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刚刚落下帷幕,类型多元与口碑提升成为市场亮点。9月6日上午,由新浪娱乐与海浪电影周联合主办的“新浪潮论坛”圆满举行。论坛以“破圈、共鸣、新生”为主题,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王红卫主持,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大麦娱乐总裁李捷、华谊兄弟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北京麦特文化董事长陈砺志等业内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深入复盘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表现,解析爆款影片破圈逻辑,存痛点与未来发展路径,为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判断参考。
聚焦暑期档,探讨电影破圈逻辑和行业经验
2025年暑期档刚刚落下帷幕,王中磊以“正常发挥”概括整体表现,李捷认为暑期档“没有想象中差,且有亮点”,傅若清强调“供给丰富、形态多元”,王晓晖用“看到亮光了”形容平台的探索成果,陈砺志则以“还有希望”传递行业信心。李捷进一步补充了暑期档的数据表现,总票房实现微增长,观影人次较去年增加3200万,票价下降3元多,但观影年龄上升约4岁,这一变化既源于《南京照相馆》、《戏台》等影片对中高龄观众的吸引力,也为行业如何吸引年轻群体提出了挑战。
在整体研判之后,论坛聚焦暑期档代表性影片,嘉宾们从项目决策、制作把控、宣发策略等维度,还原爆款诞生和出圈密码。
王红卫
针对暑期档现象级影片,傅若清从决策、创作到宣发,分享了《南京照相馆》的诞生过程。他介绍到,拍摄《南京照相馆》的初衷是契合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剧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从平民视角切入,人物鲜活且情感内敛,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年轻导演申奥的高效把控是制作阶段的关键,他既尊重剧本又对影片整体有清晰规划,2月开机、4月杀青,仅用2个月便完成拍摄,为后续工作留足时间。档期调整上,影片最初计划于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几经研判调整,最终提前至7月底,灵活应对市场机遇。影片宣发核心有两点,一是风格上求稳,因为影片承载着历史伤痛,宣发需贴合这一特质。二是紧扣主题与时代,既要契合今年反法西斯的年度背景,也要突出“不忘国耻,吾辈自强”的核心精神。此外,影片不设具体票房目标,转而以观影人次为宣传重点,显示影片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电影创作与宣发协同的“打样级作品”。
傅若清
爱奇艺出品的《捕风追影》凭借过硬质量成为暑期档黑马。王晓晖指出,影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经典叙事、时代共情、视听新颖三大要素。坚守经典叙事逻辑确保故事完整可读,融入朝气蓬勃的情感贴合当下观众需求,“成家班”第七代动作指导苏杭设计的近身格斗动作场景,融入短视频式快剪、漫画感动作设计,贴合年轻审美。李捷补充到,剪辑指导张一博与导演杨子配合默契,印证了好故事、低成本、快节奏是经典商业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
王晓晖
成本控制成共识,生态健康需多方共建
在拆解完爆款影片后,论坛聚焦行业的思考。王中磊分析了当前电影创作出现的问题。他指出,部分影片存在成本控制不够好与营销策略偏离核心两大问题。王中磊进一步提出了对创作和营销节奏的思考,当下观众迭代速度快,“五年磨一剑”的营销噱头可能导致情感共鸣过时,电影需成为“快速的情感链接载体”。王中磊回顾了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电影95%收入依赖票房,且99%来自本土市场,与好莱坞的全球布局不同。因此,投资决策必须回归理性。他同时指出,工业体系需要大片,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
王中磊
陈砺志从新片《轻于鸿毛》和对“女性电影”的长期耕耘,以及《好东西》的盈利出发,证明了精准定位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他表示,未来中国电影的大片类型还是要做的,而创新也很重要,但是创新是讨巧,四两拨千斤,而且有偶然性,大片反而是可以去一直复制。
陈砺志
李捷在谈及《东极岛》时流露出诚恳的反思。他并未回避票房未达预期的事实,坦言“电影是有命运的,时也命也”,尽管凝聚了管虎、费振翔导演及数百位制作人员长达六个月的艰辛拍摄。他提到,作品会受诸如《里斯本丸沉没》热播、同题材大片《南京照相馆》上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仍尊重市场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担忧,指出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刻意批判热门电影,甚至出现“未观看先批评”的现象,这不仅对作品本身有失公允,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创作环境的复杂性。李捷同时也表示,一部电影不该承载这么多额外负担,但也要避免所有电影都变成纯粹的娱乐产品,毕竟电影是影响力最大,最能推动社会变革的艺术形式。
李捷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控制成本已成为行业共识。傅若清提出,从投资回报角度计算,当前电影市场中,大片成本建议不超2亿(含宣发费5000万-1亿时,10亿票房可回本),中小成本影片成本宜控制在5000万-8000万。他强调,行业需构建健康生态,投资人应保持理性回报预期,同时从剧组人员配置、拍摄效率等环节减少成本浪费。
以新人与新技术对话Z世代,坚守“内容为王”
面对Z世代成为观影主力的趋势,嘉宾们从各自的立场和经验分享如何“以新对话新,应对行业迭代”。而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内容为王的本质从未改变。陈砺志表示:“有好剧本,一切都有可能;没有好剧本,一切都没有可能。”
王晓晖详细介绍了爱奇艺的新人扶持体系。“燎原计划”聚焦新人,主打600万以下流媒体电影;“爆前计划”针对已崭露头角、有长片基础的新锐导演,提供3000万以下投资;“大片计划”投资规模则参照2亿成本天花板,和成熟导演合作。他透露一些新人导演主动压缩成本、甚至放弃短期片酬而选择在后端分账的态度,表达了新人导演对机会把握的渴望,对创作的激情,也是“新生”主题的体现。
傅若清表示,无论是“海浪学堂”、“青年电影人计划”,还是此前提出的3-5年投入10亿拍摄30-50部影片,核心就是想让更多有能力的青年人快速的成长起来,打破人才稀缺性,使人才定价回归理性,让大量的人才涌动。中影近期完成了品牌焕新,以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用行动“相信年轻人、使用年轻人、拥抱年轻人”,如果只停留在口号,作品和企业都会逐渐衰老。
李捷强调,选择导演比研究类型题材更重要。优秀的导演,都有善于反思自己,倾听观众的声音,尊重制片和出品人的特质。大麦娱乐计划合作67位新导演,希望挖掘更多优秀青年导演。
AI技术的应用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王中磊分享了华谊的“AI火种计划”,目前已储备7部AI短剧及1部AI电影,其中4部进入制作尾声,他认为通过“AI+真人表演+CG”的模式,也可能用低成本达到大片的效果。而掌握了新技能,或者正在使用新技能新电影人,也是行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补充。
(本文来源:北青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2025年暑期档刚刚落下帷幕,类型多元与口碑提升成为市场亮点。9月6日上午,由新浪娱乐与海浪电影周联合主办的“新浪潮论坛”圆满举行。论坛以“破圈、共鸣、新生”为主题,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王红卫主持,中影集团董事长傅若清、大麦娱乐总裁李捷、华谊兄弟副董事长兼CEO王中磊、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北京麦特文化董事长陈砺志等业内重量级嘉宾齐聚一堂,深入复盘2025年暑期档电影市场表现,解析爆款影片破圈逻辑,存痛点与未来发展路径,为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判断参考。
聚焦暑期档,探讨电影破圈逻辑和行业经验
2025年暑期档刚刚落下帷幕,王中磊以“正常发挥”概括整体表现,李捷认为暑期档“没有想象中差,且有亮点”,傅若清强调“供给丰富、形态多元”,王晓晖用“看到亮光了”形容平台的探索成果,陈砺志则以“还有希望”传递行业信心。李捷进一步补充了暑期档的数据表现,总票房实现微增长,观影人次较去年增加3200万,票价下降3元多,但观影年龄上升约4岁,这一变化既源于《南京照相馆》、《戏台》等影片对中高龄观众的吸引力,也为行业如何吸引年轻群体提出了挑战。
在整体研判之后,论坛聚焦暑期档代表性影片,嘉宾们从项目决策、制作把控、宣发策略等维度,还原爆款诞生和出圈密码。
王红卫
针对暑期档现象级影片,傅若清从决策、创作到宣发,分享了《南京照相馆》的诞生过程。他介绍到,拍摄《南京照相馆》的初衷是契合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剧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从平民视角切入,人物鲜活且情感内敛,实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年轻导演申奥的高效把控是制作阶段的关键,他既尊重剧本又对影片整体有清晰规划,2月开机、4月杀青,仅用2个月便完成拍摄,为后续工作留足时间。档期调整上,影片最初计划于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映,几经研判调整,最终提前至7月底,灵活应对市场机遇。影片宣发核心有两点,一是风格上求稳,因为影片承载着历史伤痛,宣发需贴合这一特质。二是紧扣主题与时代,既要契合今年反法西斯的年度背景,也要突出“不忘国耻,吾辈自强”的核心精神。此外,影片不设具体票房目标,转而以观影人次为宣传重点,显示影片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电影创作与宣发协同的“打样级作品”。
傅若清
爱奇艺出品的《捕风追影》凭借过硬质量成为暑期档黑马。王晓晖指出,影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经典叙事、时代共情、视听新颖三大要素。坚守经典叙事逻辑确保故事完整可读,融入朝气蓬勃的情感贴合当下观众需求,“成家班”第七代动作指导苏杭设计的近身格斗动作场景,融入短视频式快剪、漫画感动作设计,贴合年轻审美。李捷补充到,剪辑指导张一博与导演杨子配合默契,印证了好故事、低成本、快节奏是经典商业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
王晓晖
成本控制成共识,生态健康需多方共建
在拆解完爆款影片后,论坛聚焦行业的思考。王中磊分析了当前电影创作出现的问题。他指出,部分影片存在成本控制不够好与营销策略偏离核心两大问题。王中磊进一步提出了对创作和营销节奏的思考,当下观众迭代速度快,“五年磨一剑”的营销噱头可能导致情感共鸣过时,电影需成为“快速的情感链接载体”。王中磊回顾了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电影95%收入依赖票房,且99%来自本土市场,与好莱坞的全球布局不同。因此,投资决策必须回归理性。他同时指出,工业体系需要大片,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降本增效。
王中磊
陈砺志从新片《轻于鸿毛》和对“女性电影”的长期耕耘,以及《好东西》的盈利出发,证明了精准定位与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他表示,未来中国电影的大片类型还是要做的,而创新也很重要,但是创新是讨巧,四两拨千斤,而且有偶然性,大片反而是可以去一直复制。
陈砺志
李捷在谈及《东极岛》时流露出诚恳的反思。他并未回避票房未达预期的事实,坦言“电影是有命运的,时也命也”,尽管凝聚了管虎、费振翔导演及数百位制作人员长达六个月的艰辛拍摄。他提到,作品会受诸如《里斯本丸沉没》热播、同题材大片《南京照相馆》上映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仍尊重市场的选择。与此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的担忧,指出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刻意批判热门电影,甚至出现“未观看先批评”的现象,这不仅对作品本身有失公允,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创作环境的复杂性。李捷同时也表示,一部电影不该承载这么多额外负担,但也要避免所有电影都变成纯粹的娱乐产品,毕竟电影是影响力最大,最能推动社会变革的艺术形式。
李捷
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控制成本已成为行业共识。傅若清提出,从投资回报角度计算,当前电影市场中,大片成本建议不超2亿(含宣发费5000万-1亿时,10亿票房可回本),中小成本影片成本宜控制在5000万-8000万。他强调,行业需构建健康生态,投资人应保持理性回报预期,同时从剧组人员配置、拍摄效率等环节减少成本浪费。
以新人与新技术对话Z世代,坚守“内容为王”
面对Z世代成为观影主力的趋势,嘉宾们从各自的立场和经验分享如何“以新对话新,应对行业迭代”。而无论形式如何创新,内容为王的本质从未改变。陈砺志表示:“有好剧本,一切都有可能;没有好剧本,一切都没有可能。”
王晓晖详细介绍了爱奇艺的新人扶持体系。“燎原计划”聚焦新人,主打600万以下流媒体电影;“爆前计划”针对已崭露头角、有长片基础的新锐导演,提供3000万以下投资;“大片计划”投资规模则参照2亿成本天花板,和成熟导演合作。他透露一些新人导演主动压缩成本、甚至放弃短期片酬而选择在后端分账的态度,表达了新人导演对机会把握的渴望,对创作的激情,也是“新生”主题的体现。
傅若清表示,无论是“海浪学堂”、“青年电影人计划”,还是此前提出的3-5年投入10亿拍摄30-50部影片,核心就是想让更多有能力的青年人快速的成长起来,打破人才稀缺性,使人才定价回归理性,让大量的人才涌动。中影近期完成了品牌焕新,以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用行动“相信年轻人、使用年轻人、拥抱年轻人”,如果只停留在口号,作品和企业都会逐渐衰老。
李捷强调,选择导演比研究类型题材更重要。优秀的导演,都有善于反思自己,倾听观众的声音,尊重制片和出品人的特质。大麦娱乐计划合作67位新导演,希望挖掘更多优秀青年导演。
AI技术的应用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王中磊分享了华谊的“AI火种计划”,目前已储备7部AI短剧及1部AI电影,其中4部进入制作尾声,他认为通过“AI+真人表演+CG”的模式,也可能用低成本达到大片的效果。而掌握了新技能,或者正在使用新技能新电影人,也是行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补充。
(本文来源:北青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文链接:新浪潮论坛聚焦暑期档:复盘破圈逻辑,共议新生之路http://www.sushuapos.com/show-7-2350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