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刘晓丹)“以前浇地靠经验,现在按数据,一年下来每亩地能省近120立方米水!”在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镇刘四辛村,种粮大户张俊伟指着田间的自行走式灌溉机器人算起“节水账”。这是河北推进合同节水管理改革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河北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指引,用“政府+市场”的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节水增效的新路径。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202个,年节水量超1亿立方米,节水率达35%以上。
图为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镇刘四辛村田间的自行走式灌溉机器人。
政策“组合拳” 为节水市场注入“强心剂”
“一开始担心投入大、回收慢,没想到‘节水贷’不仅审批快,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还给予了支持,这下我们敢放手干了!”河北一家工业企业负责人感慨。
改革的深入,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发力。河北率先出台《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配套印发《河北省关于推进合同节水管理实施方案》,将前期评估、财税支持等14项举措细化落地,为改革划定“路线图”。针对用水标准模糊问题,全省动态修订《用水定额》,覆盖21个行业900多个产品,更制定21项用水单位节水标准,让“节水多少”有了明确标尺。
金融活水的注入更让市场活力倍增。河北创新开展“节水贷”业务,协调金融机构建立节水产业融资项目库,推行“一户一策”定制贷款方案。同时,落实水资源税减征政策,构建节水信用管理体系,让“节水有奖、浪费受限”成为市场共识。
服务“精细化” 让节水改革“跑得更快”
打开河北省水资源和节水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省重点用水单位的取用水量数据——这背后,是河北取水计量监测体系的精准发力。目前,年许可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城镇生活、服务业用水单位,以及许可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农村生活取水,基本实现在线计量;1.06万余处“以电折水”典型站点建成投用,农灌用水数据一算便知。
图为河北省水资源和节水管理综合业务平台。
“以前办用水审批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网上点一点就搞定。”石家庄市一家酒店后勤主管说。河北优化升级计划用水管理系统,推动公共供水企业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平台对接,实现管网内外计划用水“一站式”在线办理。不仅如此,全省还组织5600多个工业和服务业单位开展水平衡测试,把节水改造建议精准纳入需求目录,让“节水改什么、怎么改”心中有数。
为打破技术与市场的壁垒,河北搭起多层次对接平台:京津冀节水技术产品推广框架协议落地,农业、工业等4个节水技术创新平台相继成立,专业化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厂房。定期举办的培训辅导会、技术推介会,更让市县水务人员、企业负责人吃透政策、掌握技能。“有专家上门诊断,还有典型案例参考,我们村的节水改造少走了不少弯路。”邢台市威县一名村干部说。
模式“巧创新” 让节水效益“聚沙成塔”
在成安县的节水项目现场,“合同节水+水权交易”的模式正在释放效能:企业投入改造的节水工程,节省的水权可通过交易获得收益;高阳县的麦田里,“合同节水+全流程土地托管”进一步提升小麦玉米灌溉节水率;威县城乡供水项目中,“合同节水+智慧节水”模式让漏损率持续下降。
图为在金泰包装材料公司软水处理车间,工作人员操控反渗透膜装置,将浓水(脱盐水)过滤为纯净水。
这正是河北“4+N”模式的生动实践。以节水效益分享、效果保障、用水费用托管、资源置换4种基础模式为核心,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合同节水+”综合模式,让节水项目更接地气。“不同行业需求不一样,‘量身定制’的模式才能让各方都受益。”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解释。
邯郸、唐山的“全域模式”更展现出规模效应。由市政府牵头,中国水务投资集团制定总体方案,中国银行河北分行提供信贷支持,第三方企业具体实施,2024年以来两市就落地38个项目,覆盖工业水效提升、农业灌溉、公共机构改造等多个领域。而衡水市6所中学的“打捆改造”、唐山市16个村的“集中托管”,则通过整合相似项目,降低了服务成本。
从田间地头的滴灌设备,到工厂车间的节水管网,再到城市社区的智慧水表,河北的合同节水改革正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政府+市场’协同机制,让更多节水模式落地生根,为建设节水型社会注入持久动力。”河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链接:202个项目年节水1亿立方米 河北推进合同节水管理走深走实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044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石家庄和平路改造提升工程全线主路及部分辅路9月19日试通车
下一篇: 河北滦南:家具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