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尔·桑德斯(Dale Sanders)在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中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中英两国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是众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能成为合作的一份子,他感到无比骄傲。
以下为戴尔·桑德斯访谈内容。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尔·桑德斯。受访者 供图
《中国科学报》:你近年来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深入这些合作项目后,你对与中国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有哪些深切的感触?
戴尔·桑德斯:2011年,英国约翰·英纳斯植物与微生物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开始合作,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我们三方在植物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我们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设计了一个项目,对数百种小麦地方品种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这些品种含有与高温、干旱、抗病虫性以及有效的营养吸收有关的有价值性状。这个项目花了7年时间完成,并于2024年在《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中国和英国共有约60人参与了大量数据的生成。
开展这些合作是鼓舞人心的,中方的组织也是完美的。与中国的合作给我留下了友好、灵活、热情的印象。
《中国科学报》:你在促进CEPAMS的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在推动学科的国际合作中身体力行,你如何看待其中的得失?
戴尔·桑德斯:在我看来,合作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除了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联合研究论文,还有更多不易察觉的收获,比如,人们能够欣赏彼此的研究文化,会建立友谊与密切的工作关系,这一切都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合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作为研究所负责人,我们只是设定一个框架。我们14年里所取得的成就是众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能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骄傲。
《中国科学报》:目前植物科学领域有哪些有潜力的科学研究方向?就你个人研究兴趣来说,你对未来与中国的深入合作有哪些期待?
戴尔·桑德斯:植物科学领域的许多有前景的研究方向正在涌现。比如,植物能产生次级代谢产物,这些物质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中医,如今也被用于制药行业,未来应该会带来更廉价、更易获取的药物。此外,植物科学家需要与来自化学、物理、工程、农学和新兴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互动。
本文链接:与中国的合作给我留下了友好、灵活、热情的印象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2888-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蛋白功能活性的梯度获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