领域新技术在本地率先应用。
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助力创新平台长足发展
健全政策保障机制,能够为创新平台在人才、资金、服务等方面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撑,有效降低各方主体合作过程中的制度性风险和交易成本,提升参与的积极性,为平台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强对初创平台的政策支持。在省内重点产业园区推行“科技创新券+风险补偿”组合政策,对企业参与创新平台科技研发给予补助。扩大科技创新券使用范围,支持中小企业购买创新平台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咨询等服务,缓解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压力。在相关城市试点“投贷联动”新模式,鼓励银行根据创新平台孵化企业的技术水平、团队实力等给予信用贷款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健全多元投入模式。对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地方政府应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和金融政策给予支持。对校企共建的创新平台可适当减免部分税收,降低平台运营成本。适度推出“科技贷”“成果转化贷”等金融产品,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入平台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在具备优势和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科技金融集聚区,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吸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集聚。
完善对研发推广者的奖励政策。在收入分配方面,对研发人员和成果推广人员实行奖励倾斜。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攻克关键技术、有效促进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予以相应奖励,让研发人员安心投身技术攻关,让成果推广人员积极推动成果落地。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职称评定、项目优先申报等配套政策,形成多层次激励体系,以多重路径、方法和政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向平台集聚,助力平台高效产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耿立艳 作者系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
本文链接:理论视界|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689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思想观澜|在城市更新中赓续历史文脉
下一篇: 知与行|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