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微信公众号“淘宝”消息,7月14日,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宣布,在订单结构向全品类深度拓展的同时,淘宝闪购日订单量再次突破8000万创新高——而且,这是不含自提及“0元购”的数据。公告同时表示,淘宝闪购日活跃用户数在突破2亿基础上,本周又环比净增15%,再创新高。
这是阿里宣布“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之后,淘宝闪购又一次更新“成绩单”。
公告显示,新的消费浪潮,给很多实体行业的中小商家带来了红利。数据显示,生鲜行业,中小商家整体订单环比增长238%;水果行业中小商家环比增长344%;酒水行业中小商家环比增长532%。此外,淘宝闪购上线以来,新注册商家超过24万,大部分为中小商家。其6月份订单量环比增长近150%,商家店均实收环比增长近100%。
更多的订单,也给骑手等劳动者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据公告,项目推出后,骑手的就业人数与平均收入保持双重增长,大消费新业态稳就业的价值日益凸显。淘宝闪购上线以来,骑手数量整体同比增长78%,其中众包骑手整体增长120%;骑手群体的收入显著增长,活跃稳定的众包骑手月均收入超12500元。
今年3月以前,以外卖为代表的即时零售市场日均订单总量,约在每日9000万到1亿单左右。如今,整个市场的日均单量已经超过2.3亿订单——据各平台官方战报,淘宝闪购订单量突破8000万单(不含自提及“0元购”的订单,7月14日公布);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超过1.5亿单(7月13日公布)。
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以及补贴带来的订单短期波动性,人们目前无法对所谓“平台胜负输赢”给予定论。但无可置疑的是,整个中国消费市场的积极性,已经被极大调动——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庞大的增量市场已经被创造出来,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正在给消费市场创造新的引擎。这也是“大消费”逐渐升温的一个缩影。
7月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李勇坚教授对观察者网表示,大消费是一个不同于“即时零售”的概念,它是在一个50万亿级体量的市场上去发掘内生性需求,“做大蛋糕”。
50万亿体量大消费市场
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发布全员邮件,宣布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在外界看来,淘宝和饿了么、飞猪的“会师”,意味着三家平台将结合各自的能力和资源积淀“统一作战”。全员信直言,这是阿里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
虽然平台和行业企业,至今没有对“大消费”进行明确定义。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李勇坚教授看来,“大消费市场”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外卖市场”、甚至“即时零售市场”的概念。“大消费”的核心特质是挖掘内生性消费需求,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消费阶段和商业生态。
李勇坚指出,即时零售是一种新的业态,是一种新的消费实体等商品的方式;“大消费”是一个新的消费阶段。以前的很多消费,都是围绕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展开的,但现在消费的品类、场景和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就催生了“大消费”。大消费的市场体量约在50万亿人民币左右,而即时零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约为1-2万亿。
在绝大多数场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即时零售市场”,主要是本地供给的匹配——通过“互联网+”和即时配送网络,本地商家或者说“配送可达圈”里的供给,可以快速地触达消费者。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更大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丰富供给和本地消费的相互匹配,也鲜有需求侧对供给侧的反向改造。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时零售”更多是满足消费者现有需求,是供给的丰富化、个性化和即时化,但它并不是一个“升级”的概念;而大消费的一大不同在于,它的底层逻辑在于推动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满足,“向人们内心深处去寻找潜在发展空间”,这是一个业态的跃升。
在李勇坚看来,大消费的最大特点,是其做大蛋糕的底线思维。以前,电商的供给(亿级别SKU)和即时零售(数百到万数千级SKU,通常不超过万级),能力上是相对分割的,即时零售的供给大多受限于配送范围内的供给生态。“大消费”则是要将线上能力和线下能力进行一次彻底的打通,反哺商家。
传统模式下,平台只提供交易撮合服务,很难帮助线下本地商家经营和成长——大多数是提供了信息匹配和即时配送服务。而“大消费”的线上下全面打通,可以用大数据和算法帮助商家洞察消费者需求,扩大商家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平台和商家不是相互剥削的关系,(大消费)不是分蛋糕,而是找增量、做蛋糕这样的一个过程。”
消费品牌化,“大消费”背后的深层次转型
我们注意到,和之前的“外卖大战”相比,今天中国的消费市场上,无论是“即时零售”之争还是“大消费”布局,新老玩家们在同样重视订单量的基础上,都更注重发展质量——的确,市场竞争必然要从补贴消费者入手,但是很多企业的注意力和资源,正在明显向供给侧倾斜。
此前,淘宝闪购宣布,在补贴消费者的同时,将同时上线店铺补贴、商品补贴、配送补贴、免佣减佣等措施,促进商家生意增长,(大消费平台)将“以巨大流量反哺线下商业和服务业”;无独有偶,聚焦外卖市场的京东外卖也宣布将投入超百亿元真金白银,打造5A级商家服务体系,帮助更多品质餐饮商家实现线上生意可持续增长。
在大消费的市场背景下,中国数字型平台企业的竞争,已经拓展到“做大做优供给侧”。李勇坚对观察者网表示,大消费的发展,本质上是平台型经济和线下实体连接关系的变化。平台、商家更尊重用户,商家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会极大地有利于中国整个线上线下商业生态的良性化。
正如中国电商曾经经历的那样,大消费的发展,将带来外卖、闪购、闪送领域的品质化和品牌化升级。
李勇坚指出,大消费发展意味着三个层次的品牌融合:平台品牌、店铺品牌、商品品牌,三者融合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品牌体系。不管一个消费者是“认准牌子(平台、店铺、商品)”,还是“满足需求”(比如即时配送、情绪价值、售后网络),大消费都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也是传统即时零售时常做不到的,它主要聚焦在实体商品层面。
李勇坚强调,充分的多元市场竞争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提防非真实需求膨胀和市场虚假繁荣等潜在风险。这要求企业积极作为,实事求是,运用真实数据和算法能力,冷静地去认识市场,投入更多精力到技术迭代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平台要坚持合作精神,和商家共同去发掘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事情”。
对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新的挑战。
“阿里,或者其他中国数字经济平台,他们过去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优势条件,比如庞大的用户规模和丰富的消费需求,比如多年的供应链数字化的经验和理解。在大消费出来以后,他们也会发挥他们整合供应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的能力。”李勇坚如是说。
“大消费是平台型企业能力和业务的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平台更应该注意企业责任。比如品控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还有就是整个生态体系的价值分配,不能压榨某一方,讨好另一方,”,李勇坚同时提醒,“大消费一定是一个可持续的,全新的发展逻辑。”
本文链接:50万亿大消费市场,正在打响“增长战役”http://www.sushuapos.com/show-3-14939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结束六连增,传音和OPPO挤进前五
下一篇: Agent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