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后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等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引起,其他原因包括免疫反应、输血前筛查漏检、窗口期感染等。输血后肝炎可能与病毒潜伏感染、献血者隐匿性感染、血液制品处理不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
1、病毒潜伏感染
部分献血者处于病毒潜伏期,血液中病原体载量低于检测阈值。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核酸检测发现窗口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产生前存在6-7周检测盲区。此时需采用核酸扩增技术复查,治疗可选用恩替卡韦片、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
2、献血者隐匿性感染
献血者自身携带病毒但未出现临床症状,常规血清学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这种情况在丁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尤为常见,需通过HBV-DNA和HDV-RNA联合检测确认。治疗需联合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
3、血液制品处理不当
血浆蛋白制品在低温乙醇分离过程中可能灭活病毒不彻底,凝血因子浓缩剂存在病毒再激活风险。采用巴氏消毒法处理的白蛋白制剂安全性较高,而冷沉淀等未灭活产品需严格筛查。免疫球蛋白制剂需确保60℃10小时病毒灭活处理。
4、免疫抑制状态
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的患者,输血后易发生病毒再激活。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使用会削弱机体清除病毒能力,需预防性使用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出现肝炎症状时可联合水飞蓟宾胶囊进行保肝治疗。
5、检测技术局限性
第三代ELISA检测对HBV核心抗体敏感度约95%,对HCV抗体窗口期仍有3-4周检测空白。核酸检测可将窗口期缩短至11-15天,但设备成本限制普及率。新兴的化学发光法能提高抗-HBc检出率,配合核酸扩增可降低残余风险。
预防输血后肝炎需严格实施献血者健康问询和血液筛查双重保障,高危人群建议接种乙肝疫苗。输血后出现持续低热、皮肤巩膜黄染需立即检测肝功能,确诊后应卧床休息并保证每日2500-3000毫升水分摄入,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及腌制食品。所有抗病毒药物均须在传染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治疗期间每月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指标。
本文链接:造成输血后肝炎的原因http://www.sushuapos.com/show-9-7220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肝炎通常会传染吗?
下一篇: 甲胎蛋白质偏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