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连续重整装置区,石晓棠正在向主控室汇报巡检情况。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冯依凡摄
“主控室,炉206火焰燃烧正常”“泵214B压力表显示压力正常”……
7月11日,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炼化分公司重整装置作业区,记者见到正在巡检的石晓棠。她一手攥着扳手,一手举着对讲机,脸上的汗珠顺着安全帽系带往下淌。这是石晓棠每天1.5万步巡检路的寻常一幕。
从一名石炼技校毕业生,到石炼化首席技师、中国石化集团技能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石晓棠的成长轨迹里,藏着30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
而这份韧劲的起点,是刚入行时的一次深刻触动。
1994年从石炼技校毕业时,成绩拔尖的石晓棠被分到重整装置区做司泵工,心里像被泼了盆冷水。
“我每天跟着师傅给设备测温度、压力,还要一遍一遍地擦泵。”石晓棠说,那时工作十分枯燥乏味。更让她难受的是,不少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被分到了大家眼中“更体面”的岗位,她总觉得自己的“好成绩白瞎了”。
直到一次工作失误,彻底砸醒了她。
有天晚饭前,师傅要去给离心泵轴承箱加润滑油。石晓棠觉得这活儿简单,抢着说“我来”。她提着油壶走进泵房,按照操作规程开始加油,可加了很久油位计刻度依然没变,正纳闷时,润滑油突然像喷泉似的从泵轴承箱加油口溢出来。
脑子“嗡”的一声,石晓棠丢下油壶就去找师傅。师傅赶来熟练处理后,指着油位计说:“你看,油位计内壁结了层垢,需要先擦拭清理,否则很难看清刻度呀。”
那一刻,石晓棠红了脸。她突然明白,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背得再熟,不如摸透设备的脾气;成绩再好,没有操作经验,终究是纸上谈兵。那晚她翻来覆去睡不着,师傅说的“设备不会骗人,你对它马虎,它就给你找别扭”,像根钉子扎在心里。
从那天起,石晓棠白天跟着师傅钻泵房、爬管廊,认设备时拿个小本子画草图,记流程时追着师傅打破砂锅问到底;晚上回家就抱着专业书啃,遇到不懂的术语,第二天蹲在设备旁对着实物琢磨。
渐渐地,她在车间生产技能考试中次次拔尖。1997年3月,22岁的她成了厂里最年轻的主操。
“主操是班组的技术核心,压力大得很。”石晓棠记得,刚上任时总有人私下嘀咕“小姑娘行不行”。她没辩解,每天泡在装置里捋流程、爬高塔,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装置设备出现问题,她就跟到现场,把日常积累的疑问逐一解决。
那些年,她随身挎着的大布袋子里装着图纸和专业书,抓着一点空闲就琢磨一会儿。就这样,她一步步成长为“活流程”、装置操作能手。
而真正让她从技术熟手走向创新能手的,是从三次闪爆事故开始的。
2003年,在一次巡检中,石晓棠突然收到主控室传来的消息:加热炉的燃烧器可能出现了自熄。石晓棠迅速赶往现场,按规定打开看火窗后,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炉内未燃尽的瓦斯浓度早已达到爆炸极限,新鲜空气涌入的刹那,“轰”的一声闪爆,火苗“呼”地蹿出,离她的脸颊只有两三厘米。
“当时脑子一片空白,脸火辣辣地疼,眼皮都睁不开,还闻到了皮肤、头发烧焦的味道。”石晓棠后来才知道,除了安全帽遮住的地方,自己的眉毛、眼睫毛、两鬓等全被燎没了。万幸的是,她下意识蹲下闭眼,伤势不算太重。燃烧器后来重新点火成功,没造成更大损失。
这样的回火事故,后来又发生了两次。同事们都替她捏把汗,她却说,人还能被机器难住?
她抱着厚厚的书本泡在装置现场,对着设备图纸一画就是半夜。“阀门开关顺序能不能调?点火前的吹扫时间能不能延长?”她带着疑问蹲在炉前观察,一遍遍模拟操作,终于琢磨出优化方案:通过调整阀门开关的先后顺序,让瓦斯与空气有充分的混合时间,从根本上避免回火隐患。
这次攻关,成了她技术创新的起点。此后,她像着了魔似的钻研,陆续编制出186个现场操作法,全是能直接上手用的实操指南。
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石晓棠掌握了装置设备、生产工艺上的所有知识,变成了“全岗通”。2012年,她从操作工变成了技术员,一次重大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厂里要建设一套年产120万吨的连续重整反应装置,这套装置的核心是反再单元,“UOP连续重整装置反再内构件”安装是核心技术。从国外请专家,一次就得花费近300万元。领导把担子压给她:“晓棠,反再内构件安装国产化,还得你上。”
这是国内技术人员从未涉猎的领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工艺技术、设备施工安装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困难重重。石晓棠把家安在了现场,白天盯着施工队安装管线,晚上梳理技术难点,对着外文说明书逐字翻译,解决技术问题。“那时一整夜都不合眼是常事。”石晓棠回忆说。
2014年8月,装置首次开车成功。此套设备的“UOP连续重整装置反再内构件自主安装验收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效超出预期。
一个人强不算强,大家都强才是真的强。2017年,石晓棠创新工作室成立。在加热炉节能改造项目中,她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并完成相关操作法,让32台燃烧器告别频繁点火灭火的历史,这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如今已在公司推广。
近年来,工作室的成绩单越来越亮眼:荣获国家级技术成果2项、省部级5项,解决生产难题73项,获国家专利3项,累计创效超1.94亿元。更让她骄傲的是传帮带的成果——19名高技能人才从这里走出,2人成了省部级技术能手。
眼下,石晓棠正忙着编写一本操作指南,把自己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固化成书,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通俗化,更易于现场操作人员的解读和操作。(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见习记者 冯依凡)
本文链接:河北省高技能领军人才一线风采|炼化管廊中走出技能大师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7413-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强降雨后蔬菜生产如何管理?专家来支招
下一篇: 微评丨商场欢迎老人纳凉彰显城市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