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琶洲展馆内人潮依旧涌动,洽谈声、机器演示声此起彼伏。作为第138届广交会第一期的最后一天,全球客商正抓住最后的机遇,在这场被誉为“中国第一展”的盛会上寻觅商机。在“先进制造”的宏大主题下,来自河源的13家企业携18个展位,亮出了“河源智造”的硬核实力与全新姿态。
新材料引领,抢占新能源汽车新赛道
在新能源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一家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落户河源、今年刚刚投产的新兴企业广东华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文新材料”),凭借其高性能的汽车TPU改色膜产品,在展会上吸引了不少客商的目光。
华文新材料展馆
“我们是2022年进来的,今年刚投入生产,目前企业三条产线已正式生产,产能仅释放40%的情况下,年产值预计达到7000万元。”华文新材料业务总经理沈加浩介绍,与传统产品相比,这种改色膜在亮度、质保年限和使用寿命上都有质的飞跃,虽然价格偏高,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客商驻足咨询。
“此次参展效果非常好,广交会是行业里最大的展会,人流量和专业程度都是顶级的。”谈及此次广交会的收获,沈加浩表示,目前已经有不少样品订单,后续咨询的长期采购意向金额加起来,大概有七八十万美元。
华文新材料展位内相关负责人向外企介绍产品
本届广交会上,像华文新材料这样瞄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河源企业并非个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信大石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铁甲科技等,纷纷携核心产品亮相,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出海”,而是力求以“技术出海”和“品牌出海”抢占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
广交会风向标,河源企业解码新趋势
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展区里,人潮涌动,撤展的忙碌与收获的喜悦交织。在河源市嘉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辰科技”)的展位,总经理何兵一边整理着样品,一边在电话中向笔者分享他的“新发现”。
嘉辰科技展位内相关负责人向收购商介绍产品
作为一家传感器企业的负责人,何兵已是第五次参加广交会。他敏锐地感受到,今年展会最大的变化并非客流量,而是客商结构的显著调整。“今年来自‘全球南方’市场的客户明显增多了。”何兵解释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外商总量减少,“从整体来看,今年的客户总量是增长的,只是区域分布不同。”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客户需求上。何兵发现,本届广交会的客户需求“非常明确”,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泛泛了解。“我们已经有了一款几千个的明确订单,其他还有大量客户正在跟进技术参数。”这种从“广撒网”到“精准捕捞”的转变,让他对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内外兼修”成共识,河源制造信心满格
无论是新材料的惊艳亮相,还是老市场的敏感发现,都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河源企业正在推进“内外兼修”的市场新布局。面对市场变化,何兵表示,在展会上主动接触了不少国内企业,希望推动“进口替代”。“我们一些国内产品在性能上已经不输国外品牌,甚至在服务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上更有优势。”何兵说道。
不过,他也坦言,目前国内市场的开拓仍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国内企业的观念还需要时间转变,他们可能还没完全意识到国产传感器的成熟度。”何兵对此保持着战略耐心,“我们持续努力,也相信市场契机终会到来。”
采访中,沈加浩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贸易战和关税对我们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为此,他们企业一方面调整了价格策略,另一方面正积极布局海外自建仓库,以降低成本、优化销售渠道。同时,在国内市场也正以“质量”为核心,稳步开拓。“国内竞争激烈,我们希望突出质量优势,这需要时间和市场认可,但我们还是有信心。”沈加浩说。
随着第一期展会落下帷幕,河源参展团带着沉甸甸的订单、宝贵的市场信息和深刻的行业思考踏上归途。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河源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步伐坚定而有力。
(来源:羊城晚报)
本文链接:广交会一期收官,河源“智造”亮出硬核实力http://www.sushuapos.com/show-1-51657-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