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连着下了几天,洪水紧接着就来了。
据珠江水利委员会微信公众号“珠江水文”发布的信息,4月20日20时45分,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流量涨至120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8.12米,达到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的标准,编号为“北江2024年第2号洪水”。而在4月7日,北江刚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
洪水再次过境,散落在北江沿线的村落也将再度面临洪水的考验。在广东省韶关市江湾镇,洪水过境后,断水、断电的江湾镇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洪水中的“孤岛”。村民为躲避洪灾带来的次生灾害,不得不离开住所,在安置点里度过两个提心吊胆的夜晚。
4月23日,洪水逐渐退去。村庄与外界恢复联系。在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村民们走出门,拿着扫把,清扫着地面上的淤泥。白色油漆粉刷过的墙面上,还留着两天前洪水入侵时的痕迹。洪水走了,但恢复正常的生活仍需要时间。
洪水来了
住在广东省韶关市江湾镇倒流水村村民邹杰记得,雨是从4月19日开始变大的。站在自家饭店门口,望着不远处翻滚的北江,邹杰心里有些不安。他从小生活在江边,经验告诉他,“要发大水了”。
店里还有一两桌客人在吃饭,邹杰将客人劝离,“我担心水大了,客人开车走不了。”像每次洪水来临前一样,邹杰用铁皮和沙包堵住店里容易进水的位置,再将房间里的门窗关好,电闸拉下。做好一切准备后,他离开饭店,回到了70米外的家中。“家里的地势比饭店高出5米左右,安全一些。”
4月19日14时,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暴雨落下,北江的水位线正在不断上涨。据韶关气象台发布消息,19日夜间到20日,需要注意防御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和山洪、城乡积涝。
邹杰回忆,19日晚,村里下了一整夜的雨。第二天早上8点起床,邹杰发现,江水已漫过堤坝,灌进了村里的农田,不远处地势低洼的房屋也被淹在水里。所幸,他所居住的房屋地势较高,房屋并未进水。
坏消息在一小时后传来,家里的水电突然停了。不久,手机也没了信号。对于邹杰来说,洪水并不陌生,但眼前的情景仍让他感到恐惧。邹杰放不下心,他离开家,想去饭店看看情况,却发现自家的饭店早已被淹在了水里,“水位快接近2米了,门口的沙袋、铁皮都不见了。”
村民邹杰记得,20日下午,村委会派人挨家挨户地通知,让村里的人转移到村委会内的安置点,“怕村里出现山体滑坡”。离开家时,邹杰只带了些干粮、手电筒和手机。
夜里,安置点偶尔亮着几束手机发出的微光。村里电力依旧没有恢复。进村的道路已经出现塌方,且已经被中断。此刻的江湾镇更像是一个“孤岛”。大家只能聚在一起聊天,互相安慰。村里年龄大的老人担心家里的房子,害怕山体滑坡把房子给冲垮了,也担心地里的农作物。邹杰安慰他们说:“人没事就好。”这两天夜里,邹杰几乎没怎么睡觉,“地板太硬,睡不着,有时候实在睁不开眼了,才会迷迷糊糊睡着。”
熬到白天,村民们会去到离安置点较近的人家里,大家拿着从家里带出来的食材,凑在一起煮,“家里有菜就拿菜,有米就拿米,煮出来大家一起去吃。”
江湾镇上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家住在江湾镇的邹志平回忆,4月19日,他就收到了提示短信,提醒他从20日起,广东多地将出现大暴雨,致害风险高。那时,他看到家里还有此前囤积的食物和瓶装矿泉水,便放下心来。他回忆,20日上午,家中水位达到峰值,深至一米,他和家人只能住在自建房的二楼,“没办法下去”。家里同样断水断电,手机也没信号了,联系不上家人朋友。
21日白天,洪水逐渐退去。邹杰去了自己的饭店。店里一片狼藉,积水没过膝盖,地上布满了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店里的窗户和门都坏了,家电也没办法用了。”
洪水经过江湾镇后,并未就此退却,而是顺着山势向100多公里外的广东省英德市袭去。洪水,对于英德市连江口镇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连江口镇位于北江、连江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小镇带来了宝贵旅游资源,但在每年汛期,这个小镇也不得不面临洪涝灾害的考验。
21日清晨6点,罗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唤醒。来的人提醒她,连江口镇将有洪水过境,要注意安全。罗灿没多想,她将一楼的冰柜、微波炉、沙发抬上了二楼。家里有米、面、油,足够一家人吃上一阵子。她走进菜市场,想买点土豆,“发现大家都在囤东西。”
洪水来了。21日夜里10点,罗灿眼看着洪水倒灌进了一楼,住在二楼的她仍一夜无眠。“一夜爬起了4、5次,睡不着。”她在二楼的窗边放一把长梯,“水涨上来,可以用来逃生。”
罗灿回忆,22日凌晨4点,屋里的水位最高涨到60厘米左右后,开始下降。另一天天亮,她听说,镇里地势较低、靠江边位置的楼房,水淹了一米多深。
接力救援
4月20日,广东的民间救援队陆续前往受灾地区进行救援。上午8点左右,韶关市登山协会成员们接到消息,市区低洼地区积水被淹,需要进行人员转移。正在培训的50多名成员立即投入救援。“我们协会有过不少救援经验,大家分工后就各自带上橡皮艇、救援绳、救生衣、救生圈等设备前往各区的灾区协助转移了。”韶关市登山协会成员吴女士说。
吴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韶关常下大雨,几个月前政府还将城市下水道进行过疏通,但当时一出门她还是有点惊讶,“7点多,出门培训时还没积水,现在市区街道上低洼处积水已然到小腿肚。雨也不见停歇,反而越下越大。”
韶关市登山协会的成员侯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主要负责把低洼地区的居民、住在高楼里无法出入的居民转移。当他们到达市救援中心的时候,看到已经有伤员送过来了。侯先生说,大多数伤员看起来伤得不重,都是轻微伤,但感觉他们情绪很低落,很少说话。应急救援中心里有厨房,24小时提供餐食,伤员们都在那里用餐,晚上政府将他们送到宾馆休息。
20日下午,登山协会的侯先生和协会成员继续赶往浈江区南郊片区的乐园镇,进行人员转移。山脚下的村庄里,积水已经有一米多深。大水从山上往下冲刷,他们救援的皮划艇不得不采取S形路线,迎着急流往居民区走。“皮划艇的速度稍快一点,就能感受到雨抽打在脸上。”侯先生说。
侯先生介绍,当时乐园镇很多地方已经断电,但居民的情况都比较稳定,老弱病残优先,居民们都在陆续向外撤离。多方力量合作下,大约五六个小时就将被困人员转移出来了。
救援力量也陆续抵达“孤岛”江湾镇。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队员罗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20日他们就开车前往断水、断电、断网的江湾镇进行救援,但是通往江湾镇的公路上出现了十多处塌方,行进缓慢。在前往江湾镇的路上,罗先生载着政府工作人员,将他们送到车能到达的最接近江湾镇的位置,然后他们下车徒步进入江湾镇。
侯先生说,21日,韶关市区洪水已经开始退去,韶关市登山协会的部分成员也在陆续转向英德进行协助救援。韶关市登山协会的成员潘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救援队伍已经转战英德望埠镇。洪水来临前,当地鼓励居民投靠其他地区的亲戚,无处投靠的则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还有部分老人不愿离开家。于是,韶关市登山协会成员抵达英德后,驾驶冲锋艇给留守家中的老人送食物、水等生活物资。
“21日雨就停了,但23日水才开始退。”潘先生称,望埠镇很多村子里的房子一楼都被大水淹没,车无法开到村里,只能靠船来运输物资。
22日凌晨,前往江湾镇的通道被打通了,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进入江湾镇。进入江湾镇后,罗先生看到,路上全是黄色的泥浆,以及被雨水冲来的树枝、杂物和碎石,有些房子已经被冲垮了,附近的河流流速很快,颜色浑浊。
侯先生说,22日晚,他们也收到了政府通知,需前往江湾镇,去送食物、发电机、汽油、柴油等等。当地路况差,部分路面塌方,只有越野车才能开进去。
医护人员乘坐的救护车陷在了泥中,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成员将救护车里的药品放到自己车上,然后搭载着医护人员,尽快前往位于江湾中学的应急中心,他们将在那里搭建临时医疗点。
普通的轿车很难正常行驶,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成员驾驶着越野车,源源不断将物资、人员送往应急中心。罗先生说,刚开始进入江湾镇时,看到居民的神色还有些惶恐,当居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救援队、医护人员、消防以及解放军进入时,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激动。送完物资和人员后,他们又帮忙一起拖车,把救护车、公务车从泥里拉出来。
罗先生还说,因为应急中心和临时医疗点的条件有限,伤势严重的伤者、老人和小孩,则被直升机送往韶关市区。22日下午,民间救援队已退出江湾镇,由武警和当地消防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救援。
4月23日,应急管理部发布消息,经各方全力抢险救援,目前进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的通道已全面打通,前期6个失联村庄均已取得联系,村组人员基本生活有保障。4月21日至22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参与抗洪抢险340起,出动消防救援指战员2554人次,车辆444辆次、舟艇245艘次,营救遇险被困群众170人。
新京报记者 熊丽欣 彭镜陶 吴梦真 实习生 张新惠 郝哲琳
大雨连着下了几天,洪水紧接着就来了。
据珠江水利委员会微信公众号“珠江水文”发布的信息,4月20日20时45分,北江干流石角水文站流量涨至12000立方米每秒,相应水位8.12米,达到水利部《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的标准,编号为“北江2024年第2号洪水”。而在4月7日,北江刚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
洪水再次过境,散落在北江沿线的村落也将再度面临洪水的考验。在广东省韶关市江湾镇,洪水过境后,断水、断电的江湾镇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洪水中的“孤岛”。村民为躲避洪灾带来的次生灾害,不得不离开住所,在安置点里度过两个提心吊胆的夜晚。
4月23日,洪水逐渐退去。村庄与外界恢复联系。在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村民们走出门,拿着扫把,清扫着地面上的淤泥。白色油漆粉刷过的墙面上,还留着两天前洪水入侵时的痕迹。洪水走了,但恢复正常的生活仍需要时间。
洪水来了
住在广东省韶关市江湾镇倒流水村村民邹杰记得,雨是从4月19日开始变大的。站在自家饭店门口,望着不远处翻滚的北江,邹杰心里有些不安。他从小生活在江边,经验告诉他,“要发大水了”。
店里还有一两桌客人在吃饭,邹杰将客人劝离,“我担心水大了,客人开车走不了。”像每次洪水来临前一样,邹杰用铁皮和沙包堵住店里容易进水的位置,再将房间里的门窗关好,电闸拉下。做好一切准备后,他离开饭店,回到了70米外的家中。“家里的地势比饭店高出5米左右,安全一些。”
4月19日14时,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发布暴雨黄色预警。暴雨落下,北江的水位线正在不断上涨。据韶关气象台发布消息,19日夜间到20日,需要注意防御强降水及其引发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和山洪、城乡积涝。
邹杰回忆,19日晚,村里下了一整夜的雨。第二天早上8点起床,邹杰发现,江水已漫过堤坝,灌进了村里的农田,不远处地势低洼的房屋也被淹在水里。所幸,他所居住的房屋地势较高,房屋并未进水。
坏消息在一小时后传来,家里的水电突然停了。不久,手机也没了信号。对于邹杰来说,洪水并不陌生,但眼前的情景仍让他感到恐惧。邹杰放不下心,他离开家,想去饭店看看情况,却发现自家的饭店早已被淹在了水里,“水位快接近2米了,门口的沙袋、铁皮都不见了。”
村民邹杰记得,20日下午,村委会派人挨家挨户地通知,让村里的人转移到村委会内的安置点,“怕村里出现山体滑坡”。离开家时,邹杰只带了些干粮、手电筒和手机。
夜里,安置点偶尔亮着几束手机发出的微光。村里电力依旧没有恢复。进村的道路已经出现塌方,且已经被中断。此刻的江湾镇更像是一个“孤岛”。大家只能聚在一起聊天,互相安慰。村里年龄大的老人担心家里的房子,害怕山体滑坡把房子给冲垮了,也担心地里的农作物。邹杰安慰他们说:“人没事就好。”这两天夜里,邹杰几乎没怎么睡觉,“地板太硬,睡不着,有时候实在睁不开眼了,才会迷迷糊糊睡着。”
熬到白天,村民们会去到离安置点较近的人家里,大家拿着从家里带出来的食材,凑在一起煮,“家里有菜就拿菜,有米就拿米,煮出来大家一起去吃。”
江湾镇上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家住在江湾镇的邹志平回忆,4月19日,他就收到了提示短信,提醒他从20日起,广东多地将出现大暴雨,致害风险高。那时,他看到家里还有此前囤积的食物和瓶装矿泉水,便放下心来。他回忆,20日上午,家中水位达到峰值,深至一米,他和家人只能住在自建房的二楼,“没办法下去”。家里同样断水断电,手机也没信号了,联系不上家人朋友。
21日白天,洪水逐渐退去。邹杰去了自己的饭店。店里一片狼藉,积水没过膝盖,地上布满了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店里的窗户和门都坏了,家电也没办法用了。”
洪水经过江湾镇后,并未就此退却,而是顺着山势向100多公里外的广东省英德市袭去。洪水,对于英德市连江口镇的居民来说并不陌生。连江口镇位于北江、连江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给小镇带来了宝贵旅游资源,但在每年汛期,这个小镇也不得不面临洪涝灾害的考验。
21日清晨6点,罗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唤醒。来的人提醒她,连江口镇将有洪水过境,要注意安全。罗灿没多想,她将一楼的冰柜、微波炉、沙发抬上了二楼。家里有米、面、油,足够一家人吃上一阵子。她走进菜市场,想买点土豆,“发现大家都在囤东西。”
洪水来了。21日夜里10点,罗灿眼看着洪水倒灌进了一楼,住在二楼的她仍一夜无眠。“一夜爬起了4、5次,睡不着。”她在二楼的窗边放一把长梯,“水涨上来,可以用来逃生。”
罗灿回忆,22日凌晨4点,屋里的水位最高涨到60厘米左右后,开始下降。另一天天亮,她听说,镇里地势较低、靠江边位置的楼房,水淹了一米多深。
接力救援
4月20日,广东的民间救援队陆续前往受灾地区进行救援。上午8点左右,韶关市登山协会成员们接到消息,市区低洼地区积水被淹,需要进行人员转移。正在培训的50多名成员立即投入救援。“我们协会有过不少救援经验,大家分工后就各自带上橡皮艇、救援绳、救生衣、救生圈等设备前往各区的灾区协助转移了。”韶关市登山协会成员吴女士说。
吴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韶关常下大雨,几个月前政府还将城市下水道进行过疏通,但当时一出门她还是有点惊讶,“7点多,出门培训时还没积水,现在市区街道上低洼处积水已然到小腿肚。雨也不见停歇,反而越下越大。”
韶关市登山协会的成员侯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他们主要负责把低洼地区的居民、住在高楼里无法出入的居民转移。当他们到达市救援中心的时候,看到已经有伤员送过来了。侯先生说,大多数伤员看起来伤得不重,都是轻微伤,但感觉他们情绪很低落,很少说话。应急救援中心里有厨房,24小时提供餐食,伤员们都在那里用餐,晚上政府将他们送到宾馆休息。
20日下午,登山协会的侯先生和协会成员继续赶往浈江区南郊片区的乐园镇,进行人员转移。山脚下的村庄里,积水已经有一米多深。大水从山上往下冲刷,他们救援的皮划艇不得不采取S形路线,迎着急流往居民区走。“皮划艇的速度稍快一点,就能感受到雨抽打在脸上。”侯先生说。
侯先生介绍,当时乐园镇很多地方已经断电,但居民的情况都比较稳定,老弱病残优先,居民们都在陆续向外撤离。多方力量合作下,大约五六个小时就将被困人员转移出来了。
救援力量也陆续抵达“孤岛”江湾镇。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队员罗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20日他们就开车前往断水、断电、断网的江湾镇进行救援,但是通往江湾镇的公路上出现了十多处塌方,行进缓慢。在前往江湾镇的路上,罗先生载着政府工作人员,将他们送到车能到达的最接近江湾镇的位置,然后他们下车徒步进入江湾镇。
侯先生说,21日,韶关市区洪水已经开始退去,韶关市登山协会的部分成员也在陆续转向英德进行协助救援。韶关市登山协会的成员潘先生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救援队伍已经转战英德望埠镇。洪水来临前,当地鼓励居民投靠其他地区的亲戚,无处投靠的则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还有部分老人不愿离开家。于是,韶关市登山协会成员抵达英德后,驾驶冲锋艇给留守家中的老人送食物、水等生活物资。
“21日雨就停了,但23日水才开始退。”潘先生称,望埠镇很多村子里的房子一楼都被大水淹没,车无法开到村里,只能靠船来运输物资。
22日凌晨,前往江湾镇的通道被打通了,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进入江湾镇。进入江湾镇后,罗先生看到,路上全是黄色的泥浆,以及被雨水冲来的树枝、杂物和碎石,有些房子已经被冲垮了,附近的河流流速很快,颜色浑浊。
侯先生说,22日晚,他们也收到了政府通知,需前往江湾镇,去送食物、发电机、汽油、柴油等等。当地路况差,部分路面塌方,只有越野车才能开进去。
医护人员乘坐的救护车陷在了泥中,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成员将救护车里的药品放到自己车上,然后搭载着医护人员,尽快前往位于江湾中学的应急中心,他们将在那里搭建临时医疗点。
普通的轿车很难正常行驶,韶关市越野公益救援协会成员驾驶着越野车,源源不断将物资、人员送往应急中心。罗先生说,刚开始进入江湾镇时,看到居民的神色还有些惶恐,当居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救援队、医护人员、消防以及解放军进入时,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激动。送完物资和人员后,他们又帮忙一起拖车,把救护车、公务车从泥里拉出来。
罗先生还说,因为应急中心和临时医疗点的条件有限,伤势严重的伤者、老人和小孩,则被直升机送往韶关市区。22日下午,民间救援队已退出江湾镇,由武警和当地消防部门进行进一步的救援。
4月23日,应急管理部发布消息,经各方全力抢险救援,目前进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的通道已全面打通,前期6个失联村庄均已取得联系,村组人员基本生活有保障。4月21日至22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参与抗洪抢险340起,出动消防救援指战员2554人次,车辆444辆次、舟艇245艘次,营救遇险被困群众170人。
新京报记者 熊丽欣 彭镜陶 吴梦真 实习生 张新惠 郝哲琳
本文链接:救援“孤岛”江湾镇http://www.sushuapos.com/show-5-1341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优待证男孩”毛豆立志要当海军
下一篇: 我国拟提高财务造假罚款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