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在推动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宕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产业定向、需求导向,培评融合、产才融通”为核心主线,深入实施“产培评”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产业发展与人才供给的匹配难题,为县域特色产业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精准对接 构建供需匹配新机制
找准方向是成功的一半。宕昌县人社局坚持将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县上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系统谋划并出台了《宕昌县职业技能培训“产培评”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将中药材种植加工、依托官鹅沟大景区的“羌源味到”农文旅品牌、以及“哈达铺建筑人”等劳务品牌作为重点扶持方向。
“无缝衔接”培训与需求。宕昌县人社局建立了跨部门、跨乡镇的联动摸排机制,动态收集企业用工缺口与劳动者的培训意愿。这一机制推动形成了从“岗位需求挖掘”到“定制化技能培训”,再到“规范化技能评价”,最终实现“精准化就业服务”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培训规划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聚焦特色 打造示范引领新样板
典型引路,方能行稳致远。宕昌县着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培训示范项目,让“产培评”模式在乡土中扎根,在产业中结果。
在宕昌县城关镇风景如画的官鹅沟景区,“羌源味到”特色菜品制作培训班吸引了117名学员参与,他们学习的不仅是厨艺,更是端稳“旅游饭”的本领。在素有“药材之乡”美誉的哈达铺镇,创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为12家合作社的130余名从业人员提供了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面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人才基础。此外,县人社局还联合妇联、团委等部门,成功举办了2025年“产培评”融合创业能力提升训练营,吸引了70多家企业的百余位创业者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本土创业热情。这些生动实践,成为了“产培评”一体化模式赋能产业、促进就业的鲜活注脚。
成效凸显,实现就业增收新突破
检验工作的最终标准是实效。宕昌县始终坚持就业导向,将培训效果实实在在体现在群众的就业增收上,大力推行“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片”的良性发展模式。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在“羌源味到”菜品制作培训的117名学员中,已有105人成功在景区周边的农家乐、酒店客栈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就业率高达89.74%,有效支撑了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创业训练营则帮助创业者们拓宽了思路,提升了能力,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整合培训资源与技能评价,培训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5%以上。
更令人欣喜的是,技能培训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木耳乡拉寺村村民小赵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他在2025年参加了农艺工培训,系统学习了党参、黄芪的育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如今,他预计年产党参3.5吨、黄芪2.3吨,年收入从过去务工时的6万元大幅提升至15万元。更重要的是,他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连片种植区”,实现了从个人致富到群体增收的跨越。这一典型案例经多家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良好反响。
展望未来,续写产才融合新篇章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宕昌县人社局负责人王胜利表示,下一步人社局将持续深化“产培评”一体化改革:一是进一步强化需求调研,提升培训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适配度;二是加大政策宣传引导,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着力破解季节性用工等培训难题;三是促进资源高效整合,推动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在课程开发、师资共享、实践教学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四是完善“培训-评价-就业-服务”全流程闭环管理,加强训后跟踪回访与服务,切实提升就业的稳定性与质量,为宕昌县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加坚实的人才引擎。(刘国庆)
本文链接:甘肃宕昌:“产培评”融合 激发振兴新动能http://www.sushuapos.com/show-5-7563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