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明乡风建设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不仅是提升农民文明素养、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培育文明乡风,能够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凝聚力,为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撑。河北作为农业大省,要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把准关键环节绵绵用力,持续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文明乡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加强思想引领。文明乡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必须把强化思想引领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通过打造“田间党校”“乡村夜话”等场景化学习载体,运用短视频、乡村大喇叭等形式,把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庆活动,深入开展党的历史、重大成就宣传教育,增进农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大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运用乡村读书会、文化长廊、村歌传唱等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理念入心入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强化制度保障。文明乡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各方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党的建设与文明乡风建设互促共进。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党员干部考核内容,明确责任、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通俗易懂、群众认可、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破除陋习,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完善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推行积分制管理,将邻里互助、环境卫生、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纳入文明积分管理,激发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积极性。
繁荣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基本民生,也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设施,为村民提供更多文化休闲场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常态化,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深入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一村一品”文化项目,鼓励文艺工作者创造更多充满正能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名册,打造一支“懂文艺、爱农民”的本土文化人才队伍,鼓励引导他们开展教学、创作和展示活动,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更好激发乡村文化创新活力。
注重实践养成。涵养文明新风,提升文明素养,实践是有效的课堂。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结合新形势下乡村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使现代文明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紧盯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问题,通过推广道德超市、红黑榜等做法以及干部包村联户等方式,教育引导群众形成理性消费观,坚持文明办事、节俭办事,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群众向先进典型学习,弘扬社会正能量,推动形成文明新风尚。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文明创建表现优秀的家庭和个人给予表彰,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让文明之风劲吹乡野。
【于欢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
本文链接:思想观澜|培育文明乡风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http://www.sushuapos.com/show-1-45469-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2025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全球推介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 知与行|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