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值亮眼,馆藏文物质量高。”很多网友参观易县博物馆后,在社交媒体上做出这样的评价。尽管博物馆设立只有短短7年,但浓缩了千年古县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让“风萧萧兮易水寒”在此具象化,引得众人慕名前往。
来到位于博物馆二层的“燕都风范”展区,复制版的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纹样华美,富有动感。讲解员郑盈仑介绍,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是燕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达21.5公斤的巨大身量,让它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大铜铺首衔环。1966年初春,易县一位正在劳作的农民,发现土层中露出不寻常的绿色,经考古工作者仔细发掘,这件国宝级文物才得以与世人见面。
铺首整体为兽面衔环造型,有龙纹、凤纹、蛇纹等动物纹饰。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铸造工艺综合运用,纹样华美,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尽显王者的威严霸气。
郑盈仑说:“战国时期的燕国,强盛时期疆界覆盖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山西东北部、辽宁西部等地区。”燕国的历史演变凸显出了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渊源。
记者来到位于易县城郊的燕下都遗址。登高远眺,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昔日宫殿建筑台基,高出地面6-7米,由南向北沿轴线依次排开。燕下都是燕昭王复兴燕国后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其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的山前平原地带。
武阳台是宫殿区中心主体建筑,是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现高出地面约12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约110米。现排水管道和回廊式的建筑遗存仍清晰可见。老姆台又称拦马台,设在北城之外,现高约11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约90米,是招待各国使节的驿馆,各国使节来访,要在此处下马休整,向城内禀报后,方可进城受燕王召见。国宝级文物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正是出土于燕下都老姆台遗址。
易县燕下都文物保管所所长董亚非告诉记者,“燕下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都城形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风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燕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燕山南北、长城内外广大地域古文化融合发展的连结点,从大量珍贵文物可以看到,燕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具有了自身鲜明特征,而且它与周邻文化相互影响,体现了燕文化适应性与融合性的特征。
相传,战国末年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就是策划于燕下都。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连柱表示,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这些遗迹则是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燕文化的那种激越昂扬、慷慨悲歌的内涵。当地将坚持科学、合理、适度、持续的原则,通过发挥遗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多维度展现遗址价值内涵,让燕下都遗址更好地“活”起来。
“颜值亮眼,馆藏文物质量高。”很多网友参观易县博物馆后,在社交媒体上做出这样的评价。尽管博物馆设立只有短短7年,但浓缩了千年古县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让“风萧萧兮易水寒”在此具象化,引得众人慕名前往。
来到位于博物馆二层的“燕都风范”展区,复制版的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纹样华美,富有动感。讲解员郑盈仑介绍,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是燕国宫殿大门上的门环。通高74.5厘米、宽36.8厘米,重达21.5公斤的巨大身量,让它成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大铜铺首衔环。1966年初春,易县一位正在劳作的农民,发现土层中露出不寻常的绿色,经考古工作者仔细发掘,这件国宝级文物才得以与世人见面。
铺首整体为兽面衔环造型,有龙纹、凤纹、蛇纹等动物纹饰。透雕、圆雕、浮雕等多种铸造工艺综合运用,纹样华美,富有动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尽显王者的威严霸气。
郑盈仑说:“战国时期的燕国,强盛时期疆界覆盖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山西东北部、辽宁西部等地区。”燕国的历史演变凸显出了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渊源。
记者来到位于易县城郊的燕下都遗址。登高远眺,武阳台、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昔日宫殿建筑台基,高出地面6-7米,由南向北沿轴线依次排开。燕下都是燕昭王复兴燕国后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其遗址位于易县县城东南的山前平原地带。
武阳台是宫殿区中心主体建筑,是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现高出地面约12米,东西长140米,南北宽约110米。现排水管道和回廊式的建筑遗存仍清晰可见。老姆台又称拦马台,设在北城之外,现高约11米,南北长110米,东西宽约90米,是招待各国使节的驿馆,各国使节来访,要在此处下马休整,向城内禀报后,方可进城受燕王召见。国宝级文物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衔环正是出土于燕下都老姆台遗址。
易县燕下都文物保管所所长董亚非告诉记者,“燕下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都城形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风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燕文化是中原文化和燕山南北、长城内外广大地域古文化融合发展的连结点,从大量珍贵文物可以看到,燕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但具有了自身鲜明特征,而且它与周邻文化相互影响,体现了燕文化适应性与融合性的特征。
相传,战国末年著名的“荆轲刺秦王”就是策划于燕下都。易县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连柱表示,燕文化是北方尤其是保定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南易水上的这些遗迹则是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燕文化的那种激越昂扬、慷慨悲歌的内涵。当地将坚持科学、合理、适度、持续的原则,通过发挥遗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价值,充分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多维度展现遗址价值内涵,让燕下都遗址更好地“活”起来。
本文链接:到易水河畔,感受慷慨悲歌http://www.sushuapos.com/show-5-39912-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河北福嫂”闯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