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王宏飞 视频制作:周颖 出镜:张晓晴)
(海报设计:梁玉)
千里太行巍峨如昔,清漳河水淙淙流淌。盛夏的7月,记者一行走进河北涉县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小院里一株丁香与一株紫荆枝繁叶茂、相依而立。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它们的根须早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回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41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亲手栽下它们时,反“扫荡”的烽火正燃。
这座小院见证了穿越时空、绵绵延续的军民鱼水深情,那正是人民战争伟力的生动体现,是国防动员最深厚的根基与不可战胜的力量之源。
太行烽火,九千将士铸丰碑
1940年,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涉县赤岸村。这个清漳河畔的普通山村,就此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1937年,一二九师政治部先遣团进驻涉县,在那个饥寒交迫的岁月里,他们高举抗日旗帜,发出“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召唤,点燃了太行的革命星火。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组织严密的全民总动员。
“革命的星火迅速燎原。”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讲解员杨少琨指着展示墙上的史料数据介绍,“短短三个月,数万斤粮食、600多块银元从百姓手中汇集,200多名青壮年告别亲人加入八路军。”
当响堂铺伏击战的炮火撕裂夜空,正是涉县民兵肩扛弹药、手抬担架冲上前线——这由民心汇聚、血肉铸就的磅礴伟力,不仅在此刻撕破敌人的封锁,更在日后千难万险的烽火征途上,锻造成了人民战争最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与制胜密码。
彼时,太行深处,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八路军与根据地群众?赤岸村村民张中林的话语,揭开了一段滚烫的记忆。
“当时,老百姓们倾其所有,豁出命来也要支援八路军。”张中林的父亲张义库时任赤岸村武委会主任,肩负着村庄的民兵与武装重任,成为那段烽火岁月的亲历者与参与者。
“抗战时期,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大小战役31000多次。”站在纪念馆作战地图前,讲解员杨少琨难掩激动。从一二九师将士进驻涉县,到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再到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依靠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补充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完成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充分彰显了人民战争思想的巨大能量。
以命相护,太行母亲的情与义
走进一二九师陈列馆,“八路军母亲”李才清救助伤员时使用的碗、勺、笸箩静静陈列。这些看似普通的碗勺笸箩,背后是1942年5月反“扫荡”中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守护。
“当日寇铁蹄踏来,李才清和家人将5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分散隐藏在庄子岭村周围18个山洞中,更将32驮冀南银行钞票、8箱银器及大批被服药品等后勤物资巧妙掩藏。”讲解员杨少琨的声音带着敬意。
当年侵华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企图消灭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首脑机关。李才清家在涉县青塔乡大岩村后四五里的高山庄子岭,这里重峦叠嶂,树木丛生,她家是这半山坳里的独户人家。面对日寇的刺刀,李才清坚称无八路军,日军气急败坏地放火烧起房子,搜查无果后从她家中离开。为保护悬崖高处“锅底洞”等险要位置的伤员,李才清一家使用挖草药的大绳,冒险从山顶缒下伤员,由洞内李才清的儿子郭喜接应安置。
敌人持续搜山期间,李才清一家白天躲避,夜间用棉被堵窗生火做饭,熬好小米粥趁夜送至各山洞,风雨无阻。“形势好转后,部分伤病员便住到李才清家,炕上、炕下躺得满满的。李才清白天为他们洗衣服,做鞋补袜,夜里安排家人轮流站岗放哨。”讲解员杨少琨讲述着,近20天里,李才清耗尽家中存粮支援伤员。
反“扫荡”胜利后,所有物资完好无损,伤员安全归队。伤员们含泪向李才清及家人道谢,称她为“救命恩人”。女战士董玉磬扑进她怀里哭喊:“您就是我的亲娘!”八路军总部高度评价其贡献,李才清一家及庄子岭被誉为“秘密仓库”,李才清被授予“八路军的母亲”称号。这不仅是个人义举,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生命守护支持持久抗战的缩影。
守护革命火种,“太行奶娘”的无私大爱
“这是我婆婆和当年奶的孩子徐漳河。”在原曲村白计女老宅中,儿媳成贵兰粗糙的手轻抚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动情地讲起“太行奶娘”的动人故事。
白计女一家与徐漳河的合影。
时光回溯至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白计女的亲生骨肉不幸夭折,尚处巨大悲痛中的她,毫不犹豫地接过八路军一二九师386旅771团团长徐深吉的托付,将其襁褓中的幼子徐漳河视如己出。
“当时我婆婆自己的奶水不足,便奔走在崎岖山路上四处求援,将孩子一直养到一岁半。”成贵兰说,徐漳河长大成人,深深记着这份恩情,年年写信问候。“工作后,徐漳河常回来看我婆婆。婆婆走了,他也坚持来坟前磕头……”
清漳河水哺育的情谊远不止于此。白计女也只是众多“太行奶娘”当中的一位。“像白计女这样的奶娘我们原曲村就有12位。”涉县固新镇原曲村原党支部副书记秦新定说。
黄宽本。
77岁的黄宽本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手指颤抖地指向地面。“当年就是在这里,野狼突袭,我母亲死命护住怀中的豫凤,我二哥不幸被野狼的利齿撕咬住了脖子……”
1944年,黄宽本的母亲崔苗收养了八路军特派员杨正倪、申瑞珍夫妇数月大的女儿杨豫凤。为保奶水哺育革命后代,崔苗夫妇忍痛将亲生幼子(老三)送给邻村石岗村一户无子家庭。
据黄宽本介绍,被野狼袭击后,看着脱险的杨豫凤和受伤的儿子,崔苗庆幸野狼只咬伤了自己的儿子,在她的保护下,八路军的孩子得以幸免。
这浸透血泪的朴实话语,穿越时空,回荡在太行山的沟壑之间,诉说着一位普通母亲在烽火岁月里,用血肉之躯守护革命火种的赤诚与大义。
一次次托付以命相守,“太行奶娘”的故事诠释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
车轮滚滚,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一二九师陈列馆的壁画书写着涉县人民竭尽全力支援前线的真实写照。
“为了支援前线,当年涉县16岁以上的女人废寝忘食,昼夜赶做军鞋。妇女儿童还担负着站岗放哨、看护的任务。几年间,涉县妇女、学生参加看护达3500 多人次。”讲解员杨少琨说,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涉县妇女们熬红双眼赶制79万多双军鞋,保障了部队的基本作战需求;涉县百姓上交公粮上亿斤——每粒米都浸透百姓的血汗……
涉县,依山傍水的自然禀赋,使其成为了华北抗战的前哨和战略要地。悬挂于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漳南大渠,历经战火硝烟,不仅成为党和政府与根据地人民血肉情深的历史见证,更成为铸就太行精神的不朽丰碑。
“我们管这条渠叫‘救命渠’‘将军渠’,1942年规划,1943年动工,1944年通水。”张中林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司令部进驻涉县后,为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领导根据地人民在清漳河两岸开展大规模的开渠引水建设。
将军岭下,军民并肩在绝壁上开凿,把漳河引上太行山,变旱地为水浇地,不仅解决了当年老百姓的生存危机,到现在依旧造福着人们。
为纪念军民鱼水的情谊, 1985年,涉县人民自愿捐资修建“漳南大渠纪念碑”,这是军民鱼水情和伟大国防动员实践跨越时空的永恒见证。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张中林哼唱的民谣,唱出了群众对党和军队的感激。
暮色浸染将军岭,此刻紫荆枝条伸向丁香,在晚风中枝叶交叠,恰如当年共担风雨的军民。(河北新闻网 张晓晴、闫漪)
本文链接: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军民鱼水情代代相传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8145-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传阿里领投诺瓦聚变天使轮融资
下一篇: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⑥|“猫山”的窝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