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遭遇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并伴有雷暴大风。其间,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因一个小时内6次被雷击而受到广泛关注。(此前报道>>)
那么,为何广州塔在如此频繁的雷击下依旧安然无恙?
广州塔为什么备受雷电青睐?
引雷针主动接闪
记者了解到,广州塔并非被动承受雷击,而是主动“接闪”(建筑物和雷电主动无损害接触),将雷电迅速泄流到大地,保护建筑物和相关人员安全。
资料显示,广州塔塔身主体高454米,天线桅杆高146米,总高度600米。而产生雷电的积雨云常在500-800m高度,雷雨时,广州塔顶处积雨云中,那么频繁接闪自然是在所难免。自建成以来,每当出现雷雨天气,许多市民都能看到广州塔与“火龙”对接的震撼画面。
总是“主动引雷”
广州塔自身安全吗?
广州属于雷电高发区,广州塔建设人员在设计阶段就格外关注防雷保护,建立了防雷保护体系。
在天线桅杆上,建设人员安装了防雷接闪装置,并在塔身顶部设计了避雷网格。这些和塔身金属钢外筒、塔底接地网格共同组成雷电传导线路。当雷电出现,云层传来的电流可沿天线桅杆传至避雷网格,再沿塔身金属钢外筒、塔底接地网格传到地下,使塔身免受伤害。
除了塔顶,广州塔侧面也面临雷电威胁。为保障塔侧安全,塔身各楼层金属栏杆、金属门窗和玻璃幕墙等都直接与塔身防雷装置联结,且联结点不少于两处,确保电流可顺着防雷装置被引至地面。
夜幕下的广州塔矗立于灯火璀璨的城市新中轴线之上。新华社发
由于广州塔塔顶位置有户外游玩空间,广州塔同时建设了雷电预警系统设备,用于监测广州塔附近雷暴云产生的大气电场,以及云间闪电和云对地闪电的发生情况,结合大气电场预警指标对广州塔塔顶户外游玩空间进行预警。当监测到雷电天气可能发生时,广州塔管理方将临时关闭户外游玩空间,组织游客进入室内观光大厅继续观光;如因雷雨天气导致塔顶户外游玩空间临时关闭,广州塔方面也会通过新媒体渠道、现场售票厅显示屏等方式告知有关安排,提醒游客及时调整行程。
广州塔防雷系统设计师林佩仰说,广州塔防雷设计超过了现有建筑防雷技术标准要求。
有网友提出,既然广州塔能引雷入地,可否将这部分雷电利用起来?对此,广州塔有关人员说,由于雷电瞬间功率大、释放时间短,目前技术上无法对其加以利用。
雷电如此凶悍
我们该如何防御?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自然现象,具有放电时间短、冲击电流大、冲击电压高、释放热能大、产生冲击力大等特点,以上任何一个“本领”作用到人体上,都是生命难以承受的破坏力。农村由于地势空旷,人员在开阔的地面劳动、行走或奔跑时,往往成为相对高点,如果再扛上锄头、铁锹等金属工具,更容易遭受直击雷的侵袭,造成人员伤亡。旷野里的孤立、突出物往往是雷电优先“青睐”的对象。
雷电对人体的生理伤害大体有三种:一是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受害者心脏时,其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造成心脏供血障碍或心脏停止跳动;二是当雷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能使受害者停止呼吸;三是雷电流通过肌肉时会造成电灼伤或肌肉麻痹,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夏天是雷电多发季节,如果我们在户外,应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远离易遭雷击的物体、场所和区域;二是不要使自己及随身携带的物品(金属物)成为雷电攻击的对象。雷电发生时,应迅速躲入有防雷装置保护的建筑物内或山洞里面;紧急情况下,汽车内是个躲避雷击的理想地方。另外,不要肩扛金属工具或撑起有金属尖端的雨伞;不要在空旷的地区运动、劳作;不要游泳、划船、垂钓;不要在大树、电塔、烟筒旁边停留;不宜骑行、狂奔。只要我们避得及时、防得正确,就能防止和减轻雷电带来的伤害。
来源:综合科技日报、羊城晚报、广州天气、央视新闻等
本文链接:1小时被“闪”6次 “小蛮腰”缘何不怕雷击http://www.sushuapos.com/show-1-12131-0.html
声明:本网站为非营利性网站,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 部分高校禁止学生“五一”组团旅游
下一篇: 涉嫌受贿罪 最高检依法对韩勇决定逮捕