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忠县,近20万亩的连绵竹海不仅成为当地的生态屏障,更是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的桂仁意等专家教授再次来到重庆忠县开展科技服务工作,这已经说不清楚是他第几次来这里从科技“上门”了。发现经过10多年的持续帮扶,当地笋用竹林已经发展到了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1.2个百分点,年涵养水量增加5000万立方米,整个产业链直接带动竹农年均增收超3000元,真正实现“一片竹林富一方百姓”。
重庆忠县山地多、亩产低,如何帮助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一直是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2013年起,应忠县人民政府邀请,浙江农林大学竹子团队开启了科技赋能重庆忠县竹产业发展新征程。
浙江农林大学拥有国内最早成立的竹类研究所和强大的竹子研究专家团队,完成的毛竹、雷竹等笋竹林高效经营关键技术,研究揭示了笋芽萌发规律,发展了笋竹林高效经营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笋竹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相关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对我国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成效。
十多年来,浙江农林大学的这支由20多位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长年扎根成渝地区,将竹种选育、高效栽培等核心技术倾囊相授。他们帮助当地群众引入可浙江雷竹、高节竹等品种,指导当地的近10万笋农主动参与养竹护笋,助力当地不断提升竹笋深加工技术。曾经低效闲置的山地上,持续上演着一场“绿色革命”。
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桂仁意、余学军、林新春等教授带领团队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从加工工艺到品牌建设,全程提供专业知识答疑服务。在专家指导下,忠县逐步探索出“龙头企业、企业+农户、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五大发展模式,覆盖白石、马灌、金鸡、野鹤等多个乡镇,竹产业成为当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如今,忠县竹产业终于实现蓬勃发展,形成覆盖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成为继柑橘之后又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
“历经十余年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如今忠县已培育44家竹产业经营主体,初步建成‘种-采-加-销’一体化体系。”桂仁意介绍说,团队将持续助力忠县打造“西南春笋第一县”,让竹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专家现场指导竹业生产 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本文链接:科技赋能,浙农林大助力打造“西南春笋第一县”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386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新稀土矿物“钕黄河矿”
下一篇: 104岁生日这天,“王希季教育基金”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