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于在洋、王青峰、刘昀 采访:刘杰、张晓晴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
(海报设计:梁玉)
千顷洼的风拂过松林,六月的阳光热烈地洒在纪念碑的刻痕间,抗日英雄马本斋之子马国超来到衡水阜城本斋纪念园,在纪念碑前久久驻足,这些年他已经来过这里无数次了。
马本斋纪念园。 张晓晴摄
光阴流转,纪念碑上的每道刻痕都在无声述说着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八路军回民支队冲锋陷阵、奔赴抗日救国最前线的那段历史。每一个走进它的人都能听见。
家国情怀:“拿起枪,保家园!”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的回族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曾到张家口、内蒙古一带谋生,后到东北闯荡,投身奉军。“九一八事变”后,他因不满旧军队的腐败和不抵抗政策,愤然解甲弃官,回到家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的铁蹄踏进了马本斋的家乡献县东辛庄。
“拿起枪,保家园!”马本斋振臂一呼,唤起回族同胞抗日热情。“我父亲组织了本村的七八十个青年起了个名字叫‘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加入了八路军,1939年队伍就正式改名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之子马国超看着纪念馆内父亲与回民支队的照片讲述着。马本斋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共同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乡亲们纷纷响应,全村上下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抗日力量。
1938年10月,马本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我心甘情愿把我的一切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伟业。”
在马本斋的带领下,改编后的回民支队,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野战化较早的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这场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群众性动员,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国防动员的一个生动缩影,展现了人民战争的深厚伟力。它深刻说明,国防动员不仅是军事力量的集结,更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全民意志的凝聚,是保卫家园、抵御外侮的根本保障。
血性担当:回民支队的浴血传奇
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日寇调集精锐部队进驻华北,向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报复“扫荡”。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奋勇杀敌,他们炸桥梁、破公路、打伏击,采用“推磨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等,在广阔的冀中平原和冀鲁豫边区屡建战功。
康庄伏击战是回民支队最经典的一次战斗,采用“引蛇出洞、围点打援”的战术,大获全胜。聂荣臻司令员曾表示,这次战役不仅是回民支队的光荣,也是冀中军区八路军的光荣。
那是1940年5月30日的凌晨,马本斋命令部队佯攻日军安家村据点,待敌人的增援部队进入康庄西侧公路最高、战壕最深的那一段时,一声令下,伏兵四起。
“敌人没地方躲,只好跳进交通沟。跳进去之前,回民支队已经把这一米深的交通沟挖了两米深。敌人跳进去后想打没法打,两米高的沟只能往墙上打,回民支队两边手榴弹往里扔,把这一个营全部消灭。”马国超说道。
整场战斗不到40分钟,歼敌200多人,创造了当时八路军在平原作战零死亡的纪录。康庄战役后,冀中军区授予他们“能征善战的回民支队”的锦旗,聂荣臻称其为“能征善战的回民支队”。
在数百次战斗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就是“高纪庄突围战”。那是1942年的一个血色清晨——6月2日,回民支队的军号刺破阜城县的晨雾,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在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时,在阜城县纪庄一带和日寇相遇,全体将士浴血奋战,最终胜利突破敌人的防线,突围中,88位战士英勇牺牲,其中年龄最大的30多岁,最小的年仅13岁。
“当时的部队分成两股,刘世昌带着人从这边(高庄)往外冲。冲的时候,王汉杰就发现有人向刘世昌射击,他就把刘世昌推倒,自己牺牲了。牺牲前,刘世昌想把他背走,他就摆手说我走不了了,你快走吧,同时从怀里掏出了一张饼子,当时他们还没吃早饭,拿出来就递给了刘世昌。”高纪庄突围战烈士王汉杰的侄子王津平讲述道。当时牺牲的王汉杰年仅23岁,后人为了纪念这段感人故事,把王汉杰牺牲地的“沟”命名为“情深沟”。
关于这场战役,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烈士墓的“第二代守墓人”王志杰从小听父亲讲。王志杰的父亲——时任纪庄村抗日村长、地下交通员王梦北,目睹了当年烈士的英勇与牺牲。“我父亲是这个村的抗日村长,战斗打响以后,他自告奋勇做向导,在炮火封杀中护送回民支队。战斗结束后带领乡亲们,暂时掩埋了烈士遗体。后来马本斋司令员带一个大队回来,重新对西南烈士进行集体葬礼,安葬完,马本斋司令员发愁了:战争还在继续,谁来守护这些人?我父亲站出来,拉着马本斋司令员的手,说:请司令员放心,把烈士的后事交给我,我用党性和人格担保,守护好这个烈士墓地。”王志杰讲述着。这一诺,就是王志杰父子两代人跨越世纪的守护,83年风雨无阻的坚守。
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亲笔题字,称赞马本斋带领着一支“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抗日到底:“儿承母志,继续战斗!”
对这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采取各种手段企图消灭回民支队。他们先是向马本斋许以高官厚禄诱降,被他严词驳斥:“我是中国人,我组织队伍就是为了抗日救国。”诱降不成,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逼迫她给儿子写劝降信。
白文冠咬破手指用血写下四个大字:抗日到底。为让儿子安心抗日,更是绝食七天,以身殉国。马本斋含泪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战斗!”
1944年,因长期征战积劳成疾,马本斋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同年2月7日,病逝于冀鲁豫军区后方医院,年仅42岁。3月17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马本斋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题写挽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马本斋不仅是战场上的骁勇战将,更是有着坚定信仰和高尚品格的民族英雄。他用一生诠释了“铁军”二字的重量——不仅是战场上的所向披靡,更是信仰的坚不可摧。
“有一天,母亲带我到病房看父亲,父亲见到我就问‘我昨天教给你的两个字会写了吗’,我说‘会’。父亲给我一张纸,我就歪歪扭扭地写了‘中国’两个字。他说这个中国,就是咱们的祖国,长大以后你一定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咱们的祖国。”马国超回忆着见父亲的最后一面,哽咽地说道。
在沧州献县的马本斋纪念馆,陈列着马本斋使用过的一把大刀,当年他立马扬刀、目光如炬的场面,令无数敌人胆寒。如今,这把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大刀,虽已离开战场多年,然而战场上弥漫的烽火硝烟,已经在其中深深打上烙印,虽锈迹斑斑,但难掩余威。
信仰力量:“铁血传奇”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80余载时光流逝,那段充满硝烟与呐喊的历史已渐渐远去,沉入岁月的长河。然而,那用热血与忠魂铸就的“铁血传奇”,却如同冀中平原上不灭的星火,穿透时光的尘埃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为了向参观者讲好回民支队的故事,本斋纪念园义务讲解员王志杰不断深研史料、加强学习,力图通过自己的讲述,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民族英雄和一支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抗战队伍。
“要讲好故事离不开这些先烈的名字,他们应该有姓名、有原籍,他们不该被历史遗忘。”2012年,当时已年近六旬的王志杰踏上了为园内88位烈士“寻亲”之旅,目前已经确定姓名的有72位烈士,随着寻亲足迹越扩越大,回民支队的故事也传得越来越远……
“把纪念园守护好、帮助更多烈士寻到亲人、让更多人了解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传奇故事,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王志杰说。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本斋纪念园每年都会迎来大批前来缅怀英烈的群众,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来这的群众每年有十几万人,其中包括沧州、邯郸等地的群众。我带着回民支队的这些故事,经常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宣讲。”王志杰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孩子们铭记历史,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硝烟散尽,红旗漫卷。纪念园内,一张张记录历史的老照片、一件件布满沧桑的实物,无声地讲述着马本斋和他率领的回民支队的抗战故事。他们所展现的艰苦奋斗、舍生忘死、坚韧不拔的抗日精神和民族气节,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汲取前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河北新闻网张晓晴、刘昀)
本文链接: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抗战铁流!马本斋与回民支队的铁血传奇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975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