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张梦琦 肇庆报道
在广东肇庆,年初还是杂草比人高的撂荒地,如今已成一片黄金稻浪。
今年4月,华南农业大学与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共建的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团队采用直播旱管方式,在肇庆沙浦育种基地的旱坡地上种植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8”,目前正值头季收割。
什么是节水抗旱稻?据介绍,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引进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所育成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这一理念由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在2010年首次提出。
丰收之际,基地也迎来了一场关于节水抗旱稻的大阅兵。8月7日至9日,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沙浦基地举办。经现场测算,边际土地复耕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40.9公斤。与此同时,全国节水抗旱稻全产业链创新联盟23家成员单位的83份新品种现场比武,10个优秀品种拔得头筹。
现场观摩后,来自广东、上海等地共300余位科研专家和企业代表还围绕节水抗旱稻低碳普惠减碳技术、碳减排量交易方法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为节水抗旱稻的推广普及献计献策。
多位受访专家一致认为,节水抗旱稻具有优良水稻品种所拥有的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耐高低温等各项优异特性,同时还具备节水、抗旱、易种植3个特性,且非常适合在广东种植。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对广东提高边际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边际土地复耕解决方案应用现场会,主办方供图
为边际土地提供复耕方案
杂草丛生、石砾混杂是沙浦基地的初始模样,“种啥亏啥”是当地人对这片土地的固有印象。节水抗旱稻凭借其抗旱耐瘠、节水减排的特性,将无法耕种的边际土地转化为“新粮仓”。
“‘旱优78’生育期120天左右,不仅有较强的抗旱性、耐贫瘠性,还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再生稻二季不同割茬高度长势现场,华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教授余新桥在稻田里介绍,“这里头季亩产也达到了610多公斤,收割后经过半个多月的生长,再生苗生长状况良好,预计二季也能有不错的产量。”
再生稻二季不同割茬高度长势现场会,主办方供图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肇庆虽然年均降雨量大,但雨期分布不均匀,节水抗旱稻对灌溉水的需求不高,目前肇庆试种的“旱优73”和“旱优78”两个品种都取得了成功,建议尽快在全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据悉,此前罗利军团队已在广东省多处撂荒地试验种植节水抗旱稻,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广东惠阳地区241亩沙质撂荒土地上,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以亩产逾500公斤的实测数据颠覆传统认知——全程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实现丰收;在广州市增城区撂荒果林的赤红壤旱坡地上,在仅施用基肥且完全依赖自然降雨补给的情况下,节水抗旱稻“旱优78”亩产达到356.1公斤。
“一年下来,我发现广东是最适合推广节水抗旱稻的地区。”罗利军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近一年来,华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聚焦边际土地复耕应用场景,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初步建立撂荒地复耕全程解决方案,计划未来3至5年在华南地区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他今年已亲赴肇庆调研节水抗旱稻产业四次,并总结出其三大显著优势:品种优良,产量突出;种植模式创新,采用直播技术省去插秧环节,其覆膜技术兼具抑草与保墒功效;田间管理高效,成功实现撂荒地复耕,产量表现令人振奋。
罗锡文还表示,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将与“无人农场”的智慧农业实践深度融合。利用无人驾驶的播种、插秧、管护、施肥、收割等技术优势,实现节水抗旱稻的快速覆盖,早日达成“铁牛下地,专家种田”的美好愿景。
需要看到的是,节水抗旱稻不是替代传统水稻,而是为我国边际土地提供解决方案。“广东全省撂荒地超300万亩。如果科学复耕推广节水抗旱稻,有望新增稻谷200万吨,这将显著提升区域粮食自给能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处长曾波表示,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我国未耕种耕地规模达520万公顷,节水抗旱稻在边际土地上大有可为。
推动水稻产业绿色转型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背景下,农业领域的绿色转型显得尤为迫切。而水稻作为全球半数以上人口的主粮,不仅水源用量占了农业的用水70%,其传统水种植模式还是甲烷等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
与会专家认为,节水抗旱稻及其配套的旱管种植技术,不仅为破解水资源短缺与水稻生产的矛盾提供了方案,更开辟了一条从农田到碳市场的创新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的结合。
会上,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蔡文倩提出,水稻种植产生的甲烷占了农业活动甲烷总排放量的近40%,旱管种植的节水抗旱稻通过减少稻田灌溉水量及不保留淹水层,降低了土壤水分饱和度,能够有效改变微生物网络结构及相互作用,抑制土壤中的“产甲烷菌”生成甲烷。
“试验数据显示,通过水直播旱管种植的节水抗旱稻能够有效减少甲烷排放70%以上,通过旱直播旱管种植的节水抗旱稻则能够有效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蔡文倩表示。
此外,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在会上提出了水稻种植的“鸭子”理论,他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能够有效影响甲烷和氮氧化物的产生和输送,鸭子在触碰水稻植株、扰动土壤、搅动水体、排泄粪便等过程中都会对碳排放产生影响。此外,章家恩还提出了在节水抗旱稻种植过程中创新“一稻两鸭”技术模式。
“研究院自3月筹建、6月揭牌以来,短短半年已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打造撂荒地复垦应用推广样板上超额完成任务,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华农校长薛红卫表示,华农将继续与各方深化合作,将沙浦基地建设成引领华南水稻绿色转型的根据地和校地合作服务“百千万工程”的创新示范平台,通过选育优质品种、发展栽培技术等技术创新,引领农业新范式发展。
肇庆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肇庆将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打造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核心技术高地,构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研发—示范—推广”全产业链,打造区域现代农业示范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加快肇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贡献力量。
“我选我秀”评选结果发布,主办方供图
与会专家们表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绿色低碳高效、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此次活动从联盟成员提供的80多个节水抗旱稻新品种及优系组合中评选出了“旱优78”“旱优320”“旱优761”“旱优小丝苗”等十大优秀品种,未来要进一步扩大节水抗旱稻在广东和国内外种植适用性的推广示范,进一步研究适用节水抗旱稻的种植技术以及不同区域的节水抗旱稻新品种。
(拍摄:甘俊、章启良;剪辑:实习生苏玉霞)
本文链接:撂荒地变新粮仓,华农“旱优78”复耕地亩产达640公斤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808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十五运会网球测试赛在横琴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