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尾的笔(网络文学作家) 吉云飞(中山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天瑞说符(网络文学作家)
网络文学发展二十余年来,其创作生态虽历经迭代,同时也为当代文学版图留下了一些经典性长篇作品。本栏目邀请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选取网络文学发展史上具备经典性、取得一定文学成就的十二位作家进行长篇访谈,话题包括个人阅读史、文学观形成、重要作品创作、网文史细节、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和自我评价,等等。通过相对完整的创作论,以探寻网络文学的内在机理,促进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化。本系列访谈完整版将收入《创作者说:网络文学代表性作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者
我的文学和思想资源都来自网络
吉云飞:作为“90后”网文作者,你和“70后”猫腻、“80后”愤怒的香蕉很不同。你是91年生人,但完全是“网生一代”,是看网文、玩游戏长大的一代作者,并且特别能捕捉新媒介和新技术的语法。你过去一直是看网文、玩游戏是吗?
狐尾的笔:是。
邵燕君:哪些网文印象深呢?
狐尾的笔:首先是《奥术神座》。这之前,我觉得网文就是打发时间的,跟游戏差不多,只是一种娱乐。看了《奥术神座》,我发现原来网文可以这么写,也是可以回味的,甚至是有文学门槛的。另一本是《替天行道》,这本书烂尾了,但它情绪写得非常好。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把情绪传递到这种地步。还有一本是愤怒的香蕉的《赘婿》。这几本书是我最喜欢的。
邵燕君:《赘婿》带给你什么?
狐尾的笔:价值观。你可以说它比较幼稚,但确实把价值观通过小说传递出来。小说是可以传递价值观的,我从这本书里知道这一点。我写书也是看了它们后,觉得可以尝试。
吉云飞:游戏对你是重要资源?
狐尾的笔:不算很重要。我找素材时,什么载体都找,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游戏只是一个渠道。
邵燕君:《道诡异仙》里边有一个情节特别逗,有个角色谈论我们学院派熟悉的弗洛伊德和福柯那一套,什么本我、自我、超我。在听那一整套话的时候,我感觉说得像那么回事,最后发现是一个神经病在给另外一个神经病讲课。为什么要这么写?
狐尾的笔:这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不是现在被证伪了吗?一种认知你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具体怎么样,得经过时间长河后才能定下来。我就觉得这蛮有意思,你的认知就算当前是对的,但不一定会一直是对的。
吉云飞:其实《道诡异仙》很对得上学术圈的知识趣味。
邵燕君:就是如果让我们去分析的话,可有的说了。
吉云飞:你不是在知乎上看福柯吗?
狐尾的笔:我有可能看过,但没有注意是谁的。我就看有没有用,有用我就记下来,不看书是谁的。
吉云飞:你可能没印象了,但你在北大交流那次其实谈到了福柯。当时我坐在下面,感觉你谈得真对,一下把最内核的部分抓住了。可能如今真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反而是消化。过去挺在乎创作的资源从哪来,不光是文学的,也包括思想的,而且总觉得应该会有一个挺清晰的脉络。但今天只要你有兴趣几乎都能在网上找到很好的资源了。
狐尾的笔:我感觉所有的知识已经被分成小段散在网络里。我有时接触到其中一个,觉得蛮有意思的,或者对我的写作有帮助,就会记住。
吉云飞: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知识民主化,知识甚至会在你每一个日常上网冲浪的时刻不断涌现。
狐尾的笔:这倒是真的。我会一直尝试找新的、有兴趣的知识。
创作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
吉云飞:你创作的动机是什么?
狐尾的笔:开始时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赚钱。但赚够了后,还是想写点不一样的,写点想写的东西。
邵燕君:就算不为了挣钱,作者也会试图去获得读者吧。
狐尾的笔:其实我跟别人不太一样。我在兼职写网文后就基本财富自由了。然后我只要把心中想写的写出来,把自己写爽了,肯定就会吸引一部分跟我同电波的读者。而且我跟爱潜水的乌贼他们不一样,他一本书能照顾到很多读者,我只能照顾一小部分。
吉云飞:这个群体大概有多少人?
狐尾的笔:按均订算,在三、四万左右。虽然《道诡异仙》有20多万均订,但我感觉不少人是跟风来看的。
邵燕君:有三四万人跟着你就很不错呀。我听烽火戏诸侯谈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般觉得网文作者不管是不是为了挣钱,肯定先要照顾读者。但他提出一个观点,说在这么高强度的创作之下,让他去照顾别人的欲望,这事其实做不到,他只能凭本能写。但网络媒介可以筛选出一批同频的人,这意味着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向写爽了后,大家就可以跟着你爽。而且是特别爽,因为作者不是冲着读者来的,是提供了新的东西。
狐尾的笔:我感觉看单纯的爽文,大家已经看得有点腻了。
邵燕君:你是觉得之前大家都没好好爽过。
狐尾的笔:太单一了。比如男频就是“龙傲天”式主角。我之前那本《诡秘地海》,就单纯是一个一个的故事。但我发现大家还是会喜欢,还是想看故事。
邵燕君:从创作论的角度,你觉得对网文作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狐尾的笔:创作的冲动。每天写书要四、五个小时,写的时候需要你进入心流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要保持这种心流,需要创作欲比较强,而且有东西能用出来,不然就重复了。创作欲和学历、思想、题材都没关系。哪怕只是写爽文,创作欲也是最重要的。写爽文能把自己写爽,创作欲能起来,那也很不错。
邵燕君:但我去问一个传统作家,可能也会这么回答我,说创作欲很重要。区别在哪里呢?
狐尾的笔:我没有专门分辨过。
吉云飞:你的创作与倾诉,是为了满足自己吗?
狐尾的笔:为了满足自己。
吉云飞: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甚至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最早看到的是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狐尾的笔:对。一般来说,我写书是先有一个灵感,甚至一个故事片段,在我脑海里不断播放。有可能过一段时间飘走了,也可能它一直飘着,我就会忍不住把它写下来,并有可能根据它扩散成一本书。
日更机制下的创作方式
邵燕君:你说的创作欲在更文机制之下会表现得不太一样?
狐尾的笔:创作方式不太一样。因为有更新量的要求,每天要写四到六千字。很多时候,考虑不了太多,只是本能地更新。传统作者所有的东西,不管是文字,还是情节,都经过深思熟虑,但网络小说不行。作者可能会写大纲、章纲,但大部分内容是依据本能。就是将脑子放空,故事剧情在脑中像电影一样直接流过,跟着影像把文字码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每天更新四五千字。我写得比较少,每天才四千多字。
邵燕君:你每天写完后,它已经放在那,也没法改了,只能往前走。这种写法是不是会容易崩?
狐尾的笔:崩才是常态,不崩是稀有。
邵燕君:什么叫崩?
天瑞说符:人和作品双双垮塌。可能作品先垮,人再垮,或者人先垮,作品再垮,反正双方都垮。
狐尾的笔:我的崩是写作状态完全支撑不下去,坐在那里完全写不了,脑子一片空白。
邵燕君:崩是因为更新机制的不可更改吗?
狐尾的笔:剧情崩了,又改不回来,心里会着急,但其实越急越没用。只要你写作心态能稳住,你就不会垮。我大情节一般写得蛮好,因为心里都想好了,而且是重点照顾的。我写崩的话大部分是一个情节写到一半,发现三四天前的剧情有点不对劲,但又改不了,然后越写越歪,等到你完全发觉的时候,已经晚了。如果能力强,可以想办法修一修,比如从配角入手。要是修不回来了,是个小问题还好,要是大问题,影响主线了,甚至影响主角人设了,就很麻烦。
天瑞说符:对。纸质出版物的状态只有两种,0和1。出版之前,它不存在;出版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书。但网文有0.1、0.2、0.3,一直到最后的1。中间一步出岔子,就到不了1。网文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而正式出版物在定稿的一刹那才诞生,这之前可以说都不算。
吉云飞:完成就是胜利。但男频网文或许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写。它的主流作品篇幅必须要300—500万字,因为要写一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对作者来说,以每天四五千字的速度,也要两三年全身心地投入。对绝大多数人,不太能拖个五年、十年,只有这一种完成方式。何况,连载的机制也好处多多,作者更容易有稳定持续的收入,试错的成本也低,特别是能收到读者源源不断的反馈。
依赖读者反馈,网络文学是和读者共创
邵燕君:如果这么容易崩的话,你又不等着钱用,为什么不多写点攒着?
狐尾的笔:不好多攒。我当天写,当天就要收到反馈。
邵燕君:你需要这个反馈。
狐尾的笔:我特别需要。比如我写一个剧情点,我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我就先写出来一部分。甚至我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议点,我不知道读者会怎么反应,那我先抛出一个小的引子,看一看。包括我写了爽点或泪点后,我要知道读者能不能感应到,能不能跟我同频。
天瑞说符:很简单,就三个字:忍不住。没有人忍得住。能攒20万字就是了不得的定力。还有创作激情的人是忍不住的。
吉云飞:创作从来是要考虑读者接受的。要不为什么费劲辛苦写出来呢?而且大量读者的及时反馈未必比一个人在那冥思苦想、反复打磨效果差。
狐尾的笔:其实这更像一种共创。你一个人去想,没有那么厉害,读者想的点子可能比你好。
邵燕君:所以“本章说”现在特别被作者依赖。
狐尾的笔:我是比较依赖。但有的作者不看,怕被别人喷到崩溃。但恰恰因为不看,收不到读者反馈,才容易被喷。哪怕读者是喜爱、鼓励,他也没有及时收到。
天瑞说符:我的经验是没有人不看。他说不看,其实肯定会看。
吉云飞:还有热情的作者几乎都看。对网文作者而言,接受读者的即时反馈已是一种必需。你发个论文,立刻有许多评论,你也会看。
邵燕君:纸质时期的写作确实是一个人孤独的创作。那种孤独令作家特别痛苦,感到难以战胜。但无论哪边,都有痛苦。纸质的作家不能接受每天更新4000字,他宁愿忍受孤独。
吉云飞:你认为网文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的即时反馈吗?
狐尾的笔:对,另外是共同创作。看“本章说”的读者反馈后,我的大纲虽然不会变,但剧情风格是会改变的。我觉得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创作的。
邵燕君:你能举个例子吗?
狐尾的笔:之前写《诡秘地海》第一卷时,最后一卷我已经写了大纲,也写了大结局。但最后一卷的世界观,我不知道怎么写。但这时有读者说海的下面是天空,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后来我根据这个想法,做了类似于轮回的设定。我把整体的故事,把整条大纲全部框到这个设定里去。如果没有读者,我一个人自己愣写,其实不会这么写的。而且《诡秘地海》就是因为框架弄得很好,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小说。如果单纯我自己写,这本书应该会崩掉。
邵燕君:把你的世界观完善了,提升了层次。
狐尾的笔:是。哪怕我写到后面已经有点写崩了,但是因为完结得好,所以读者评价还不错。这个功劳很大一部分是读者的。
吉云飞:有时读者一句话就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狐尾的笔: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读者可能会给你提醒,或者给你启发。
在《诡秘地海》学会了写内核和情绪
吉云飞:我对你一直有一个特别好奇的点。《诡秘地海》相比你前面在起点写的两本书《艾泽拉斯变形大师》和《太吾传人响当当》,真是脱胎换骨,感觉不是一个人写的。我们以前总觉得厉害的作家好像都是很有天分的,往往一开始就出手不凡。但就算是学徒期,《诡秘地海》以前写得也真挺平庸的,为什么一下子就脱胎换骨了?
狐尾的笔:《诡秘地海》之前的作品更多是模仿。就是看最近什么火,我就学着写。写《诡秘地海》,也是看了《诡秘之主》。但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写得有情绪,很感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和“克系”(指克苏鲁风格)小说比较契合。其次,我发现一本小说还是要有内核,不管内核是什么,多么可笑,多么荒诞。有内核在,整本书就有个“定”的东西,才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是意识到写作技巧的问题。我以前写书完全没有技巧,愣写,《诡秘地海》开始边写边学。我看了詹姆斯·N·弗雷的“写作三部曲”,给我帮助很大。《诡秘地海》其实写到后面一半已经开始崩了,但是你意识到崩了后,尝试用不同的办法往回拉。慢慢就有了经验,知道怎么往回拉了。
吉云飞:之前你也没有完整地写过超长篇,都是几十万字就草草收尾。《诡秘地海》刚开始更新的时候我就看了,感觉就蛮好。你以前的作品给人呆板的感觉,但看《诡秘地海》我觉得这有灵气,有神韵。
狐尾的笔:《诡秘地海》第10章的时候,不是安娜出场吗?
吉云飞:对,安娜出场。
狐尾的笔:我写了之后才意识到小说是以故事为王。当时我写完了,其实节奏的起承转合很差,但它有故事了。
吉云飞:你就不再是模仿某种套路,而是写自己的故事。
狐尾的笔:其实也是尝试不同的风格。我感觉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得一个个试。比如说我之前写过武侠,没有那个味道,但我写《诡秘地海》就特别有味道。我觉得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不是说在所有领域都有天赋,而是在其中一条路上才有天赋。
《道诡异仙》先有丹阳子,后有李火旺
邵燕君:《道诡异仙》是一个什么故事?
狐尾的笔:它是讲一种迷惘的状态,一种认知的碰撞。我写《道诡异仙》的缘起很简单。当时我奶奶做手术,我陪护,在医院的病房里,听到旁边的老爷爷说他好像碰到了奇怪的东西。但在我跟他聊的时候,发现他也不知道什么,他其实是单纯地怕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然后我又想,他的认知和别的不同认知如果碰撞起来会发生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装到一个身体里呢?整本书的内核更像是一种迷惘,一种不可知。我以病房里的老爷爷为原型创作了丹阳子,又根据丹阳子来创作了李火旺这个主角,再扩展成一整本书。
吉云飞:先确定丹阳子。
狐尾的笔:是的。他不认字,但是很执拗,有很强的执念。他跟其他人的认知不一样,在他的认知里面,他活得很精彩、很自强。而且在那个真的有鬼有神的世界,他还是一个迷信的人。我觉得这特别有故事感,蛮有意思。
吉云飞:李火旺则是两种认知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狐尾的笔:嗯,李火旺就是精神病。
邵燕君:我是看了你的小说才理解什么叫精神病。他在自己的内里是那么的有逻辑,对吧?
狐尾的笔:对。不过我开始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想让主角更有矛盾感,因为只有这样,故事才更有冲突。而且当时想写“克系”小说,我就想如果主角需要什么金手指,需要什么身份,然后想到了精神病。对此,我查了一些资料,而且我从小认识这么一个人。如果你站在他的视角,会发现他其实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他只是认知方面出现错误。跟手和脚生病是一样的,他只是脑子生病了。如果要你把自己代入进去,能不能代入?能不能想他所想,再代入到主角里面?我就是这样创作了李火旺这个角色。
吉云飞:先有丹阳子,后有李火旺,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吗?
狐尾的笔:有了丹阳子这个角色,我就想应该把他放在什么位置?我想了很多可能,最后决定把他放在师傅这个位置,而主角是他的弟子。再想什么样的弟子跟这样的师傅会有戏,什么样的世界会有这么疯的师傅并且能够承载他们之后的剧情。
吉云飞:丹阳子做主角,就一定会变成一个黑暗向的故事。
狐尾的笔:肯定是黑暗向的。而且大家也未必喜欢。
吉云飞:虽然他是引发你整部书的起点,但不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克味”是世界的非理性和真理的不可知
邵燕君:李火旺这个人物是怎么构想出来的?
狐尾的笔:是为了保持“克味”。我当时想写一本克苏鲁小说。我的上一本也是克系,虽然现在拿不出手,但也是一本精品,一个月收入能有一万多。然后我想写一本不一样的克系。那什么样的主角能把克系的味道一直维持住呢?我想到精神病,还有两个世界、两种认知的冲撞。这种拉扯我觉得很有克味。
吉云飞:这种拉扯怎么体现克味呢?
狐尾的笔:创造一种SAN值(理智值)降低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维持住。
吉云飞:你说的SAN值降低就是所谓的“理智度”降低,发现没有办法再相信自己可以维持理性,也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找出真相。
狐尾的笔:对。其实我不单单想让主角有SAN值降低的感觉,更想通过主角来让读者感受到。只有让读者亲身感受到了,才是一本合格的克系小说。
吉云飞:你是看了《诡秘之主》之后,才去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吗?
狐尾的笔:不,之前就看了很多,不过我一般是看相关视频。《诡秘之主》后看的。看了后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诡秘之主》其实克味很轻,只是套了个皮。而它克味这么轻,都写得这么好,有这么多人看,那我能不能写重一点?然后才有《道诡异仙》。我就想把克味写得更重一点。
吉云飞:所以一开始其实是那个克味先吸引你。在哪里看的相关视频?
狐尾的笔:我是先看了B站的一个克系的外神、古神和旧日支配者排名的视频。我觉得他们的各种能力、性格等人设或者说怪设,特别有味道。看了这个之后,才去看《七诅咒》《墙中之鼠》等小说。
邵燕君:小说是看电子版吗?
狐尾的笔:是看实体书。但是看了之后发现不好看。毕竟是100年前的书,现在看有点怪怪的,但里面的味道还是很吸引我。
吉云飞:不好看,但是那个味道是怎么传递出来的?你又觉得有味道,又不好看。
狐尾的笔:它的人设我不喜欢,故事我也不喜欢。但它能传递给你细思极恐的感觉。
吉云飞:就是人设不行,故事也不行,但它的世界设定行?
狐尾的笔:对。用在《道诡异仙》,不单是李火旺,大傩也是疯的。主角是疯的,世界也是疯的。
创造世界会有规划,但更像三生万物
吉云飞:有了李火旺,再继续推衍后面的人物和世界。其实我们写论文的思维习惯于先有问题,再搭建一个清晰、有逻辑的框架。但对你来说,是先建立某一个基点,这个点可以是人物、情节、行动,然后你围绕它把整个的世界构建起来。
狐尾的笔:我写作是这样的。先有一个想法,然后把它变成情节、人设或别的东西,然后根据这一点确定整个框架,再给小说找个内核。找到内核之后,才开始铺骨架和肉皮。
吉云飞:挺想听你讲构思的过程,这一点是不写小说的人特别欠缺的。《道诡异仙》的缘起是引起你想到丹阳子的老爷爷,你感受到的有意思的地方是迷惘。
狐尾的笔:我通过他想到的是,如果在一个有鬼神的世界,他的迷信是不是一种错误?在我们这个没有鬼神的世界,当然是一种错误,但如果是在一个有鬼有神的世界呢?就创造了丹阳子。我觉得,哪怕在有鬼神的世界,他的迷信还是一种错误。
邵燕君:什么叫迷信是一种错误?
狐尾的笔:就是愚信,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但只要能给自己一种寄托,就把它当成信仰。
吉云飞:因为不可避免的迷惘和恐惧,而选择去相信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东西。
狐尾的笔:是。
邵燕君:那什么不是错误?
狐尾的笔:我倒没分辨那么多,就是首先你得弄清楚你信仰的到底是什么吧。
邵燕君:还是要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和运转的逻辑。
狐尾的笔:对。这个世界它是活的,它有意识。但哪怕在一个疯掉的世界,我觉得也不应该愚信,而是应该为自己的认知认真努力,或者说为自己的理想拼尽全力。
吉云飞:世界是疯的这个设定是一开始就有的吗?
狐尾的笔:对,这是一开始就有的。
吉云飞:你觉得有了哪些东西之后,这本书就可以写了?
狐尾的笔:先有丹阳子和李火旺,然后李火旺通过牦之门确认世界是疯的,就可以开始写了。其实写网络小说,虽说可能准备了很多,但大部分还是边写边想的。
邵燕君:就开了文再想。
狐尾的笔:不,你前面大纲先写好,部分情节也先写好,但很多过渡和剧情点是边写边想的。尤其你一天要写4000字,你甚至只能被人物推着走。
吉云飞:被推着走。就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访谈文字由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员刘鑫、吉云飞整理)
狐尾的笔(网络文学作家) 吉云飞(中山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天瑞说符(网络文学作家)
网络文学发展二十余年来,其创作生态虽历经迭代,同时也为当代文学版图留下了一些经典性长篇作品。本栏目邀请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选取网络文学发展史上具备经典性、取得一定文学成就的十二位作家进行长篇访谈,话题包括个人阅读史、文学观形成、重要作品创作、网文史细节、对网络文学创作的总体评价和自我评价,等等。通过相对完整的创作论,以探寻网络文学的内在机理,促进网络文学研究的深化。本系列访谈完整版将收入《创作者说:网络文学代表性作家访谈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者
我的文学和思想资源都来自网络
吉云飞:作为“90后”网文作者,你和“70后”猫腻、“80后”愤怒的香蕉很不同。你是91年生人,但完全是“网生一代”,是看网文、玩游戏长大的一代作者,并且特别能捕捉新媒介和新技术的语法。你过去一直是看网文、玩游戏是吗?
狐尾的笔:是。
邵燕君:哪些网文印象深呢?
狐尾的笔:首先是《奥术神座》。这之前,我觉得网文就是打发时间的,跟游戏差不多,只是一种娱乐。看了《奥术神座》,我发现原来网文可以这么写,也是可以回味的,甚至是有文学门槛的。另一本是《替天行道》,这本书烂尾了,但它情绪写得非常好。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小说可以把情绪传递到这种地步。还有一本是愤怒的香蕉的《赘婿》。这几本书是我最喜欢的。
邵燕君:《赘婿》带给你什么?
狐尾的笔:价值观。你可以说它比较幼稚,但确实把价值观通过小说传递出来。小说是可以传递价值观的,我从这本书里知道这一点。我写书也是看了它们后,觉得可以尝试。
吉云飞:游戏对你是重要资源?
狐尾的笔:不算很重要。我找素材时,什么载体都找,小说、电影、电视剧、游戏。游戏只是一个渠道。
邵燕君:《道诡异仙》里边有一个情节特别逗,有个角色谈论我们学院派熟悉的弗洛伊德和福柯那一套,什么本我、自我、超我。在听那一整套话的时候,我感觉说得像那么回事,最后发现是一个神经病在给另外一个神经病讲课。为什么要这么写?
狐尾的笔:这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不是现在被证伪了吗?一种认知你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具体怎么样,得经过时间长河后才能定下来。我就觉得这蛮有意思,你的认知就算当前是对的,但不一定会一直是对的。
吉云飞:其实《道诡异仙》很对得上学术圈的知识趣味。
邵燕君:就是如果让我们去分析的话,可有的说了。
吉云飞:你不是在知乎上看福柯吗?
狐尾的笔:我有可能看过,但没有注意是谁的。我就看有没有用,有用我就记下来,不看书是谁的。
吉云飞:你可能没印象了,但你在北大交流那次其实谈到了福柯。当时我坐在下面,感觉你谈得真对,一下把最内核的部分抓住了。可能如今真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本身并不困难,困难的反而是消化。过去挺在乎创作的资源从哪来,不光是文学的,也包括思想的,而且总觉得应该会有一个挺清晰的脉络。但今天只要你有兴趣几乎都能在网上找到很好的资源了。
狐尾的笔:我感觉所有的知识已经被分成小段散在网络里。我有时接触到其中一个,觉得蛮有意思的,或者对我的写作有帮助,就会记住。
吉云飞: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知识民主化,知识甚至会在你每一个日常上网冲浪的时刻不断涌现。
狐尾的笔:这倒是真的。我会一直尝试找新的、有兴趣的知识。
创作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
吉云飞:你创作的动机是什么?
狐尾的笔:开始时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赚钱。但赚够了后,还是想写点不一样的,写点想写的东西。
邵燕君:就算不为了挣钱,作者也会试图去获得读者吧。
狐尾的笔:其实我跟别人不太一样。我在兼职写网文后就基本财富自由了。然后我只要把心中想写的写出来,把自己写爽了,肯定就会吸引一部分跟我同电波的读者。而且我跟爱潜水的乌贼他们不一样,他一本书能照顾到很多读者,我只能照顾一小部分。
吉云飞:这个群体大概有多少人?
狐尾的笔:按均订算,在三、四万左右。虽然《道诡异仙》有20多万均订,但我感觉不少人是跟风来看的。
邵燕君:有三四万人跟着你就很不错呀。我听烽火戏诸侯谈过这个问题,这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般觉得网文作者不管是不是为了挣钱,肯定先要照顾读者。但他提出一个观点,说在这么高强度的创作之下,让他去照顾别人的欲望,这事其实做不到,他只能凭本能写。但网络媒介可以筛选出一批同频的人,这意味着作者按照自己的方向写爽了后,大家就可以跟着你爽。而且是特别爽,因为作者不是冲着读者来的,是提供了新的东西。
狐尾的笔:我感觉看单纯的爽文,大家已经看得有点腻了。
邵燕君:你是觉得之前大家都没好好爽过。
狐尾的笔:太单一了。比如男频就是“龙傲天”式主角。我之前那本《诡秘地海》,就单纯是一个一个的故事。但我发现大家还是会喜欢,还是想看故事。
邵燕君:从创作论的角度,你觉得对网文作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狐尾的笔:创作的冲动。每天写书要四、五个小时,写的时候需要你进入心流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要保持这种心流,需要创作欲比较强,而且有东西能用出来,不然就重复了。创作欲和学历、思想、题材都没关系。哪怕只是写爽文,创作欲也是最重要的。写爽文能把自己写爽,创作欲能起来,那也很不错。
邵燕君:但我去问一个传统作家,可能也会这么回答我,说创作欲很重要。区别在哪里呢?
狐尾的笔:我没有专门分辨过。
吉云飞:你的创作与倾诉,是为了满足自己吗?
狐尾的笔:为了满足自己。
吉云飞: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甚至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你最早看到的是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狐尾的笔:对。一般来说,我写书是先有一个灵感,甚至一个故事片段,在我脑海里不断播放。有可能过一段时间飘走了,也可能它一直飘着,我就会忍不住把它写下来,并有可能根据它扩散成一本书。
日更机制下的创作方式
邵燕君:你说的创作欲在更文机制之下会表现得不太一样?
狐尾的笔:创作方式不太一样。因为有更新量的要求,每天要写四到六千字。很多时候,考虑不了太多,只是本能地更新。传统作者所有的东西,不管是文字,还是情节,都经过深思熟虑,但网络小说不行。作者可能会写大纲、章纲,但大部分内容是依据本能。就是将脑子放空,故事剧情在脑中像电影一样直接流过,跟着影像把文字码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每天更新四五千字。我写得比较少,每天才四千多字。
邵燕君:你每天写完后,它已经放在那,也没法改了,只能往前走。这种写法是不是会容易崩?
狐尾的笔:崩才是常态,不崩是稀有。
邵燕君:什么叫崩?
天瑞说符:人和作品双双垮塌。可能作品先垮,人再垮,或者人先垮,作品再垮,反正双方都垮。
狐尾的笔:我的崩是写作状态完全支撑不下去,坐在那里完全写不了,脑子一片空白。
邵燕君:崩是因为更新机制的不可更改吗?
狐尾的笔:剧情崩了,又改不回来,心里会着急,但其实越急越没用。只要你写作心态能稳住,你就不会垮。我大情节一般写得蛮好,因为心里都想好了,而且是重点照顾的。我写崩的话大部分是一个情节写到一半,发现三四天前的剧情有点不对劲,但又改不了,然后越写越歪,等到你完全发觉的时候,已经晚了。如果能力强,可以想办法修一修,比如从配角入手。要是修不回来了,是个小问题还好,要是大问题,影响主线了,甚至影响主角人设了,就很麻烦。
天瑞说符:对。纸质出版物的状态只有两种,0和1。出版之前,它不存在;出版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书。但网文有0.1、0.2、0.3,一直到最后的1。中间一步出岔子,就到不了1。网文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而正式出版物在定稿的一刹那才诞生,这之前可以说都不算。
吉云飞:完成就是胜利。但男频网文或许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写。它的主流作品篇幅必须要300—500万字,因为要写一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对作者来说,以每天四五千字的速度,也要两三年全身心地投入。对绝大多数人,不太能拖个五年、十年,只有这一种完成方式。何况,连载的机制也好处多多,作者更容易有稳定持续的收入,试错的成本也低,特别是能收到读者源源不断的反馈。
依赖读者反馈,网络文学是和读者共创
邵燕君:如果这么容易崩的话,你又不等着钱用,为什么不多写点攒着?
狐尾的笔:不好多攒。我当天写,当天就要收到反馈。
邵燕君:你需要这个反馈。
狐尾的笔:我特别需要。比如我写一个剧情点,我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我就先写出来一部分。甚至我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议点,我不知道读者会怎么反应,那我先抛出一个小的引子,看一看。包括我写了爽点或泪点后,我要知道读者能不能感应到,能不能跟我同频。
天瑞说符:很简单,就三个字:忍不住。没有人忍得住。能攒20万字就是了不得的定力。还有创作激情的人是忍不住的。
吉云飞:创作从来是要考虑读者接受的。要不为什么费劲辛苦写出来呢?而且大量读者的及时反馈未必比一个人在那冥思苦想、反复打磨效果差。
狐尾的笔:其实这更像一种共创。你一个人去想,没有那么厉害,读者想的点子可能比你好。
邵燕君:所以“本章说”现在特别被作者依赖。
狐尾的笔:我是比较依赖。但有的作者不看,怕被别人喷到崩溃。但恰恰因为不看,收不到读者反馈,才容易被喷。哪怕读者是喜爱、鼓励,他也没有及时收到。
天瑞说符:我的经验是没有人不看。他说不看,其实肯定会看。
吉云飞:还有热情的作者几乎都看。对网文作者而言,接受读者的即时反馈已是一种必需。你发个论文,立刻有许多评论,你也会看。
邵燕君:纸质时期的写作确实是一个人孤独的创作。那种孤独令作家特别痛苦,感到难以战胜。但无论哪边,都有痛苦。纸质的作家不能接受每天更新4000字,他宁愿忍受孤独。
吉云飞:你认为网文创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读者的即时反馈吗?
狐尾的笔:对,另外是共同创作。看“本章说”的读者反馈后,我的大纲虽然不会变,但剧情风格是会改变的。我觉得实际上是大家一起创作的。
邵燕君:你能举个例子吗?
狐尾的笔:之前写《诡秘地海》第一卷时,最后一卷我已经写了大纲,也写了大结局。但最后一卷的世界观,我不知道怎么写。但这时有读者说海的下面是天空,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后来我根据这个想法,做了类似于轮回的设定。我把整体的故事,把整条大纲全部框到这个设定里去。如果没有读者,我一个人自己愣写,其实不会这么写的。而且《诡秘地海》就是因为框架弄得很好,还算是一个完整的小说。如果单纯我自己写,这本书应该会崩掉。
邵燕君:把你的世界观完善了,提升了层次。
狐尾的笔:是。哪怕我写到后面已经有点写崩了,但是因为完结得好,所以读者评价还不错。这个功劳很大一部分是读者的。
吉云飞:有时读者一句话就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狐尾的笔: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读者可能会给你提醒,或者给你启发。
在《诡秘地海》学会了写内核和情绪
吉云飞:我对你一直有一个特别好奇的点。《诡秘地海》相比你前面在起点写的两本书《艾泽拉斯变形大师》和《太吾传人响当当》,真是脱胎换骨,感觉不是一个人写的。我们以前总觉得厉害的作家好像都是很有天分的,往往一开始就出手不凡。但就算是学徒期,《诡秘地海》以前写得也真挺平庸的,为什么一下子就脱胎换骨了?
狐尾的笔:《诡秘地海》之前的作品更多是模仿。就是看最近什么火,我就学着写。写《诡秘地海》,也是看了《诡秘之主》。但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写得有情绪,很感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和“克系”(指克苏鲁风格)小说比较契合。其次,我发现一本小说还是要有内核,不管内核是什么,多么可笑,多么荒诞。有内核在,整本书就有个“定”的东西,才会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是意识到写作技巧的问题。我以前写书完全没有技巧,愣写,《诡秘地海》开始边写边学。我看了詹姆斯·N·弗雷的“写作三部曲”,给我帮助很大。《诡秘地海》其实写到后面一半已经开始崩了,但是你意识到崩了后,尝试用不同的办法往回拉。慢慢就有了经验,知道怎么往回拉了。
吉云飞:之前你也没有完整地写过超长篇,都是几十万字就草草收尾。《诡秘地海》刚开始更新的时候我就看了,感觉就蛮好。你以前的作品给人呆板的感觉,但看《诡秘地海》我觉得这有灵气,有神韵。
狐尾的笔:《诡秘地海》第10章的时候,不是安娜出场吗?
吉云飞:对,安娜出场。
狐尾的笔:我写了之后才意识到小说是以故事为王。当时我写完了,其实节奏的起承转合很差,但它有故事了。
吉云飞:你就不再是模仿某种套路,而是写自己的故事。
狐尾的笔:其实也是尝试不同的风格。我感觉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得一个个试。比如说我之前写过武侠,没有那个味道,但我写《诡秘地海》就特别有味道。我觉得一个有写作天赋的人,不是说在所有领域都有天赋,而是在其中一条路上才有天赋。
《道诡异仙》先有丹阳子,后有李火旺
邵燕君:《道诡异仙》是一个什么故事?
狐尾的笔:它是讲一种迷惘的状态,一种认知的碰撞。我写《道诡异仙》的缘起很简单。当时我奶奶做手术,我陪护,在医院的病房里,听到旁边的老爷爷说他好像碰到了奇怪的东西。但在我跟他聊的时候,发现他也不知道什么,他其实是单纯地怕某种难以名状的东西。然后我又想,他的认知和别的不同认知如果碰撞起来会发生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把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认知装到一个身体里呢?整本书的内核更像是一种迷惘,一种不可知。我以病房里的老爷爷为原型创作了丹阳子,又根据丹阳子来创作了李火旺这个主角,再扩展成一整本书。
吉云飞:先确定丹阳子。
狐尾的笔:是的。他不认字,但是很执拗,有很强的执念。他跟其他人的认知不一样,在他的认知里面,他活得很精彩、很自强。而且在那个真的有鬼有神的世界,他还是一个迷信的人。我觉得这特别有故事感,蛮有意思。
吉云飞:李火旺则是两种认知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狐尾的笔:嗯,李火旺就是精神病。
邵燕君:我是看了你的小说才理解什么叫精神病。他在自己的内里是那么的有逻辑,对吧?
狐尾的笔:对。不过我开始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想让主角更有矛盾感,因为只有这样,故事才更有冲突。而且当时想写“克系”小说,我就想如果主角需要什么金手指,需要什么身份,然后想到了精神病。对此,我查了一些资料,而且我从小认识这么一个人。如果你站在他的视角,会发现他其实不是疯子,也不是傻子,他只是认知方面出现错误。跟手和脚生病是一样的,他只是脑子生病了。如果要你把自己代入进去,能不能代入?能不能想他所想,再代入到主角里面?我就是这样创作了李火旺这个角色。
吉云飞:先有丹阳子,后有李火旺,这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吗?
狐尾的笔:有了丹阳子这个角色,我就想应该把他放在什么位置?我想了很多可能,最后决定把他放在师傅这个位置,而主角是他的弟子。再想什么样的弟子跟这样的师傅会有戏,什么样的世界会有这么疯的师傅并且能够承载他们之后的剧情。
吉云飞:丹阳子做主角,就一定会变成一个黑暗向的故事。
狐尾的笔:肯定是黑暗向的。而且大家也未必喜欢。
吉云飞:虽然他是引发你整部书的起点,但不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克味”是世界的非理性和真理的不可知
邵燕君:李火旺这个人物是怎么构想出来的?
狐尾的笔:是为了保持“克味”。我当时想写一本克苏鲁小说。我的上一本也是克系,虽然现在拿不出手,但也是一本精品,一个月收入能有一万多。然后我想写一本不一样的克系。那什么样的主角能把克系的味道一直维持住呢?我想到精神病,还有两个世界、两种认知的冲撞。这种拉扯我觉得很有克味。
吉云飞:这种拉扯怎么体现克味呢?
狐尾的笔:创造一种SAN值(理智值)降低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维持住。
吉云飞:你说的SAN值降低就是所谓的“理智度”降低,发现没有办法再相信自己可以维持理性,也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可以找出真相。
狐尾的笔:对。其实我不单单想让主角有SAN值降低的感觉,更想通过主角来让读者感受到。只有让读者亲身感受到了,才是一本合格的克系小说。
吉云飞:你是看了《诡秘之主》之后,才去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吗?
狐尾的笔:不,之前就看了很多,不过我一般是看相关视频。《诡秘之主》后看的。看了后我有一个想法,就是《诡秘之主》其实克味很轻,只是套了个皮。而它克味这么轻,都写得这么好,有这么多人看,那我能不能写重一点?然后才有《道诡异仙》。我就想把克味写得更重一点。
吉云飞:所以一开始其实是那个克味先吸引你。在哪里看的相关视频?
狐尾的笔:我是先看了B站的一个克系的外神、古神和旧日支配者排名的视频。我觉得他们的各种能力、性格等人设或者说怪设,特别有味道。看了这个之后,才去看《七诅咒》《墙中之鼠》等小说。
邵燕君:小说是看电子版吗?
狐尾的笔:是看实体书。但是看了之后发现不好看。毕竟是100年前的书,现在看有点怪怪的,但里面的味道还是很吸引我。
吉云飞:不好看,但是那个味道是怎么传递出来的?你又觉得有味道,又不好看。
狐尾的笔:它的人设我不喜欢,故事我也不喜欢。但它能传递给你细思极恐的感觉。
吉云飞:就是人设不行,故事也不行,但它的世界设定行?
狐尾的笔:对。用在《道诡异仙》,不单是李火旺,大傩也是疯的。主角是疯的,世界也是疯的。
创造世界会有规划,但更像三生万物
吉云飞:有了李火旺,再继续推衍后面的人物和世界。其实我们写论文的思维习惯于先有问题,再搭建一个清晰、有逻辑的框架。但对你来说,是先建立某一个基点,这个点可以是人物、情节、行动,然后你围绕它把整个的世界构建起来。
狐尾的笔:我写作是这样的。先有一个想法,然后把它变成情节、人设或别的东西,然后根据这一点确定整个框架,再给小说找个内核。找到内核之后,才开始铺骨架和肉皮。
吉云飞:挺想听你讲构思的过程,这一点是不写小说的人特别欠缺的。《道诡异仙》的缘起是引起你想到丹阳子的老爷爷,你感受到的有意思的地方是迷惘。
狐尾的笔:我通过他想到的是,如果在一个有鬼神的世界,他的迷信是不是一种错误?在我们这个没有鬼神的世界,当然是一种错误,但如果是在一个有鬼有神的世界呢?就创造了丹阳子。我觉得,哪怕在有鬼神的世界,他的迷信还是一种错误。
邵燕君:什么叫迷信是一种错误?
狐尾的笔:就是愚信,他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具体是什么,但只要能给自己一种寄托,就把它当成信仰。
吉云飞:因为不可避免的迷惘和恐惧,而选择去相信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的东西。
狐尾的笔:是。
邵燕君:那什么不是错误?
狐尾的笔:我倒没分辨那么多,就是首先你得弄清楚你信仰的到底是什么吧。
邵燕君:还是要理解这个世界的构成和运转的逻辑。
狐尾的笔:对。这个世界它是活的,它有意识。但哪怕在一个疯掉的世界,我觉得也不应该愚信,而是应该为自己的认知认真努力,或者说为自己的理想拼尽全力。
吉云飞:世界是疯的这个设定是一开始就有的吗?
狐尾的笔:对,这是一开始就有的。
吉云飞:你觉得有了哪些东西之后,这本书就可以写了?
狐尾的笔:先有丹阳子和李火旺,然后李火旺通过牦之门确认世界是疯的,就可以开始写了。其实写网络小说,虽说可能准备了很多,但大部分还是边写边想的。
邵燕君:就开了文再想。
狐尾的笔:不,你前面大纲先写好,部分情节也先写好,但很多过渡和剧情点是边写边想的。尤其你一天要写4000字,你甚至只能被人物推着走。
吉云飞:被推着走。就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访谈文字由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成员刘鑫、吉云飞整理)
本文链接:网文写作是规划一个世界,然后与读者共创http://www.sushuapos.com/show-6-1613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