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珊瑚文石热重置模拟实验,并揭示了珊瑚文石在热事件中团簇同位素快速热重置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近20年来,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已发展成为古温度重建的重要研究手段。然而,地质时期的碳酸盐,尤其是生物碳酸盐极易受到成岩蚀变作用的影响,导致其Δ47发生重置而偏离初始条件,严重阻碍了其在恢复古温度领域的应用。因此,深入研究碳酸盐在成岩蚀变过程中同位素信号的响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文石作为海洋生物骨骼的主要矿物成分,在海洋沉积记录中具有广泛代表性;同时,其亚稳态特性使其对埋藏成岩作用极为敏感,这使得研究生物文石在热重置过程中的团簇同位素响应机制具有独特意义。
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研究人员通过不同预处理对比实验,系统分析了矿物相转变前珊瑚文石的热重置行为:首次精确测定了珊瑚文石的热重置动力学参数,同时评估不同来源内部水对Δ47重置速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建立模型预测地质历史条件下珊瑚文石团簇同位素的演化轨迹。
研究发现,文石Δ47信号在加热初期(40分钟内)即表现出快速重置趋势,随后速率显著减缓,但始终未能达到完全平衡状态。这一热重置行为呈现出典型的非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其速率远超方解石和白云石。
随着加热的进行,文石的δ18O持续负偏指示了内部水-碳酸盐氧同位素交换的存在;当对骨骼样本进行氧化预处理清除有机质后,温度信号重置速率提升3-4倍,这可能意味着纳米尺度的介质在同位素交换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研究推测有机结合水或结构水可能是驱动Δ47快速重置的关键介质。这些重要发现揭示了珊瑚文石对低温热事件的独特敏感性。
通过“随机游走”重排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在50℃条件下,文石Δ47信号可在百万年时间尺度内发生显著重置,而同期方解石几乎不受影响。这一特性使生物类文石Δ47成为示踪低温热事件的潜在指标,同时也意味着在深时古温度重建研究中,必须采用多矿物联用策略以有效排除热重置干扰。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5.119519
本文链接:研究揭示珊瑚文石在热事件中团簇同位素快速热重置响应机制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330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大会举办
下一篇: 国际草原与草业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